《西湖》一文教學的探索
一、《西湖》一文教學成了我的心病學《西湖》一文時,方明同學請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著書向我走來:“老師,幫我補補課吧。”“噢,這三天我們學習了《西湖》一課。《西湖》中的生詞比較多,你先把生字會認會寫,課文讀熟。明天我再給你說說一些詞句。”
“生詞我會寫了,課文也會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
“你知道什么叫柳絲輕拂嗎?”一個學生在一旁插嘴。
“老師,你看那柳條隨風輕輕擺動是不是柳絲輕拂?”方明指著小花園的柳樹說道。
“是,是”我答應著。方明走了,望著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種說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詞藻華麗,學生難讀、難懂。于是,三天的語文課都在不停地解生詞,寫生字,背課文還是放在課外作業中完成的。可是我用了三天的語文課時間講解的生詞意思,方明一句活生生的現場描摹,干凈利落地給解決了,心里真不是個滋味。《西湖》一文的教學定位究竟在哪兒?《西湖》教學成了我的心病。
二、尋找《西湖》教學出路
心病不除,人難安。這學期重新面對《西湖》一文,有一種曾經舍棄的沖動。但是直到上課,也沒能辟出一條新路。
“老師,你看那柳條隨風輕輕擺動是不是柳絲輕拂?”我默默重復著方明的話。
“哈,還真是的。”方明同學的靈氣把我的目光牽向小花園,一片蔥綠的樹木掩映一方小池塘,自自然然,透著一種未琢的秀美。繼續看,竟覺得學校的小花園還真有點西湖微縮景觀的味道呢。也在那一瞬,我知道下面該干什么了。
三、走進“西湖微縮景觀”
我要把學生領進“西湖微縮風景區”。出發前,我說:“我們一起到小池塘邊,你們睜大眼睛仔細看,靜下心好好感受,看誰能從學校的小花園里找到《西湖》中的詞和句。”學生激動不已,立刻把書翻開再讀,然后帶著書,欣欣然出發。
剛接近小花園,就有學生就叫起來:“瞧,綠樹叢中有幾座假山。”
“眼睛真亮!你能完全看清假山的樣子嗎?”我趁勢追問,“想想在課文中找一個什么詞用進去就妥帖了”。
“掩映,掩映,幾座假山掩映在綠樹叢中!”學生快活的聲音,我聽著真愜意。 “老師,我們是遠遠地看,應該說放眼遠眺,幾座假山掩映在綠樹叢中。”真不可低估學生的能力。接下來,我的耳朵里不時飄進興奮、激動的聲音。
“在這柳絲輕拂的小池塘邊走一走,看一看,真是舒服!”
“可以說在這柳絲輕拂的小池塘邊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呢!”
“圍繞池塘的是一圈柳樹織成的綠色鑲邊,好美!”
“一片片柳葉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我真想躺上去呢。”
“明凈的池水晃動著綠樹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平靜的池水猶如一面銀鏡。”
“這池水怎么可能像銀鏡,想想應該怎么改?”
“平靜的水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碩大這個詞多好呀,平時,咱們哪見過這么大的鏡子呢,真是超大號的,只有大自然才有權利擁有它呢。”
池水邊、清風中如此言來語去,一時分不清誰和誰的聲音,很像余光中先生提及的自然有趣的滾雪球式談話。大家七嘴八舌,爭先恐后,疑問迭起,妙語如珠,《西湖》中的好詞佳句(上面加點的詞句)在學校小花園這方天地里找到新“家”。似喋喋不休,有娓娓之感。如此交流只苦課短。“同學們,夜幕初垂,明月東升,清風徐來,池水蕩漾,在夜色中你一定會看到另一番美景。今晚和家人到葛仙湖公園(當地公園)散步時,別忘了尋找西湖邊的感覺。”我相信學生會找到西湖那“岸邊的華燈倒映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泛舟湖上,天上人間,溶溶月色”之景。眼前有景,心中生情,景美情動呼之即出。手舞之,足蹈之,我和學生吟詠《西湖》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