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解決措施:反復誦讀、想象、交流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題,激疑導入 1、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么。讀了詩題,還有什么問題要問。 2、簡介作者。 1、組詞,交流、質疑 2、匯報預習 4 從題目切入,目的明確,幫助學生從整體把握 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 師范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并板書到黑板上。 1、指名讀(“斜”的讀音) 2、質疑問難 6 整體感知,掃清理解障礙 精讀詩歌 (一)以詩人的視角看世界 1、創設情境: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那是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此時此刻,詩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圖,觀察:說說看到哪些景物?結合觀察,引導認識景物,并感受景物特點。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遠上寒山” (一個“遠上”再現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傳神地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讓人產生一種悲秋之情。) (1)引導觀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是一座嗎?感情誦讀“遠上寒山”,體會“山”之連綿起伏。 (2)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黃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詩人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感情誦讀“遠上寒山”之“寒”。 “石徑斜” (一個“斜”字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飄逸的遠山之中。) (1)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借助簡筆畫理解“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