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② 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5、交流張繼感受到的
看到了,聽到了,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么?
大家知道,霜是覆蓋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寫過這樣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滿天呢?難道是張繼的感覺出了問題?
想一想,夜泊楓橋的這個晚上,張繼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單薄,還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嗎?其實,身體的冷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張繼的心,他的心也是——為什么?
預設:因為他很孤獨、他考試落榜了、他思念他的親人了、他覺得自己很無助。
7、“對”與“伴”對比,體會“愁眠”之苦
想到這些,詩人感覺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時,他最希望誰來安慰他?
可是都沒有,只有眼前這些讓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這些景物與愁眠之間用一個字形容他們的關系是——對
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
(寂寞 孤獨 憂愁 凄涼)
8、配樂朗誦
因為無限傷感、憂愁、孤寂,詩就這樣誕生了!
(師范讀)生齊讀
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布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凄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里輕輕地念道——
師引讀時高聲、低聲、輕聲帶讀,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去。
四、結合練筆感受“鐘聲”的魅力
1、月亮已經落下去了,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對了。只剩下詩人獨自——愁眠
忽然,就在這時侯,你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
2、這鐘聲,仿佛在說,張繼啊張繼……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張繼啊張繼”,寫一寫鐘聲的訴說。
3、師生交流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五、欣賞描寫“愁眠”的詩句
1、 古人寫愁眠時離不開明月。因為愁眠,詩人們寫下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齊讀
2、沒有明月,詩人把愁眠寄托給了誰?之前沒有人寫過,之后沒有人超越,使《楓橋夜泊》成為千古絕唱。齊讀全詩,感受鐘聲的魅力。
六、總結
1、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
楓橋夜泊
【唐】張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