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案例
我設計本課教案,以新課標為導向,圍繞以下三點進行:1、努力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2、努力體現生活就是語文的大語文教學理念;3、力求體現老師牽線搭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針對以上教學思想,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最燦爛的文化,是中國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它爐火純青的語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為人們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積累,形成厚實的文化底蘊,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極其需要的,所以,我設計了第一和第三這兩個目標。而要更好地達到這兩點,準確地理解詩意是不可缺的一步,這也是我設計第二個目標的理由。至于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一目標,只要課文內容合適,我都不會忽視,同時也是對生活就是語文這一教學理念的最好的體現,那么把它作為第四個目標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學過程分“導入、授課、課外推薦”三大塊,其中“授課”一塊又分為“聽、說、讀、背、”四個環節,主要目標全在這一大塊中實現。下面我將對教案中的一些設計加以闡述。
1、用《濤聲依舊》這首歌來導入新課,既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為后面唱背詩歌作鋪墊。(寓教于樂、體現“大語文”觀)
2、布置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資料,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能夠激活學生渴望一讀的欲望;另外,了解寫作背景,為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打下了基礎。(自主學習,教師搭橋)
3、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環節,我安排的時間最多,方式也多樣。初讀,讓學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書釋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再讀,讓學生跟著老師設計的問題個體感悟詩情,老師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誦讀,用打擂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快樂的體驗中感受美、傳達美。(教師牽線,學生自主學習、寓教于樂)
4、背誦是本課的目標之一,用編歌的方式唱背,用快樂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同時也照應了前面的導入。當場抽背,既檢驗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學生產生“為玩而唱”的心理效應。(寓教于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新課前,請欣賞一首歌曲。放課件1:一幅與詩的內容有關的圖畫(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并伴有《濤聲依舊》的歌聲。(師與生一同欣賞完畢)這首歌好聽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稱?(請平時喜愛流行歌曲的同學說)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著名歌手毛寧就是唱這首歌而紅遍大江南北的。它的歌詞是根據一首古詩改編的,這首詩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二、主要過程
1、聽。聽錄音《楓橋夜泊》的朗誦。
放課件——詩原文,伴有朗誦
2、說。昨天已布置同學們預習過這首詩,下面請拿出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關作者張繼的生平以及他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放課件3)
課件3:張繼,自幼聰慧,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中進士,為官正直,有政績,后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游,晚年游歷于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