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是一篇相當有趣的童話故事,它把三個小動物處理土地爺爺送給它們的麥子的經過描寫得生動、形象。寓思想教育于文字之中,文章淺顯易懂,富有童趣。 在教學中我有兩點體會:
一、教學童話故事,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
形象有活力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有趣的內容,也會講得干巴巴,。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么一段導入語: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想得真周到,特意把三袋金燦燦的麥子送給三個可愛的小動物,讓它們過一個好年,這可樂壞了三個小動物,你們想知道它們是怎樣處理麥子的呢?學生迫不急待地打開書本,尋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小豬、小牛、小猴處理麥子的不同方法。
二、讓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課文內容
眾所周知,愛動、表演欲望強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其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學生主動參與性將大大提高。因此,我盡量開發教材資源,設計表演內容,讓學生參于表演,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表演,適時地“導”一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課堂氣氛也尤為活躍,達到了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課文的效果。為拓展學生的思維,分析完課文后,我提出“如果你也分得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辦?”讓學生討論。孩子們討論出來的結果還真不少:“我會吃一半,種一半。”“我會開心地吃一點,請大家用一點,再種一點。”“我會召集大家,利用麥子制作各種食品,然后舉行百食宴,讓大家動腦、動手、又可動口。”還有學生說:“我會把麥子給窮人吃。”答案真是五花八門。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在《三袋麥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發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松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小豬這樣處理土地爺爺送來的麥子,你想對它說些什么?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伙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舍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于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