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語第五冊中的一篇童話,通俗易懂但又含義深刻。 主要講了土地爺爺分別送給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收到麥子迫不及待地幾天就吃完了;小牛留著慢慢吃,第二年還剩半袋;小猴把麥子全種下地,第二年收獲了好多麥子。
第一課時的要求是注重生字教學,對課文大體內(nèi)容有個初步了解,把課文讀通讀流暢就行。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重點是讓學生多讀,在此基礎上理清課文脈絡。
在導入時先給學生聽錄音,激發(fā)學生想讀的愿望,然后以對話的方式提出一些問題和學生交流,課文的理解應該是不難的。小猴、小牛、小豬三種不同的處理辦法,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或人生態(tài)度),新課改中,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時,有必要對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態(tài)度進行整合,取長補短,互相滲透,相得益彰。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以三位小動物的是怎樣不同處理和處理的結果怎樣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答案。由老師概括出詞語板書。讓學生明白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分別是什么。然后根據(jù)課文板書將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說出。這樣,學生不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習到不少的精辟詞句,而且對所學的詞句進行及時的鞏固,最主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字詞句,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語言轉化為人物對話),不僅是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內(nèi)化的過程,也是口語交際的訓練,是即興口語表達的鍛煉,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表演讓學生的能力從多方面得到提高,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輕輕松松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質。
但如何把語文的工具性體現(xiàn)出來?怎樣關注一下學習文本的另外一個方面,語文實踐功能?我想我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夠的。
1.在概括三位小動物的處理方法和結果時,是老師給出概括的詞語。我想應該先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然后讓學生去概括。
2.在概括詞語時老師應該放一放。在給出小豬的結果的例子后,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頁學著同樣的方法給小牛、小猴也概括出來,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
3.根據(jù)板書練習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其實有兩種方法。可以先讓學生一層一層說。先說小豬的處理方法和結果,再依次說小牛、小猴。還可以把三個獨立的小故事連起來,去掉多余成分,精煉語言。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或者角度去學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4.課堂上老師的語言有些重復啰嗦,以后還應更加簡練些。
《三袋麥子》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肯定不光是學會幾個字,知道一些著名的作家等等。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應該還是給人以精神的慰籍,思想的解放,在如今這個追求個性的社會我們更應該注重個人的經(jīng)驗感受,允許多種多樣的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在局限于以前那種單調(diào)的模式。
《三袋麥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jié)日禮物——一袋麥子后,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后,土地爺爺故地重訪,并對于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在教學中,如何既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各抒已見;又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正確解讀土地爺爺?shù)脑u價,獲得科學的認識?這些既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又是本文教學中可以出彩的亮點。教學本文時,我主要做如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