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昨天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語文蘇教版第13課《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一路走來,有成功也有遺憾。同事們很誠懇的和我探討了我的課堂。
從課題入手導入,“看到課題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問?”,預習去哪了?同事開誠布公的問我。學生已經預習了,想知道的,或者疑問已經提出甚至解決了。此處有些做做。我覺得也是。
初讀課文,帶了三個問題,一是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二是,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標注自然段序號。主任說初讀課文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帶的問題多了就影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了。有道理,得精簡。
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用學生提出的疑問作為引線,把學生引導段的理解上。為什么要發明聽診器?怎樣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根據問題找到相應的自然段,去讀,去說。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這個環節教學中總覺得學生深入不進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預想的。也許是預習的不夠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導上,我讓學生親自實踐了雷奈克的做法。讓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用手撓桌子的一端,學生清楚的聽到了聲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學生都高高的舉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講給大家聽。我點名柳潤澤說,他說了個很長的句子,是個正確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點出句子長了點。聽課的老師看到了他的沮喪,后來聽課的老師告訴我,他在下面醞釀了好久,說了改,改了說,最后鼓起勇氣,很自信的舉起手,你點了他的名字,他很高興,把自己準備的句子說給大家聽,可是你說他的句子太長了,他很失望。聽了這些我的心緊了起來,是啊,孩子準備這么一個長句子不容易,我應該鼓勵啊。聽課的老師說,我在班里鼓勵學生造句長一些,多么難啊,教他們形容詞,修飾,我們巴不得他們造長的。我很慚愧的說出了我當時的想法,我怕學生造長句子在考試的時候出錯,影響成績。同樣是個造句,十個字就得滿分了,你造個長句子,出錯的幾率大了,說不定那個詞用錯了,哪個地方矛盾了,分數就沒了。所以當時我就很自私的讓他改短。在評課之后,我對這個問題在班里檢討我的錯誤。尤其是“果然”這個詞,在造句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聽的很清楚。讓我慶幸的是我們班的學生在我指導造句的當時,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師說木頭能傳遞聲音,我把耳朵貼在桌面上,用手指撓桌子,果然清楚的聽到了撓桌子的聲音。這個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讓學生真正的動手做了,從實踐中得出的知識經得住考驗。
學習課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發明了。我讓學生自己學習,在自學的基礎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個聽診器的樣子畫在一張紙上。學生認真的讀,仔細的畫。我就巡視孩子們畫的情況,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諾同學畫的聽診器很怪異。我仔細看,還是沒看懂。我就問他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簡單的一講,有他自己的想法,讓他在講臺上講給大家聽。他很大方的走上講臺,舉起他的畫讓大家看,學生們先是一陣大笑,我說:“王雨諾同學畫的聽診器有些特別,我也沒看懂,就請他給我們大家講一講,他畫的聽診器。”我和學生們一樣好奇的看著他的畫,聽他講解。他說:“這花瓣狀的邊緣是聽診器的一端,是用柔軟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這樣放在耳朵上或身體上會更舒服些,而且不會感覺涼。下面這個把狀的設計是為了讓醫生握著更舒服,更容易操作聽診器給病人聽診。”“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發明推進了一步!”我和同學們同時給了他熱烈的掌聲。這就是發明創造。發明創造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肯動腦筋,就會有新的進步,我們人類的文明就是在許多這樣愛動腦筋的人的推動下不斷發展進步的。我發自內心的為這個同學的精彩講解感到驕傲。這篇課文的重點就是讓學生熱愛科學,培養學生對發明創造的興趣,多么鮮活的事例啊。直到現在,聽診器放在我們身上還冷的我們一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