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脫險記》說課稿
ˎ̥一、說教材
《小稻秧脫險記》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故事,寓農業常識于生動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于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小稻秧、雜草、和噴霧器大夫。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遇險”、“脫險”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寫水稻田的雜草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小稻秧遇險了。第二部分(3-5)寫噴霧器大夫及時趕到幫助小稻秧收拾雜草。最后,雜草紛紛倒了下去,小稻秧脫險了。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
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于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更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二、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演一演這個童話故事。
2.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長大用科學的志趣。
3.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6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三、說教法、學法
以詞入文,創設情境,自悟語言。
章不離句,句不離詞,課文內容的理解離不開重點詞語的把握。本課語言生動想象,內容充滿情趣,正是大量的生詞凝聚而成的魅力表現,如“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不由分說”等,這些詞既難以理解又是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創設了表演活動情境,課堂表演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的情感與被感知的對象融為一體,并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尤為,達到了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詞意、領悟詞語的目的。在師生的共同表演中,我通過動作的指點、語言的點撥、情境的體驗,促進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自主能動感悟。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自然深入文本,跟小稻秧一起去經歷,去感受,真正進入故事情境。
(二)以讀為主,讀演結合,強化感悟
朗讀應是體驗文章情感、感悟故事情境的重要手段。朗讀有助于學生用整個心靈去理解和體會。在本文中朗讀的語氣是不同的,如野蠻的雜草氣勢洶洶的話、噴霧器大夫洪亮的聲音、有氣無力的雜草的話語。開展指名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在朗讀的過程中使同學們融入課文情境之中,入情入境地讀好人物對話,并將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表現出來。
語文課標上說,“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讓學生用動作、形態或者其它方式來創造性地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孩子們通過表演去強化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表達。第三自然段是小稻秧脫險的關鍵,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編自演,鼓勵學生憑借語言文字進行自由創造想象,在讀讀演演評評中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這樣,在教師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來加深理解和體驗,既有所感悟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在表演中驗證、深化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真正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這一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