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廬山的云霧一課的教學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作者:丁雪飛
--
-- 關于<廬山的云霧>一課的教學
《廬山的云霧》作者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教學伊始,不妨由《題西林壁》(此首詩在上學期古詩研究報告中已學習)導入,拋開故事寓意,著重領略廬山山的千姿百態。教學完本課,可將本冊13課《望廬山瀑布》提上來學習,欣賞瀑布的壯美,還可再補充閱讀葉圣陶的《瀑布》一詩。這樣,學生對廬山秀麗的的景象認識的就更全面了。
當知識能學以致用時,學生才會感興趣。當知識合理組塊時,學生才記憶深刻。
高林生的建議:
對這一課的教學有這樣幾點建議:第一、這一課的中心話題是“廬山云霧的神奇”。在第一小節,特別要注意那個“更”字。課文開頭連用了三個“有”字,從面上描述了廬山的“美”。隨后又著一“更”字,由面到點指明了“廬山云霧”的美妙之處。你看,“在山上游覽”和“漫步山道”的感覺都是在“神秘”這一點上展開的。第二、要注意第二、第三小節的“總—分”結構。即抓住“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以及隨后出現的具體描述,看看課文是怎樣具體寫的。就其實質來看,這兩小節仍然是第一節“神奇”的延續。第三、要抓住第四小節的“流連忘返”這個詞語。因為它照應了開頭的“神奇”。如此環環相扣的“前總后分”的聯系,前“領”后“述”的寫法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
我的認識:語文教學關鍵是要鍛煉學生兩只強有力的雙腿和能夠展翅飛翔的翅膀,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先學走再學飛。
這課的教學,寧鑿一口井,不開一條渠。高林生局長的建議非常務實。這課的教學遵循高林生局長的建議可以讓學生通過誦讀,觀察圖片,感受廬山云霧的神奇和美妙,再此基礎上,通過讀、議引導學生逐步領會文章片段的總分寫作方法和環環相扣的總體布局。
學生有了兩只強有力的雙腿還不夠,還要有能夠展翅飛翔的翅膀,這個翅膀是什么?就是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經歷和感受都不一樣,這個聯想給其充分展示獨特個性的舞臺。而聯想也讓文本的靈動幻化成學生個體意識上主動的生動。借助課本圖片,觀察其形,展開想象,充分表達,將會綻出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接著,可以讓學生仿寫課文或片段,讓學生用手中的筆把腦海中的無形的翅膀描繪成實實在在的雙翼。
我相信,春天花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