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畫楊桃第十一課教學設計(人教版)
11 畫楊桃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審視”、“和顏悅色”、“教誨”。
1、朗讀課文,背誦第18自然段老師說的話。
2、培養學生讀中感悟的能力, 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理解老師的話,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畫楊桃的事,并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神態、動作、心理、語言描寫,把一段話說清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使學生從中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2.理解老師說的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系,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
教學準備:
楊桃的實物或模型與掛圖,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課前預習:
1.根據課題,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當你們看到29課《畫楊桃》這個題目時,會產生什么想法呢?課文是寫誰畫楊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畫?怎樣畫的?畫得像不像?
2.劃出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記憶。3.熟讀課文,解疑設疑。
篇課文的作者就將楊桃畫成了五角星,不僅沒有受到批評,反而得到了肯定,這是為什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楊桃的實物或掛圖,引導學生描述,并加深對楊桃的認識。
2.聯系預習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知道文章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讀思考討論:“我”(作者)照實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可笑嗎?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辨析“我”、“同學們”及“老師”說話時不同的語氣、語調,并注意生字的發音。
3.齊讀課文。
4.思考(也可同桌討論):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這篇課文寫的是“我”小學四年級一次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
5.以問促讀,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哪些段落是寫在一次圖畫課上發生這件事的?(從第2自然段到倒數第2自然段)(這是文章描寫最細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點部分)
(2)開頭第1自然段,寫的是什么?(講父親怎樣教“我”學畫。)(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什么?(講父親和老師的話使“我”一生受用。)(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結:通過上面的閱讀和練習,我們清楚地知道這篇文章由三部分構成,且屬“總——分——總”式結構。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點。
三、細讀課文,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解詞,(也可根據預習情況,對生字詞做一強化)。
1.指名讀課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叮囑:再三提醒、囑咐的意思。
想當然:指不顧實際情況,只根據自己腦子里的印象下判斷。
走了樣:失去原來的樣子。畫走了樣:畫的和本來的樣子不同。
小結:從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畫的嚴謹態度是父親嚴格要求,多次教誨的結果。
2.分角色讀讀課文的第2部分。
(1)選擇一名學生讀旁白,另外一名學生讀同學甲,一名學生讀同學乙,其余學生讀“大家”的話,教師讀“老師”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