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鴨》教學案例
學科:語文
年級:小學三年級
教材版本:北師大版
課題名稱:丑小鴨
教材所在頁:第78——79頁
[教材分析]
《丑小鴨》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鴨》改編的,講的是一只丑小鴨自從生下來就被人看不起,被迫離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發現自己不是丑小鴨,而是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故事。故事中的丑小鴨是一個面對艱難曲折的歷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寫得十分感人,內容與語言貼進兒童生活,符合中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
[學情分析]
小學中年級學生對直觀形象的圖畫比較感興趣,生動活潑、形象新穎、色彩鮮艷的刺激物最容易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好動愛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現欲強是我班學生另一顯著特點。但他們雖然聰明活潑,卻缺乏認真思考的習慣,讀起書來往往留于形式,缺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以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為切入點,在讀中感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趣味性的學習中,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改編或續編故事,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創造的能力。
4、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好事物,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從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對丑小鴨的遭遇產生同情心的同時,要正確認識自己,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會生字詞,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
2.了解丑小鴨命運的戲劇性變化,從它的成長過程中,領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追求美好理想。
3、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準備]
《安徒生童話》、查找安徒平生簡介、錄音機、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初讀課文 ,貼圖講故事。
1、整體感知課文,各學習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完成兩項任務:
1)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
2)提出疑難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將課前畫好的四幅插圖按順序貼在黑板上,學生看圖講故事。
這個教學環節就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樣的設計意圖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語言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觀察和理解的結果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或許會遇到困難,從而引起學生的質疑。
二、精讀課文,品詞析句,感情朗讀。
1、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語言比自己表達的好的地方。
2、匯報交流,教師隨機指導朗讀。
1)圖文結合,指導朗讀第一段。
(1)觀察第一幅插圖,說說丑小鴨是什么樣子的?
(2)自由讀第一段,畫出具體描寫丑小鴨怪模怪樣的詞句。
(3)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用“這是一只( )的丑小鴨”進行說話練習。
(4)說說怎樣讀才能突出丑小鴨“又大又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