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案例
一、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五十多人,學生的發展情況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學生思維活躍,基礎扎實,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較強,對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有一部分學生基礎較差,朗讀水平也較差,寫作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大難題。為此,我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工作、生活,在語文方面奠定基礎。
(二)教材分析
這篇精讀課文是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于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新、自然。文章既寫了 “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里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里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里的快樂”做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生動的詞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個性化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四)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在引導理解孩子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五)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0課,齊讀課題。
(2)生字娃娃還記得嗎?我們開火車認讀。
(3)看來同學們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誰再來回顧上一節課圍繞“風箏”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2、讀中悟情,以情促讀(學習第三自然段)
(1)風箏做好了,孩子們,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干什么?
①同學們,你放過風箏嗎?你是怎么放風箏的?
②課文中的孩子們是怎樣放風箏的?默讀第三自然段,用直線劃出來。
③誰來讀一下這段話,其他同學也有任務,邊聽邊用三角符號標描寫人物動作的詞。
④多么生動的詞語,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動詞的正確運用,把放風箏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抓住人物動作具體描寫的方法我們要學習。
⑤風箏飛起來了,孩子們的心情怎樣?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喊什么?叫什么?(“幸福鳥”,請你飛得更高些吧!“幸福鳥”,你飛得好高!“幸福鳥”,飛吧!飛到白云上面去吧!)
⑥風箏越飛越高,我們的快樂也就——越飛越高,我們的幸福也就——越飛越高。那就讓我們快樂、幸福地讀讀第三自然段。
3、學習第四自然段
過渡:孩子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都是快活的,其實我們的快樂還不止這些呢!接著讀下去,看看還有哪些地方也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快樂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