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學案例
多好的兩個成語,寫出了孩子們此時的心情。誰能讀出孩子們的心情。
一生讀
師:你讀得還有些欠缺,誰還能讀得更好?
另一生讀
師:你讀得真有感情,看來要超過你是不可能的。
【通過學生一遍遍品讀,教師對學生讀書情況加以鼓勵評價,進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升華感情。】
【片段二】
師:孩子們找到了嗎?他們用心找了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讀文
師:四處尋找了半個下午,依然沒有結(jié)果。此時孩子們的心情怎樣?你能用書上的一個詞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嗎?
生:讀文回答(垂頭喪氣)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通過讓學生品讀及表演,體會“垂頭喪氣”的意思和孩子們此時的心情,比單純的說教好得多】
師:同學們不要垂頭喪氣,會不會有什么地方?jīng)]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師:趕緊去啊,說不定風箏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話:“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齊讀。
師:后來找到了沒有,課文沒有寫出來。請同學們先小組交流,再展開想象的翅膀接著寫下去(聽音樂寫)……
【這是一次語言訓練。這種有意識的語言訓練,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力。】
學生作品精彩片段:
有的說:“找到了!找到了!風箏真的就落在這里!我們歡呼起來……”
有的說:“沒有!依然沒有風箏的蹤影!我們又一次大哭起來!”
有的說:“幸福鳥啊幸福鳥,你究竟在哪里啊?你可知道我們多么想念你!你快回來吧!快回來吧!”
……
三、教學反思
《風箏》是一篇有關(guān)賈平凹的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 “要想打動別人,先要打動自己”,這篇文章我讀了好多遍,每讀一遍都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至于最后能一字不漏地背誦文本。那么怎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深深體會到作者如何用樸實的語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變化生動展現(xiàn)出來呢?三年級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朗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及寫作方法,所以我決定以朗讀為突破口來挖掘文本。這就要在“讀”上下功夫了。
風箏做好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地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么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于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愿意找遍每個角落……多么可愛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文章順序理清以后,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是圍繞“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來品讀課文,在“是否快樂”這個問題的調(diào)控下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新課標要求讀書要有“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基于這點,我把整堂課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讀上,有進行指名讀,同桌交流讀,小組競讀等。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朗讀精彩時,我都能給于一個鼓勵的微笑,當某個孩子膽小聲音微弱時,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看著孩子們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jīng)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但就朗讀而言,學生的思想感情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讓他們齊讀,效果會更好,充分體現(xiàn)團結(jié)的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