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6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習作6要求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文具,能寫出文具的特點和用途。文具與學生朝夕相處,可以說相當熟悉。但司空見慣的物件不一定能寫好,因為文具太尋常不過,不如玩具對學生有吸引力,要寫得比較生動,且有一定具體的內容,并非易事。
指導課上,我在引導同學們研讀教材例文時,花了不少時間,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了解例文在寫法上一些可供借鑒的地方。如通篇采用第一人稱“我”自述的形式;把文具外形比喻成其他事物;有條理地表達:先寫樣子,再寫作用,最后點出主人的喜愛之情,等等。
因為不放心,也為了進一步降低習作難度,展示整個寫作思路,我以一桿普通的帶橡皮頭的“中華牌”鉛筆作道具,一句句點撥,生說我寫,學生口述有困難時給予恰當的提示,自我感覺收效不錯。有的學生口述的句子比我預設的要精彩。比如在介紹鉛筆一端用來固定橡皮頭的鐵箍時,開始我只想誘導學生寫出“我的頭部包著一圈鐵皮”這樣的句子就行了,結果朱磊同學繼續說了“像古代大將軍的頭盔”一句,聯想不可謂不豐富。
遺憾的是,批改完全班習作,我擔心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套用教材或我在黑板上范文的語言和結構。范文開頭是“我是一桿普通的鉛筆”,于是有人寫“我是一瓶普通的墨水”、“我是一盒普通的筆芯”,毫無創新可言;范文結尾是:“小主人每次寫完字,都把我裝進文具盒,讓我放松放松”,有人照葫蘆畫瓢,這么寫:“小主人每次擦完錯別字,都把我裝進書包,讓我休息休息” 。思維產生了可怕的定勢,語言跳不出陳舊的窠臼,這是不好的苗頭。盡管我心里明鏡似的清楚,小學生習作起點要低,仿寫套作是正常的,無須大驚小怪。可像上面僅改動幾個字的模仿練筆,讀來實在是索然無味。
縱觀本次習作,每個同學均能把文具的用途交代出來,至于能把文具外形方面的特點,寫得像模像樣的,就只有十來個尖子生了。不少同學在敘述文具的樣子時,只關注到外表的圖案、漢字、字母以及顏色、長短等,沒在意內部結構。譬如寫鋼筆,只描寫筆桿的光滑漂亮、筆帽的小巧可愛、筆尖書寫的流利瀟灑,是不夠的,還應該旋開筆桿,觀察里面的筆管,特別是吸墨水的軟管,什么樣啊,怎么吸,也可以順便寫幾句。
此外,文具怎么來的(書店購買的?別人饋贈的禮物?老師的獎品?)、價格幾何?在習作開頭或末尾都應點明,既能增加篇幅,又能全面介紹文具,可惜全班只有3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其他一些小問題有:(1)人稱混亂。和第5次習作以“我”的口吻介紹一種動物時犯的毛病類似,有的同學寫文具,一會兒是“我”,一會兒又變成文具名稱,無法統一;(2)語言表達不嚴謹。“我的身上有可愛的小豬”,這種說法不夠嚴密,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我的身上印有(或畫著)可愛的小豬圖案;(3)條理性不強。少數同學在開始已經寫了文具的一部份外形,接著寫用途,忽然又冒出兩句寫外形的話;(4)文字不簡潔。在抒發文具與主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時,本應一兩句即可搞定。有人翻來覆去地煽情,喋喋不休地傾訴,忽視了本次練筆的重點是文具的外形特點及用途。
狀物習作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難了一點兒,但不能因為難就跳過去,老師亂教一通,學生胡寫一氣,還是要讓同學們在日記里多嘗試寫寫。當然,題材不局限于文具,家用電器、玩具、農具等等,都是練筆的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