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 8 教學反思(精選5篇)
習作 8 教學反思 篇1
本次習作內容是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新增加的實踐活動形式,教學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學生了解自學詩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報告可以寫什么。這樣的習作形式對學生對我,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在備課時難免心里沒有底。
我認真研讀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談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只有150字,覺得寫的還是比較淺顯的,層次很分明,便于仿作:首先介紹兩句詩出自何朝何代哪位詩人的什么作品,再抄錄全詩,接著重點闡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詩意,體會詩中表現的精神、說明的道理,最后揭示名句對現在人們的啟示和激勵作用。
我又仔細琢磨了教材提供給學生作為學習研究內容的五組詩句,感到有點難,有的原文篇幅太長,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有的是含義太深,三年級孩子品咂不出其中蘊含的哲理,如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我決定本次研究對象不局限于課本中例句,課外的也行,這樣便于學生選擇一些容易理解或感興趣的詩句進行研究,尊重他們的個性表達。
研究古詩句,是否一定要拘泥于理解詩意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呢?能不能再研究點其他方面,讓學生覺得不很枯燥,有話可寫呢?上指導課時,我做了嘗試。在讓同學們細致研習教材中的例文,初步掌握寫研究報告的一般程序后,我著重組織大家研討:除了詩意和思想含義,我們還能研究一些什么內容呢?同學們的發言五花八門,暢所欲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歸納起來如下:
1、可以研究詩句中關鍵字的意思,比如“沾衣欲濕杏花雨”里的“欲”、“西出陽關無故人”里的“故人”的含義;
2、可以研究哪些字容易讀錯、寫錯;
3、可以研究朗誦詩句時的節奏、語氣、輔助手勢等;
4、可以寫一點和作者有關的有趣故事。
我很興奮,有這么多可供研究的內容,報告會寫得干癟或雷同的擔心不復存在。看來,小學生的智慧不容小覷,教師自以為難寫的題材或體裁,也許同學們不以為然。
恰好作為配套閱讀教材,每人書包里都有我推薦、讓家長給孩子購買的《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我先讓大家選擇自己打算研究的兩句古詩,再按照研究內容一致分組。同學們歡呼雀躍,結果全班60人竟然分成了18組,最少的一人一組,最多十三人一組。同學們拿出課前我布置要求自帶的工具書和相關資料,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湊在一起嘀咕、商議、爭辯、誦讀起來,教室里熱鬧而不混亂。小家伙們那種自主探究的較真勁兒和快樂勁兒,讓我驀地生出些許感慨:探究性學習真的魅力無窮、潛力無窮啊!
第二節課,我讓全班同學繼續研究了十分鐘左右,然后請了五組代表來匯報交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們侃侃而談,頗有小小學問家的氣質呢。想不到本學期最后一次作文指導課,我會上得如此輕松隨意,同學們寫得如此流暢自然。
批改完全班習作,近一半人得到了高分。由此可見,閱讀課上能研究,習作課也能研究啊。激發了學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語文教學自然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附優秀習作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研究報告
作者:潘美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全詩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的關鍵字我認為有“逢”、“佳”、“倍”,它們分別是“遇到”、“美好”、“加倍、格外”的意思,連起來詩句的意思是:一個人孤獨地住在別人的家鄉,做一個沒人招待的客人。每次遇到美好的節日,我會加倍思念家鄉的親人。
在朗讀時,速度應該慢一點,詩中的七個字節奏是這樣的:2 2 1 2,也就是在“獨在”、“異鄉”“為”這些字后面作很短時間的停頓,秦老師就是這樣朗誦的。
以前,王維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據說茱萸是一種可以辟邪的草)但到了京城長安后,王維誰也不認識,他是多么思念家鄉的親朋好友啊。
現在,只要出門在外的人,一年四季無法回家,一思念親人,就會背誦王維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雖然我年齡還小,不能體會這種想家的心情。但是,將來我考上大學,去外地念書,就會和家人分別,那時,我一定能體會到了。
由此可見,親情是多么偉大呀!
指導教師:秦克波
習作 8 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
習作6要求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文具,能寫出文具的特點和用途。文具與學生朝夕相處,可以說相當熟悉。但司空見慣的物件不一定能寫好,因為文具太尋常不過,不如玩具對學生有吸引力,要寫得比較生動,且有一定具體的內容,并非易事。
指導課上,我在引導同學們研讀教材例文時,花了不少時間,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了解例文在寫法上一些可供借鑒的地方。如通篇采用第一人稱“我”自述的形式;把文具外形比喻成其他事物;有條理地表達:先寫樣子,再寫作用,最后點出主人的喜愛之情,等等。
因為不放心,也為了進一步降低習作難度,展示整個寫作思路,我以一桿普通的帶橡皮頭的“中華牌”鉛筆作道具,一句句點撥,生說我寫,學生口述有困難時給予恰當的提示,自我感覺收效不錯。有的學生口述的句子比我預設的要精彩。比如在介紹鉛筆一端用來固定橡皮頭的鐵箍時,開始我只想誘導學生寫出“我的頭部包著一圈鐵皮”這樣的句子就行了,結果朱磊同學繼續說了“像古代大將軍的頭盔”一句,聯想不可謂不豐富。
遺憾的是,批改完全班習作,我擔心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套用教材或我在黑板上范文的語言和結構。范文開頭是“我是一桿普通的鉛筆”,于是有人寫“我是一瓶普通的墨水”、“我是一盒普通的筆芯”,毫無創新可言;范文結尾是:“小主人每次寫完字,都把我裝進文具盒,讓我放松放松”,有人照葫蘆畫瓢,這么寫:“小主人每次擦完錯別字,都把我裝進書包,讓我休息休息” 。思維產生了可怕的定勢,語言跳不出陳舊的窠臼,這是不好的苗頭。盡管我心里明鏡似的清楚,小學生習作起點要低,仿寫套作是正常的,無須大驚小怪。可像上面僅改動幾個字的模仿練筆,讀來實在是索然無味。
縱觀本次習作,每個同學均能把文具的用途交代出來,至于能把文具外形方面的特點,寫得像模像樣的,就只有十來個尖子生了。不少同學在敘述文具的樣子時,只關注到外表的圖案、漢字、字母以及顏色、長短等,沒在意內部結構。譬如寫鋼筆,只描寫筆桿的光滑漂亮、筆帽的小巧可愛、筆尖書寫的流利瀟灑,是不夠的,還應該旋開筆桿,觀察里面的筆管,特別是吸墨水的軟管,什么樣啊,怎么吸,也可以順便寫幾句。
此外,文具怎么來的(書店購買的?別人饋贈的禮物?老師的獎品?)、價格幾何?在習作開頭或末尾都應點明,既能增加篇幅,又能全面介紹文具,可惜全班只有3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其他一些小問題有:(1)人稱混亂。和第5次習作以“我”的口吻介紹一種動物時犯的毛病類似,有的同學寫文具,一會兒是“我”,一會兒又變成文具名稱,無法統一;(2)語言表達不嚴謹。“我的身上有可愛的小豬”,這種說法不夠嚴密,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我的身上印有(或畫著)可愛的小豬圖案;(3)條理性不強。少數同學在開始已經寫了文具的一部份外形,接著寫用途,忽然又冒出兩句寫外形的話;(4)文字不簡潔。在抒發文具與主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時,本應一兩句即可搞定。有人翻來覆去地煽情,喋喋不休地傾訴,忽視了本次練筆的重點是文具的外形特點及用途。
狀物習作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難了一點兒,但不能因為難就跳過去,老師亂教一通,學生胡寫一氣,還是要讓同學們在日記里多嘗試寫寫。當然,題材不局限于文具,家用電器、玩具、農具等等,都是練筆的好素材。
習作 8 教學反思 篇3
本次習作教材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文字說明,指出,如果心里有話想對別人說而又不便當面說時,可以用筆寫下來進行書面交流。
第二部分是例文《請您原諒我》.例文開頭點明這件事一直"埋藏在心底",懇切地告訴老師這件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事情的發展過程寫得很具體,真切地反映了小作者當時的內心活動.文章情真意切,語言得體,是學習如何向別人傾述,表達內心情感的好例文.
第三部分是作業:聯系自己的實際寫出想對別人說的心里話,習作的內容按各自的表達需要,可以傳達問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訴說委屈,可以請求諒解,也可以提出建議,語言要精當,情感要真實.
本次習作訓練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書面表達的方式向別人傾述,鼓勵學生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感受通過以第一人稱交流的形式與他人溝通,傳遞情感.下面簡單總結一下本次習作指導的一些感受:
一,以情調動情,用情貫穿過程:
本次作文指導,我從最能撥動學生情感的事例入手,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小磨檫導入.,所讀的表達歉意的話,既是下水文,,能在學生心中引起波瀾,誘發他們的情感.。研讀例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請老師原諒的真情,讓學生明白,只有真心實意地請求別人原諒,才能真正得到別人的諒解,正是因為我以老師的情調動學生的情,,情貫穿整個作文指導過程,學生“想寫”的愿望不斷在心靈深處升騰,從而有話想說,有內容可寫。
二,用好例文,在例文中學寫法.
針對例文,設計了四個思考題,重點引導學生交流第二個思考題“從哪些詞句中能夠體會作者的感受”,引導學生得出:請求別人的原諒,,寫清這件事,還要寫清自己的感受,事情的發展與內心活動融合在一起.。這樣,不但讓學生明白作文要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明白這篇習作如何去寫.為下面如何去寫心里話作好鋪墊。
三,幫助拓展,關注表達生活.
新課標關于作文提到: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所以在指導寫作時,為了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我告訴學生,你可以向親人、老師、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緣、只知其名的人說心里話,可以表達歉意,請求原諒,述說委屈,也可以傳達問候,、提出建議,、表達敬意等.。這樣一學生思路大開,傾述起來就有話可寫。
習作 8 教學反思 篇4
寫人的文章看似簡單,然實屬不易,看完學生的作文發現問題不少:
1、沒有內容可以寫。大多數學生想不到與老師之間發生的事。(詢問才知:老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體貼才是事情,那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想不到內容可寫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來刻畫人物,讓人物鮮活起來,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腦兒地說完。
3、對于細節描寫還比較的陌生。許多同學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驚天動地的事才能體現老師的品質,這也是造成學生沒有內容可寫,文章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學生的詞語匱乏。學生原先的詞語、句子的積累少,也造成學生寫不出好文章;學生平時的閱讀量少,“肚子”中沒有東西,又怎么能好文章?
針對這些問題,我 加強了對“用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來刻畫人物,讓人物鮮活起來”“用小事刻畫人物”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用細節描寫去刻畫人物,用小事刻畫人物,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活起來,掌握最基本的寫人方法。另外:教學中教給學生編寫提綱的方法,這也是寫好作文的捷徑。
習作 8 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很輕松地完成了習作6 的教學,而且我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要想在習作課上讓孩子們不怕說,不怕寫,還得功在課前。在上19課〈〈航天飛機〉〉這一課時,我已經有意識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的作文教學。在課堂上,我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假如你是航天飛機,你怎么向別人介紹你自己?因為孩子們對課文內容很熟悉了,對航天飛機的特點和用途了如指掌,所以大家一下子就能完成這個練習。這個教學設計,為我今天的作文教學起到了鋪墊的作用。習作里有一篇范文,范文的格式和我讓孩子們完成的課堂聯系:介紹航天飛機大同小異。這次習作要學生向別人介紹一種文具。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說說文具有哪些,你打算向別人介紹什么文具,這種文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當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又讓他們觀察19課和習作中的范文是用什么手法寫的,孩子們都知道是用擬人的手法寫的。我問大家:“你們想不想把你們想向別人介紹的文具寫下來呢?”大家躍躍欲試,我馬上給時間給他們打草稿。大約十分鐘左右,小菲同學的習作完成了。我讓她給全班同學念念她的習作,嘿,好家伙!寫得還真不賴。接著,又有幾個學生寫好了,我一一讓他們念自己的習作,每個孩子的習作不僅語言流暢,詞匯還特別豐富,每一篇都不一樣。不到三十分鐘,同學們幾乎都完成習作的草稿了,看到孩子門自信的目光,我知道我今天的作文教學的成功源自于功在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