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教學設計一
小結:土地爺爺正是從他看到的、聽到的這些發現小猴是個愛動腦筋、聰明能干的好孩子!剛剛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試著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上做了記號,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就要養成動筆墨讀書的好習慣。好,誰愿意給大家講講土地爺爺拜訪小猴的情景?
2、 過渡:那土地爺爺來到小豬、小牛、小猴家又看到什么?聽到
什么?它又是如何評價的呢?按我們剛才的學習方法自學6、7自然段,找一找,劃一劃(出示小黑板),看到的用——,聽到的用~~~,
評價用(),劃好以后再讀一讀!(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3、 匯報自學情況:
好,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學習的成果!
a 土地爺爺來到小豬家,他看到了什么?(生:小豬好像又回味起饅頭和 餅的香味,不由得舔了舔舌頭。)小豬這個樣子書上有一個詞形容得很好,找一找(憨厚可愛)!對,這個樣子這叫做憨厚可愛!從小豬的這個樣子可以知道那一袋麥子已經沒有了!(貼圖)自己讀讀這句話!指名讀!男女生讀!
土地爺爺又聽到了什么呢?(生:小豬說:“感謝您去年送給我那袋麥子,那可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可惜,只吃了幾天。”)師范讀,饅頭和 餅的香味使小豬難以忘懷,但可惜的是麥子已經沒有了!這句話怎么讀呢?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
聽著小豬天真的話語,看著小豬憨厚可愛的樣子,土地爺爺忍不住……(引說,師板書:哈哈大笑)這就是土地爺爺對小猴的評價!土地爺爺為什么哈哈大笑呢?(學生自由發揮)
好,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把這一段完整地讀一讀(齊讀)。
b 引讀:告別了小豬,土地爺爺來到小牛家,他又看到了什么?(生:小牛抱出那只口袋,里面仍有半袋麥子)貼圖:半口袋。聽到了什么?(生:小牛告訴老人:“去年您送我的麥子至今還沒吃完呢。”)誰來讀讀這句話?一起來!所以土地爺爺夸獎小牛很……(引說,板書:節儉)
c 小結:你們自學得真棒!同桌之間相互看一看,你們在書上做的標注對嗎?以后看書時就可以用這種邊讀邊劃的方法!讓我們一起來分角色把5—9自然段讀一讀?誰來做小豬?小牛呢?小猴?土地爺爺呢?其余的話我們一起讀!(分角色讀5—9自然段)
四、總結、作業:
1、 學到這里,你認為誰的做法最好呢?為什么?(學生自由發揮)
在生活中,我們就要做像小猴那樣善于思考、勤于動腦、勇于
創造的人!你看這個故事多有趣啊,回家以后可以將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在本節課所學的5—9自然段中,有這樣幾個生字詞(小黑板出示),讀一讀!注意這兩個字的筆順:仍、秘,將這五個詞抄寫在你的作業本上!
拜訪 仍有 節儉 神秘 收獲
教學設想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屬于童話故事,語言活潑,包含一定的道理,學生非常感興趣。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力爭體現兩個實——扎實和踏實,使學生在學完這一課之后有所得,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