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敘述順序。引導學生逐步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閱讀習慣。
4、初步感受陶行知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初步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初步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
教學過程:
一、解讀課題,引發質疑。
1、謎語引入:小飛機,紗翅膀,飛來飛去捉蟲忙;低飛雨,高飛晴,氣象預報它內行。(打一昆蟲) 板書:蜻蜓
學習“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為……(它是昆蟲)
(2)提示:注意“蜓”右邊的寫法。
出示“蜻蜓”圖片:看,一只蜻蜓飛過來了。喜歡蜻蜓嗎?為什么?
(可以從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說。)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關于蜻蜓的課文。板書:放飛。
齊讀課題:放飛蜻蜓。指導讀好課題。
2、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產生了什么疑問?
3、學生質疑:誰捉了蜻蜓?為什么放飛?
(板書:誰捉蜻蜓?為什么放蜻蜓?)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理解詞義。
1、師配樂范讀課文。
2、愿意像老師一樣美美地讀課文嗎?
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讀通句子。
3、檢查情況。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正音,齊讀。
然后分組出示,理解詞義:
(1)蒼蠅、蚊子、孑孓
發現了什么?
(“蒼蠅”“蚊子”讀成輕聲,都是害蟲。)
(“孑孓”是“蚊子”的幼蟲;那你知道 “蒼蠅”、“蜻蜓”幼蟲的名稱嗎?“蛆”,“水蠆”。)
(2) 一撅一撅、搶著說、掌握、據說
觀察字形,發現什么?(都有“手”,都是動詞。)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說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過嗎?指名演示動作。指導朗讀這句話。)
(出示文中句子,讀 “七嘴八舌”這個詞語。把句子多讀幾遍,想想該怎樣讀才能表現“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四人小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師讀提示語,三名學生配讀。或小組合作朗讀表示。)
(“掌握”能換個詞表示相同的意思嗎?——掌控、控制、把握。)
( 給“據”組詞,“根據、依據”;據誰說?別人說——出示句子,指名讀。你看到過蜻蜓咬尾巴的現象嗎?人們還根據這種現象編出一句歇后語,“蜻蜓咬尾巴——自吃自”。當然,依據別人說的話,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覺得呢?老師也不知道答案,怎么辦?留作課后查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