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 教學案例
師:圖畫課上我是怎么畫楊桃的?我認為畫的怎樣?
生: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的很準確。
師:同學們認為我畫的怎樣?態(tài)度是怎樣?從文中哪些詞或句子看出來的。
生:同學們認為我畫的不象。從這兩個句子看出“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
生:從“哈哈大笑”一詞說明同學們對我的嘲笑。
師:老師又是怎么對待這件事的。讀一讀,找出描寫老師動作的詞。
生:讀六自然段,找出表示動作的詞(看、坐、審視、舉起)
師: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了呢?
生:因為同學們對我的嘲笑。
生:老師審視之后發(fā)現(xiàn)我畫的很準確,而同學們卻認為不像,引起老師疑惑、沉思。
師:“半晌”老師在想什么?
生:可能在想怎樣覺得這件事。
師:老師又是怎樣做的呢?
生:老師讓幾個同學輪流坐在我的座位上去觀察楊桃。
師: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發(fā)現(xiàn)看到的楊桃和文中的“我”畫的一樣。
師:同學們態(tài)度又有什么變化?
生:同學們回答問題吞吞吐吐,感覺很不好意思。
生:同學們的臉紅了。
生:同學們認識到自己錯了。
師:老師的神情為什么從嚴肅變得和顏悅色?
生:因為同學們對剛才的嘲笑感到很慚愧。
生:因為同學們知道自己錯了。
生:因為老師看到同學們知道自己錯了,所以神情從嚴肅變得和顏悅色了。
師:同學們回答真棒。
生:分角色朗讀文中師生對話的部分。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由于缺乏評價的機智,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談到自己是否喜歡文中的同學們時,他說:“我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同學們很愛笑,不喜歡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畫的。”我在處理學生這個問題時,評價不夠到位,致使問題的解決不理想。老師如果這樣引導“笑”,有很多種,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開,你一定也喜歡笑,但是文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是一種什么樣的笑。”學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還喜歡同學們的這種笑嗎?這樣自然引導讓學生在談“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師隨之引導,此時你想對那些發(fā)笑的同學們說些什么?而文中的教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進行過渡,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個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時,說到:“在了解了別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錯了再去嘲笑別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這一說法沒有及時給予評價.由于自己的心急,導致一個教學閃光點被撲滅了.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同學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思維產(chǎn)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復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nèi)容,然后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nèi)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復述課文內(nèi)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