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案例
老師看了看這幅畫,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活到了講臺前,舉起我的畫問大家:“這幅畫畫得像不像?”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審視”,我這樣組織教學:
師:我想請一個同學來演一演,老師當時是怎么做的?要能夠演好,必須要仔細地閱讀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來做做老師?
生(小王)到臺前來進行表演。還沒等表演全部完畢,同學開始議論
生1:表演有點像做賊似的
生2: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鬼鬼祟祟
生3:有些甚至笑
顯然臺上同學的表演和在座同學的認識,不相符合,發生了矛盾。這一矛盾的產生,是我教學預設中沒有想到的,這樣的情況,是置之不理,還是憤然制止,還是以次為契機,把它當作一種教學的資源,進行生成教學……我當即作了這樣的調整:
師;同學們都認為小王同學表揚得不夠好,那到底該怎么表演呢?小王同學又為什么要這樣表演呢?
生(小王迫不及待):因為課文中寫到了老師是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座上的楊桃……
師:你是仔細研究了文中的語句,來進行表演的,要表揚。你是想表現出“審視”的樣子?對嗎?
生(其他的):可是,審視不是這樣的?
師:那“審視”到底是怎么樣的呢?(請同學們在仔細讀讀課文)
生1:我知道,“審視”就是很仔細很認真的樣子。
生2:課文中還寫了老師當時的好幾個動作:“看了看,坐到……
師:那我們再請這位同學來表演一次。
小王同學又表演了一次。表演的效果非常好,同學們用掌聲肯定和鼓勵了他。
現代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學習資源,主動構建意義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形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個教學案例中,我及時抓住了發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矛盾,有效地對當時這一資源進行了開發和利用,通過以疑激疑的辦法,激發了學生進一步閱讀深究的欲望。留給了學生充分交流,充分表達思維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究、大膽思維、不斷實踐。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語文問題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和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這樣的教學行為就有可能達到學生主動發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