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動物 編故事【第三次習作訓練】
3、學生模仿練說自己添加的小動物,評議。
4、幾種小動物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講給同位聽一聽。
第二教時
四、練習習作:
1、明確習作要求。
2、小組討論該怎么寫,全班交流:
<1>先寫景物,再寫小動物,最后編故事
<2>寫景順序與小動物描寫要過渡自然:
天空(鳥兒)——樹林(松鼠、小鹿……)——草地(小白兔、蛇……)——小河(小魚、米蝦、螃蟹……)
<3>編的故事要合理,要有點趣味
3、學生打草稿。
五、同桌互改草稿。
六、教師查閱草稿。
七、學生謄抄習作。
教學反思
第三次習作要求是寫風景,添畫動物,教學參考書上建議指導學生簡單地描寫景物,具體地寫一寫動物。我卻增加了一點難度,編一個有趣的動物小故事。我是這樣考慮的:只寫景,寫小動物,比較枯燥,如果讓學生編一個童話故事,可能會更感興趣一些。
出示了與書上插圖一樣的掛圖后,我引導同學們按照順序來說景物,提醒用“什么樣的什么”的句式敘述,大家都說得比較令我滿意,采用了句尾頂句頭的格式。如“湛藍的天空下漂浮著棉花糖似的白云,白云下是連綿起伏的山峰,山腳下一片茂密的樹林,樹林里生長著碧綠的小草,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野花。”當然,開始大家說的稍嫌單薄,經過我一次次點撥、暗示、追問,才變得較翔實較生動。比如生說“湛藍的天空下有白云”,我就追問:“白云”什么樣子的?(生答:泡沫、棉花、棉花糖)好,選“棉花糖”來形容,連起來說。(湛藍的天空下有棉花糖似的白云。)“有”換成什么詞語更準確?【我一邊用語言循循善誘,一邊用手勢作飄狀】(換成“飄著”。)有沒有更棒的?(漂浮著、飄蕩著)再連起來說。(湛藍的天空下飄蕩著棉花糖似的白云。)真厲害,說得這么生動形象!誰接著說下去?
我就這樣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說,爭取說流利、說精彩。于是,單調的“有小草,有野花”,漸漸就說成了“生長著綠油油的青草”、“開放著五彩斑斕的野花”!居幸粋學生用了“五光十色”,還引起了一場小爭議,經過辨析,全班統一了認識,這個詞語用來形容野花顏色各種各樣不恰當!
我沉醉于這樣的訓練中,欣賞著孩子們舌戰蓮花的口才,沾沾自喜。時間飛逝,無意一看表,半個小時過去了,可是這才完成了第一個主要環節,還要添加小動物、說動物、學范文、編故事呢。一個急剎車,我迅速轉入下面的教學步驟。
在學習課文中寫小魚的片段范文后,我著重引導同學們深挖小作者為什么能把小魚寫得活潑可愛的原因:一、把小魚當作人來寫。我立即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那我們把風吹樹葉嘩嘩響可以比作人在干什么?(拍巴掌、唱歌……)野花綻放比作什么?(探出小腦袋、露出笑臉……)二、抓住了小魚的動作、特點,我如法炮制,照此類推:那我們寫其他小動物呢?(也要抓住特點,寫好動作)如松鼠哪個部位最有特點?(毛茸茸的大尾巴)像什么?(降落傘)松鼠從樹上跳下來可以比作什么?(飛行員跳降落傘)【我糾正:那種軍人叫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