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
2.研讀第四自然段第二句,聯系前文相關內容想象煉石之神奇,感受女媧“人”的形象。
⑴理解了“冶煉”的意思,我們再來讀這句話;
⑵讀著讀著,我們不由地想:在這漫長、勞累的五天五夜里,女媧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
⑶來,老師和大家一起讀這段神奇的想象,老師讀這里已出現的內容,你們大聲地讀想象的情景
【設計意圖】與希臘神話相比,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大神們顯得神性十足,他們充滿創造力而又至高無上,莊嚴、偉大、完美,凌駕于萬物之上。他們都遠離人間煙火,是美德和全知全能的化身,令人敬畏,而讓人無法親近。中、希神話中對神的不同態度,深刻地影響著中、西方民族的個性特質。由于中國古代神話中一味地崇奉、抬高、歌頌神,與這種“神本主義”相應的便是對人的輕視或漠視,久而久之,養成了中華民族忠誠、服從、崇上、畏上等集體精神特性,而缺乏徹底的挑戰意識、批判精神和平等的人格。相反,由于希臘神話抬高人、等齊神,更由于通過神的塑造充分肯定和贊美了人性、人的尊嚴和美麗,使人和人性、自由和平等等觀念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加強和發展,所以當代西方世界有著關注人和人性、捍衛自由和平等的悠久傳統和廣泛的意識。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引領孩子學習神話就應該站在吸收西方文化的意識前提下挖掘其對孩子終身教育的價值。所以此處利用一次補白寫話讓孩子們對女媧的想象回歸到“人類母親”的形象。正因為他們還小,他們的閱讀是最原始的閱讀,所以讓他們借自己最親近的人----媽媽來感應“神”的人性之美!
3.研讀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角色轉換想象補天之神奇,感受女媧“人神合一”的形象。
⑴你覺得剛才讀的句子中哪個詞最能看出神奇?請你圈一圈;
⑵怎么體會呢?我們再次展開想象的翅膀;
⑶同學們,聽了女媧的話,你們覺得這一潑,潑出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上,人的體驗和感受,通過心理力量變成為類似實體的東西,這就是學生個體的神話,也是神話教學的最大意義所在。“成年人寫的神話是幼稚的,只有經過兒童的再創作,這些神話才能成為真正的神話。”(榮格語)想象與兒童自身結合起來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個體神話”。本文第四自然段第三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女媧用五彩石冶煉的液體補住了天。一瞬間的神奇如何體味?利用一個“潑”字,孩子們借助角色轉換更快、更真地對情境進行再創作,這種創作將令人敬畏的神與可親可敬的人合二為一。因為孩子還小,所以我們要及早將創造的種子播撒。
三、拓展升華,滲透神話的文化意味
1.讀讀《淮南子》中的有關語句略作討論。
2.觀看視頻,說感受。
【設計意圖】神話一旦進入文明社會,其自身的純凈面目必然要被后代社會的思想文化走向所熏染。后代女媧補天題材的文學作品淡化了神話中先民因懼怕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而表現出來的焦慮恐懼之情,代之以有距離的超然感受和審美旨趣,并且充分發揮文學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不斷完善、補充和再造補天題材的精神蘊涵和藝術價值。孩子還小,所以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講故事的層面,有責任引領他們回望文化,感受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