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飄香教學反思(精選4篇)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篇1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選取的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給我們展示的卻是小女孩充滿愛心的金子般的心靈,她不僅僅愛惜花草,也深愛著自己的媽媽.在教學設計中,我覺得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得還是比較成功.
感悟懂事
在充分朗讀對話的基礎上,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讓學生再自讀課文,找出認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新課程標準的倡導下,我們已經明確課堂應該屬于學生,而不應以教師的告知代替學生自己的思想.此時我鼓勵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下,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學生覺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體貼媽媽的;有的學生認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學生認為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見學生透過課文所呈現的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小女孩的感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理解題意
課文結束前,學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品質而感動.但對于課題花瓣飄香還只停留在絨布一樣的花瓣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因而如何突破這理解的難點呢 我亮出了一首小詩
清晨,月季花上閃動著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輕輕放在媽媽的枕邊.
表一份心愿,
道一聲祝福,
媽媽的臉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絨布一樣柔軟,
淡淡的清香隨風飄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樣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嗎
在我深情款款地讀時,學生也陶醉其間.再讓他們關注課題花瓣飄香,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課文以花瓣飄香為題實際也指小女孩的心靈有著花瓣那樣的美,那樣的香.
課已上完,我感覺離預期的效果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的孩子在寵愛中長大,又有多少人能從日常平凡的小事中去感悟這份真情,珍惜這份親情呢
這節課我雖然在設計上將簡單的教材掘得較深,但文中這份真情還未能震撼他們幼小的心靈!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最近在工作室活動中,我執教了三年級語文第六課《花瓣飄香》,聆聽了工作室多位老師的指導,感覺受益很多。老師們的意見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深的審視和反思,教學不能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只有踏踏實實的在字里行間挖掘,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引起情感共鳴。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懂事的小女孩為了讓病中的媽媽高興,摘片花瓣送給她,她送的不僅僅是花瓣,還有一份孝心、一片真情。整篇課文體現著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飄香沁人心脾。《花瓣飄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飄出來呢?我覺得動情是關鍵。我們的語文課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某種境界。教師要善于通過創設情境,形成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才能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
要讓學生真正“動情”,還需要老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我首先采用了月季花實物導入,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再談談自己的感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這篇課文主要是以對話形式展開的,通過初讀,學生已經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所以在精讀課文環節我抓住一個問題:文中哪里能讀出小女孩的懂事?立足于三組對話,展開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精讀小女孩的每一句話,分別體會到她的愛花、孝順和聽話。在交流過程中珍視每一個同學的閱讀感受,鼓勵他們積極思考,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鳴。在讀的方面我采用了自由讀、默讀、指名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讓他們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在以下兩個片段做得還是比較成功。
片段一:
師:花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會破壞它的美嗎?為什么她還要摘呢?
出示句子:“媽媽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給她。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媽媽會高興的”。自由讀句子。
師:她為什么要摘花瓣呢?
生:媽媽生病了,她想讓媽媽高興。
師:你們想一想,媽媽摸著這絨布一樣柔軟的花瓣,聞著這淡淡的清香,會說些什么呀?
生:這花瓣真美呀,聞起來真香呀!我的病都好多了。
生: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媽媽太幸福了……
師: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卻可以換來媽媽的笑容,甚至媽媽的健康,小女孩說話時的心情怎么樣?(高興)請你們一邊讀,一邊想象著媽媽高興的樣子,你一定也會很幸福的。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想象媽媽得到花瓣之后的樣子,他們會讀得更加情真意切。』
片段二:出示句子:“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他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齊讀。
師:你體會到了什么?能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嗎?師板書:聽話
師:為什么說她聽話呢?
生:因為她按爸爸的要求做到了,她不惹媽媽生氣。
生:她不但做到了,還非常孝順的照顧生病的媽媽。
師:小女孩說話時,眼眶里閃動著淚花。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的眼眶里為什么閃動著淚花,這是怎樣的淚花?自由讀體會一下。
生:這是思念的淚花。因為我的爸爸不能陪我,我很想念他。
師:你能帶著思念的感情讀好這段話嗎。
生:我感到很自豪。因為爸爸的囑托我做到了,爸爸可以放心的在南沙當解放軍保衛祖國了。
師:這的確是自豪的淚花。讓爸爸安心的保衛祖國邊疆,你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孩子。你能帶著自豪的感情讀好這段話嗎?
生:我覺得這是高興的淚花。爸爸來信叫我聽話,不要惹媽媽生氣,我做到了,我還照顧生病的媽媽呢,媽媽身體很快就會好的,我很高興。
師:你流的是高興的淚。那你就高興地讀一讀吧。
生:這是有點難過的淚花,因為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媽媽生病了,我心里為媽媽擔心難過。
師:你是一個很孝順的孩子,相信媽媽很快會好的,不要難過了。
……
『課堂里同學們的發言情真意切。同一句話孩子們讀出了不同的感受,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走進了小女孩的內心,讀懂了小女孩的心思,并且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我又設計了分角色朗讀環節。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入境入情,朗讀“我”和小女孩的對話,充分體會小女孩話語中蘊含的真摯、純樸的親情。在充分解讀課文內容之后,學生已被小女孩美好的心靈而感動,但對于課題花瓣飄香還只停留在“絨布一樣的花瓣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突破呢?我引導學生回歸課題,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小女孩送給媽媽的僅僅是一片花瓣嗎?讓學生們再次審視課題,體會到“她送的是她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加深了對“飄香”象征意義的理解,深化感情,升華主題。最后我又設計了拓展練習環節。1、表演:當我把一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送給小女孩,會說些什么?小女孩又會怎么說呢?通過表演,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巧妙地使他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強烈的“角色意識”,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感受。2、說話練習:小女孩為了讓媽媽高興而摘花瓣。假如你是那位小女孩,除了摘花瓣外,還會做些什么事讓媽媽高興呢?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熱愛母親的教育。
最后教師深情的總結對文章內容進行升華,教育學生要用自己的愛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同學們,其實人人都有一顆珍貴的愛心,你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一片美麗的花瓣,老師希望你們都能像花瓣一樣飄出幽幽的清香,讓你們的愛心也像這花瓣一樣芬芳你周圍的每一個人”。
我感覺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不可能沒有缺憾,在不斷地反思摸索過程中會有更多的靈感迸發出來,也會有很多不足被一一排查解決,相信只要我們有一顆善于思考的心,就一定會有不斷前進的路。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反思:(紫雨)
第一課時教學筆記:(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陰雨)
因為今天是匆匆上馬,在學校用這節課上了教研課。值得思考的很多:
首先我為自己的這種嘗試感到高興,我確實避免了將其上成思品課的可能。緊緊扣住了“如何表達”。而且有了一種“習作為閱讀服務”的想法,當然這種思考原來起源于對四五年級的讀書學會做符號標記的點評訓練。而今天的訓練雖然是起步未見較為輝煌的那種成功,但我還是看到了這種訓練帶來的好處。孩子們的那各種獨特的答案就是證明。
比如對“跑”孩子們就出現了四種推斷:
“怕被花的主人發現”
“不快點回家,媽媽在家會擔心自己”
“早點到家,因為時間長了,花瓣的香味就散了。”
“加快速度,要不花瓣上的露珠就快揮發了。”
有了這樣的一個典型思考,我沒有滿足于對每個動詞的講解上。我把時間交給了孩子,運用這樣的方法去領會各個動詞的妙處,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孩子們的推想是多元的,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見解。
其次,孩子在這樣的一個寫話訓練過程中,不僅幫助其揣摩了人物的內心,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更是通過閱讀反過來推動了寫作:我們在怎樣的心境下,將如何準確地運用動詞。
而由于時間的匆忙,也給課堂帶來了很多起澀的地方:會議室座位比較擁擠,許多孩子書寫、讀書都不方便,帶來了紀律上的一些混亂。我太過急于求成,在情節安排上有了一些跳躍,而造成了某些環節的突兀。比如在轉換角色和心理推想這兩個環節之間的閱讀嘗試我忽略了,所以帶來了部分孩子的不知所措。
第二課時教學筆記: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陰
今天的教學有了昨天的“晦澀”而變得流暢。孩子們對于女孩捧著花瓣回到家中的情景想像得特別豐富:
*小女孩和媽媽一起摸著那像絨布一樣的花瓣,一起聞著月季那淡淡的清香。
*小女孩回到家中,媽媽還沒有睡醒。她把花瓣放在了母親的枕邊。媽媽聞著那淡淡的清香慢慢醒來。
*小女孩一進門把雙手背在身后,說:“媽媽,猜猜我給你帶來一個什么驚喜?”(我扮演母親)母親微笑著看著女兒,一股淡淡的清香飄來,媽媽說:“呵,讓我猜猜。是花吧?”“媽媽真聰明,看——”雙手捧出了花瓣。
*小女孩回家沖好了藥給媽媽喝下去。媽媽一邊喝藥,一邊皺著眉頭。女孩拿出花瓣:“媽媽,藥太苦了,你聞聞花香吧。這樣肯定會好受些。”
我真的驚嘆孩子們的想像,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全部帶進了想像。而對于語言中所體現的“懂事”,孩子們更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使得昨天課堂上的“自我”更進了一層:“懂事”體現在為別人著想。
(1)眼眶里含著淚花
她覺得:如果作者追究她,告到媽媽那里,還是會惹媽媽生氣的。
她知道自己錯了,想用淚水得到花主人的原諒。
她想念在南沙當解放軍的爸爸了。
(2)“他(爸爸)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
她記住了爸爸的話。
她沒有惹媽媽生氣。
(3)“不好意思”
知道自己錯了。
覺得自己對不起花的主人。
自己傷害了花兒。
(4)“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她是個愛護花草的人。
她知道花兒也是有生命的。(師:既要表達對媽媽的愛,同時也愛護其他生命、尊重生命。這是很高層次的“懂事”!)
(5)“媽媽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給她。”
可能媽媽特別喜歡月季花。
媽媽躺在床上,呼吸不到外面新鮮的空氣。帶露水的花香很清新。
對女孩的評價是自然而然的,孩子們都由衷地覺得女孩是“懂事”的。而對作者(花的主人)的想像,我是尊重孩子們“叔叔”和“阿姨”的兩種選擇的。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篇3
我們都知道:文本、音像、教室和師生等都是課堂學習的構成要素,但精彩的課堂不是他們的簡單相加,也不是他們在課堂上的任意延伸。它應該是遠離高傲、粗俗、平庸、而具有鮮活靈動、真情真實、扣人心弦的學習現場。
的確,創設一個好的學習現場十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我在執教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第六課《花瓣飄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學生讀完這個簡單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們應該像小女孩一樣從小具有孝敬父母、關心家人的情感,但從情感上真切體會卻不容在教學時,我便創設了新的學習現場,讓學生扮演小女孩,邊讀課文邊談感受。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會更深刻。同時我又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平時媽媽是怎么關心我的,把他們從文本拉回到現實生活,通過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讓他們的情感進一布升華。當然,學習現場的創生維度是很多的,可以從目標中開拓,從教材中再創,從生活中延伸,從學生中聚集。
總之一句話:只要我們用智慧和激情去開拓,就一定能創造出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現場。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篇4
《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花瓣飄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反思整個教學,因為我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滲透,讓學生精讀感悟顯性的語言文字,更讓學生領會到文字中隱性存在的情感、精神,所以才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又有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很多人重視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所以常聽人說,成功的語文課,應在教學的一開始就牢牢吸住學生,使他們的思維隨著老師的情感入境,激發起求知欲。但這“教學的一開始”是從何開始,是一堂課的開始嗎?
在此次教學之前,我就布置作業,讓學生去逛逛花店,聞聞花香。教學當天的到校后,我把自己準備好的幾朵美麗的玫瑰花放在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杯擺放在了講臺上,只覺得教室頓時因這花的存在有了生氣。課前,我早早進教室,站在講臺旁擺弄那幾朵花,立刻有許多學生圍攏來,“老師,這花真美!”“那我以后經常帶花來放在教室里,好不好?”“好的,好的!”“老師,這花香不香?”“你聞聞看呢?”學生立刻你擠我,我擠你地湊了上去,小心翼翼地聞著。“香的!”“很淡的。”……不知不覺鈴聲響起,孩子們還沉浸在花的幽香之中,滿心裝滿了對它的喜愛。此時揭示課題,進入文章中的學習,可謂是水到渠成。
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高爾基也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可見只有品味語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進行生命的對話。雖然閱讀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實踐,但學生的自主閱讀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師的引領,以及相互間不同閱讀體驗的啟示,這種淺嘗輒止的讀書很難進入到更深的層次。所以,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閱讀文本后,就應該開始設置一個提升閱讀水準的環節。
我請學生自導自演,巧妙地使孩子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強烈的“角色意識”。興趣盎然地讀書、表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感受。以“與小女孩相比自己對媽媽怎么樣?”的話題展開去,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談說之間,逐漸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感受到了母愛的魅力,從而感悟到:愛自己的媽媽不是掛在口頭上的空話,而應該像課文中的小女孩那樣,為媽媽做點什么。這樣一來,一方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為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課文培養、積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母親之間的距離,把母愛的種子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生動的親情教育在語文的課堂上活躍。
《花瓣飄香》(磨課)教學反思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選取了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給我們展示了小女孩充滿愛心的金子般的心靈,她不僅愛惜花草,也深愛著自己的媽媽,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我抓住體現本文中心的句子“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在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悟《懂事》
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充分朗讀對話的基礎上,抓住本文的主題“懂事”畫出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并談談自己的體會。在新課程標準的倡導下,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果然,有的學生覺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體貼媽媽,不要惹媽媽生氣,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學生認為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學生通過課文所呈現的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小女孩的感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二.以朗讀感受美文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讀代講的教學形式,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自由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在美的朗讀中品味,在美的對話中感動,在美的情感中流淚,體會小女孩的真摯淳樸的親情,讓學生從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三.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在教學這課時,我注意尋找讀寫結合點,讓學生進行拓展性的練筆。這一課的結尾,寫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買了兩盆月季花,一盆送給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親的陽臺上,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在作者送給小女孩花的時候,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當他母親在陽臺上看到了兒子送給她的花,他們之間又會說些什么呢?通過讓學生寫想象練筆,并學會運用課文中對話的形式,學生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懷,深深地感受到人間親情!學生對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課文的內涵有了新的更為豐富的感悟。在描述想象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個性思維相互碰撞,個性感悟,個性情感自由放飛,并引發生成出很多有意義的東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題《花瓣飄香》的內涵——這不僅僅是花瓣本身飄出的香味,而是小女孩的美德就像那芬芳的月季花香,漫天飄灑,小女孩的一顆愛心就如同迷人的月季花香,四處傳播,感染了我,更會感染更多更多的人。
這課上完之后,我欣喜地發現同學們的日記中有記載自己在家幫父母拖地板的,為辛勞的媽媽做飯做菜的,為媽媽說笑話逗媽媽開心的,還有自覺完成作業不讓媽媽操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