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通用12篇)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
一、課前談話,輕啟兒童閉合的心扉
師:同學們,今天劉老師來給大家上什么課?
生:語文課。
師:可是,今天我這個語文老師“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數學題,大家敢不敢pk?
生:敢。ú糠謱W生回答)
師:真敢?
生:敢。R聲回答)
師:那好!請看題目:
這是你們第六冊數學書108頁例1中的圖示。誰來說說這個圖示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邊圈里的同學參加了語文小組,右邊圈里的同學參加了數學小組。中間這個圈里的同學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
師:好樣的!幾句話就把這個圖示所表示的意思說出來了。你肯定是超級數學男生!不過,還有不有比他還超級的?不說“左邊圈”、“右邊圈”,用點你們剛學過的數學語言來說。
生:左邊這個集合代表語文小組,右邊這個集合代表數學小組,兩個集合交*的部分代表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的同學。
師:還等什么?掌聲響起來!
師生鼓掌。
師:我算聽明白了,這位超級數學女生給這兩個圈一個共同的名稱,叫“集合”。那,什么是集合?哪位超級數學男生或女生來說說?
生:“集合”就是把人或者東西集中在一起。
師:把人或者東西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集中在一起叫“集合”,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學生不知如何回答,課堂陷入僵局)沒想明白,沒關系。這樣吧,我們繼續做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接著說:沒有想到,咱們班的同學有這么多的優點,這么多的才能,還不滿足,還想有更多的優點,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現在回過頭來說說,“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把事物集中起來,合在一起叫“集合”,把優點、才能等集中起來,合在一起也叫“集合”。
師:她說得多清楚啊!還等什么?掌聲響起來!
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兒童的閱讀心向
師:同學們,聽你們語文老師講,上節課大家已經初讀了課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而且也讀通了課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決了一些問題。不過,如果把課文比喻成一個湖的話,上節課大家還只是在湖面上觀光游覽,吹吹風,看看水波什么的,還沒有潛入水里去看個究竟。這節課,大家該做什么呢?
生:鉆到“湖”里去看看!
師:呵呵!我們從哪里鉆到課文這個湖里去研究呢?
生:(大多數學生一臉茫然)
師:其實呀,“鉆進”課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從題目鉆下去,也可以從插圖鉆下去,還可以從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鉆下去。今天,我們就從課文的題目“鉆下去”吧!請讀課題——
生:矛和盾的集合。
師:在課文中,“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在課文中,“集合”指的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礪兒童的語言心智
。ㄒ唬┒床彀l明之思
師:“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來說,課文是圍繞題目來寫的。我們先來看看課文1—4自然段。請大家放聲朗讀這四個自然段,想一想:這四個自然段圍繞課文題目寫了什么?
生:(自由朗讀1-4自然段后)寫的是發明家和別人比賽,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師: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嗎?
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坦克的。
師:對了,發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們的優點集中起來。那么,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請大家再默讀1-4自然段,一邊默默地讀,一邊細細地想,一邊輕輕地畫,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1-4自然段)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問題。其余同學注意傾聽,想一想他說得怎么樣?
生:發明家和朋友比賽,他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個鐵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這樣自己就變成了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還得有進攻的炮口和槍口。然后一想,還得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大家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這個習慣很好!誰來評一評?
生:王x說得很完整,很流利。
生:他聲音很洪亮,全班同學都能聽到。
師:咱們班的同學能這樣由衷地稱贊別人,不錯!
生:他有的地方說得有點羅嗦,不很清楚。
師:為什么給你這樣的感覺呢?
生:(說不出來)
師:哦,你感覺到了,但說不出來。誰幫他來說說,為什么讓我們有羅嗦的感覺?
生:王x一連說了兩個“然后”,要是能把后一個“然后”改成“最后”就不羅嗦了。
師:你不但會傾聽,發現同學說話中的紕漏,更會幫助同學糾正,很好!劉老師也認真聽了王x同學的發言,他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一個帶“然”字的詞語——忽然,這一點很關鍵!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個帶“然”字的詞語,把它畫出來。
生:(瀏覽勾畫后)有三個:忽然、固然、當然。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
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
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
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生:(讀上述句子)
師:這三個“然”字詞在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說明發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產生的。
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間的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
生:固然是雖然的意思。
生:固然是本來的意思。
師:“固”是本來的意思。“然”呢?
生:(沒有人舉手)
師:那,我告訴大家吧,“然”是“這樣”的意思!肮倘弧本褪潜緛磉@樣的意思。但是在這里“固然”重點不是說明鐵屋子好,而是要說什么?
生:鐵屋子好是好,“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
師:“固然”和“卻”連在一起,重點是在講“卻”后面的意思——“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敗!痹趺崔k呢?
生:在鐵屋子上開一個洞,作槍口或炮口。
師:大家真能干,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
生:“當然”是理所當然的意思。
生:“當然”是應當這樣的意思。這里指理所當然要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示:
忽然……固然……當然……
師:剛才,同學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了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這三個關鍵詞語,說說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嗎?請和同桌相互說說。
生:(同桌互說互聽)
師:誰來對全班同學說說?
生:發明家和朋友比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他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個鐵屋子就好了。可是,這樣固然安全,但自己卻變成縮在殼里的蝸牛或烏龜。對了,還應該在鐵屋子上開一個小洞,伸出進攻的炮口和槍口。當然,鐵屋子還要會跑,得安上輪子和履帶。
師:說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個帶“然”字的詞語,還抓住了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課文1-4自然段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課文的題目來寫的。
師:那,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的“眼睛”吧!
生:(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ǘ┘m正文本之失
師:課文第5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么?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生:(讀)
師:這一段寫了什么?
生:課文第5自然段寫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教師出示戰場上的坦克圖片和課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看著這幅圖片,說一說: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生:(用手指坦克的“鐵屋子”和“炮口或槍口”)
師:再用心讀讀這句話,想一想:有不有詞語用得不夠恰當的地方?
生:“大顯神威”用得不恰當。
師:是嗎?
生:“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好!來,我們為這位同學的發現鼓掌。(見學生沒反應)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說。
生:(鼓掌)
師: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為什么我要提議給這位同學鼓掌呢?想一想。
生:因為他發現了問題。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顯神威,還必須要輪子和履帶,所以這里的“合二為一”用得不恰當。
師:該怎么改?
生:這里不是合二為一,而是合四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還應該有輪子和履帶。
生:鐵屋子里還有方向盤,應該是合五為一。
生:鐵屋子里的東西很多,還有座椅,儀器……
師:說也說不完,怎么辦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說?
生:省略號。
師:省略號是一種標點符號,能表達說也說不完這個意思。如果用一個詞語呢?
生:等。
師:好,添上一個“等”字!那么,這個句子中的“合二為一”怎么改?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生:集合起來。
生:集中起來。
生:集于一身。
生:合為一體。
師:對。除了換成這些詞語還可以換成“融為一體”等。這樣的話,課文中的這個句子我們就可以改為——
生:(齊讀)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合為一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同學們真的很聰明呢!不但會發現課文中的疏漏之處,還會糾正。咱們班今后肯定會出文學家、語言學家呢!即使當企業家,也會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呢!來,我們自己表揚自己一次。
生:(鼓掌)
師:但是,我還是有一個疑問,既然坦克是集很多東西的優點于一身,為什么大家在修改這個句子的時候始終沒有刪去“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字眼?
生:因為它是文章的重點。
生:因為它與題目有關聯。
師:因為題目是——
生:(齊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戰斗之境
師: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用筆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
生:(教師出示課文片段,學生朗讀)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生:哇哇直叫。
生: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
生:(朗讀,但味道不夠)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
生:(朗讀)
師:讀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一起讀讀。
生:(齊讀)
生:我還從“龐然大物”這個詞語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哦。你從坦克本身的龐大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你能讀出坦克“龐然大物”的那種氣勢嗎?
生:(朗讀,突出“龐然大物”)
生:我從“首次”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首次”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
師:這個句子中,還有哪一個詞語是“第一次”的意思?
生:頭一回。
師:坦克第一次上戰場就這么厲害,當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神威”。 誰來讀出坦克第一次就這么厲害?
生:(朗讀)
師:讀得不錯!大家都想讀?那自由練習練習吧。
生:(學生自由練習后,齊聲朗讀)
(四)感悟表達之需
師:同學們,當時的情境的確如此,劉老師從當時的一份報紙中看到這樣一段更為詳細的報道,請自由讀一讀——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國的索馬河畔(pàn),大霧彌漫,英國軍隊將一種鋼鐵“怪物”投入戰場,只見它大搖大擺向德軍鐵絲網和戰壕(áo)密布的陣地沖去,德軍慌忙集中大量的機槍向它射擊,可是槍彈都從鋼鐵裝甲上紛紛滑落,德國兵嚇得屁(pì)滾尿(niào)流,紛紛逃竄(táo cuàn),英軍乘勢占領了德軍的陣地。這種大顯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戰場上使用的坦克。
師:大家讀了這段話,都在笑,笑什么?
生:我笑德國兵“屁滾尿流”。
師:你覺得它生動、形象,所以好笑。
生:我笑“紛紛逃竄”。
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鋼鐵‘怪物’”。
生:我笑“只見它大搖大擺向德軍鐵絲網和戰壕密布的陣地沖去”。
師:看來大家都覺得這一段話寫得很具體、生動、形象!我也這樣認為?墒牵瑸槭裁凑n文不這樣寫,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個字來寫?
生:(這個問題讓全班同學陷入沉思)
師:大家看看課文的“眼睛”,再想一想。
生:課文主要是寫發明家將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坦克,而不是寫打仗,所以只是簡單地寫一寫坦克大顯神威就可以了。
師:你體會得真好!的確,文章什么時候該詳,什么時候該略,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大家才上三年級就能體會到這一點,不簡單。
。ㄎ澹┢肺蹲髌分
師:我們再來看看課文最后一自然段圍繞題目寫了什么?請齊讀——
生: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師:這里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生:“誰”指坦克。
師: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空調,因為空調是將電風扇和烤火爐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的。
師:“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纯瓷磉,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別人優點的產物?
生:人們根據鳥飛行的優點,發明了飛機。
生:人們學習鴨子的優點,發明了船。
生:橡皮鉛筆集合了鉛筆和橡皮的優點。
師: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人。
師: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們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于一身?
小組討論后進行學習匯報。
生:我希望把劉x數學成績好,謝音樂成績好的優點集于一身。
師:這樣,你的成績一定很優異。
生:我希望像王那樣能寫一手好字,像葉那樣畫出很美的圖畫。
師:這樣,你長大了也許能成為書畫家。
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為樂的精神和肖刻苦學習的精神集于一身。
師:同學們,我建議大家把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生:(熱烈鼓掌)
師:誰來說說,劉老師為什么特別要讓大家為這位同學鼓掌?
生:他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
生:他向雷x、肖學習。
師:對,這些理由都可以讓我們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為他鼓掌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剛才發言的同學都希望學一學別人的特長或者智慧,而他卻要學習別人的美德。這樣的認識可不簡單,因為學習做人是最重要的。還有別的希望嗎?
生:我希望把飛機和坦克的優點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種飛機坦克,不但能飛,也能跑,還能射擊。
師:你的思路打開了,說出了自己的創造想象。
生:我希望把輪船、飛機和坦克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一種既可以天上飛,也可以地上跑,還可以水里游的東西。
師:叫什么“新型交通工具”?
生:還沒想好!
師:那你叫什么名字?
生:譚夢遙。
師:那你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叫“夢遙”吧!來,同學們,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夢遙”新型交通工具發明者!
生:(熱烈鼓掌)
師: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于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生: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師:至此,我們從題目“鉆進” 課文,細細地把課文研讀了一遍。我記得上課開始的時候,我們說過,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題目,看看這個“眼睛”的“眼睛”是什么?
生:(齊讀課題)
生:這篇課文“眼睛”的眼睛是“集合”。
師:同學們,其實,“集合”,不僅僅是一個詞語,也是一門學問,大家到了高年級了,還會在數學中學到許許多多關于集合的知識(板書“?”);“集合”,不僅僅是一個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永遠也離不開的法寶,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們的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你看,我們學習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沒有哪一樣東西不是集合的產物(板書“!”);“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盡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樣,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東西(板書“!保。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帶著這樣三個標點符號(?!。),到生活中去尋找集合的學問、集合的法寶,創造出更多新生事物來。
四、積累言語,存盤兒童所需的養料
師: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從課文的題目鉆進課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課文題目中來,讀得深透,讀出了滋味,給劉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老師已經記住咱們班的同學了。大家記住我了嗎?
生:記住了。
師:謝謝大家!不過大家最應該記住的卻不是我,而是我們從課文這個“湖”里揀到的語言寶貝。大家再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哪些詞語、句子和段落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請把它抄寫在作業本上,再背一背。
學生抄寫的內容主要有:
集合、大顯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當然、哇哇直叫、亂成一團。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等合為一體,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同學們,今天是2006年12月3日,我永遠忘不了今天,因為我和聰明的你們“集合”在這里,學了一篇關于“集合”的課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讓“集合”成為智慧的種子,伴隨我們去開創美好的未來吧!這節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2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好,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第七組課文,這一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幾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該怎么看,怎么想,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矛和盾的集合》知道矛和盾嗎?誰能看圖說一說呢?
生1:矛就是打仗的時候,攻擊別人的武器
生2:盾就是打仗時,用來防守的武器
師:很好,那矛和盾是怎么集合的呢?學了課文之后我們就會明白,請同學們輕輕打開課本,處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生自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放下語文書,來看看老師手中的卡片,這是這片課文要求會認的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生字:矛,般,坦,蝸,持,盾,
師:讀得不錯,那我們再看一看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一起再讀一讀,
生讀詞語:矛盾,手持,雨點般,蝸牛,坦克
誰能夠試著說一說這些詞語的意思
生1:手持就是手里拿著的意思
生2:雨點般就是像雨點一樣,課文中說矛的勁鋒像雨點一樣又快又多,你能聯系課文來說詞語的意思,真會學習,下面老師請同桌輪流讀課文,你讀一段,他讀一段
生輪流讀課文
師:好,老師想請六位同學來讀一讀課文,誰愿意讀?
六位同學輪流讀課文
其他同學認真聽,他們是否讀得正確流利
師:誰來評評剛才讀得怎么樣?
生1:我讀第三段時讀到了一個長句子,不知在哪兒停頓,連氣都喘不過來了,
師:不錯,第三段第一句話是一個長句子,的確比較難讀,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讀,
師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這個句子
師:再讀一次,
生齊讀這個句子
師:都能夠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了,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默讀課文
師:你可以邊默讀邊拿筆畫一畫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1:課文主要講了一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事,
師:說得很簡煉,還有誰說
生2:課文主要講了一位發明家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了坦克
師:更清楚了還有誰說?
生3:課文主要講了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的時候,由矛的盾的長處想到發明坦克課文還寫了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說得好,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坦克在戰場上又是如何大顯神威的呢?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課文中哪句話解釋課題的呢?拿出筆畫一畫
生默讀課文
師:課文中哪一句話解釋了課題的意思的呢?
生1:第五段的第二句話解釋了課題的意思
師:同意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大顯神威)
生齊讀這一句話
師:讀了這句話,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呢?
生1:我想研究盾的自衛矛的進攻是怎樣合二為一發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樣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呢?
師:提得好,那么發明家是怎樣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坦克又可如何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解決,
師: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102頁,讀一讀田字格里的字,看看哪些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自讀生字
師:誰來說說哪些字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1神部首是示字旁,不能寫成衣字旁
師:對,示字旁的很多字都跟古代的神有關系,以后同學們學到示字旁的字也要注意一下
生2:退的第六筆是一點,可不是一捺,同學們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一下
師:老師來寫一個
師范寫“退”字
生3:盾的第一筆是橫撇,第二筆是豎撇,大家的寫的時候可不要寫錯了
師:謝謝你的提醒,同學們,請把田字格里的生字每個寫兩遍,寫完了之后,翻到詞語表,把這一課的詞語也抄一抄
生寫生字詞語
師:同學們剛才寫得都很認真,注意到了寫字的姿勢,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第二課時
師: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矛和盾的集合》現在我們先來聽寫幾個詞語吧
聽寫詞語:矛盾,大顯神威,后退,(注意退字的第六筆)招架,集合
師:寫好了我們跟屏幕上的詞語對一下,全對的給自己畫上星,有錯的趕快訂正過來
師:同學們,還記得嗎?讓節課我們提出的兩個問題是什么呢?
生1:發明家是怎樣把矛的進攻的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發明坦克的.
生2:坦克是怎樣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
師:那我們現在就先來研究第一問題,發明家是怎樣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的呢?請同學們默讀1——4自然段,然后同桌合作學習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把這個過程畫下來,也可以簡單地寫下來
同桌合作學習
師:我們來交流我們的學習成果吧
生1:讓我來詳細地說一說吧開始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發明家發現盾太小了,如果有鐵屋子那么大,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他了,可以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不能打到敵人了,于是,發明家在鐵屋子里伸出個矛,當然,這個帶引號的矛就是槍或炮了可是這個鐵屋子不會動,還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就這樣發明了坦克
師:介紹得很清楚,還有誰愿意來
生2:我們先畫了一個盾,可是盾太小了,我們又畫了一個鐵屋子,從鐵屋子里伸出了炮口,再安上輪子和履帶,這樣鐵屋子就能走了,
生3:我來具體地介紹一下發明家與朋友的比賽中,想到盾太小了,想到了鐵屋子,又想鐵屋子只能保護自己,不能進攻,又在鐵屋子上伸出炮,為了讓鐵屋子能像人一樣行動自如,還給它裝上輪子,安上履帶,這樣坦克就發明出來了
師:介紹的很好,發明家根據盾的不足,步步改進,終于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集于一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一到四自然段
生齊讀一至四自然段
師:從這個合二為一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我覺得發明家很善于思考,善于發現
生2:我也覺得發明家非常善于觀察和思考,他把矛和盾的長處集于一身,發明了坦克,怪不得題目叫矛和盾的集合呢
師:說得真好,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坦克在戰場上是如何大顯神威的呢?你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朗讀把這種大顯神威的氣勢讀出來嗎?自己來練一練
生自讀課文
師:誰能把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氣勢讀出來呢?
生1:讀“1916年……十公里”
生2:我覺得他還沒有把大顯神威的氣勢讀出來,我再來讀一讀
師:的確是大顯神威呀,能談談你讀后聽感受嗎?
生1: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真是厲害,德國兵頭一回見到坦克這個龐然大物,被嚇得哇哇大叫,拼命地喊“救命,救命”亂成一團,打都沒打,就敗下陣了,
師:那發明發家發明坦克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師:你們能不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呢?同桌間試著討論討論
同桌間討論
師:可以交流了嗎?誰先說
生1:我能舉一個實例來說明這個道理現在的鉛筆就是把鉛筆和橡皮的長處集合在一起,這樣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師:對呀,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呢,還有誰說,
生2:我還能舉個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航空母艦就是把飛機和輪船的長處集合在一起才那么了不起的
師:你們真不見多識廣
生3:這個道理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我們應該將這些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進,進行創造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從發明家發明坦克這件事情明白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個道理,課文中還用了不少好的詞句呢,請你們來抄一抄吧
生抄詞句
師:也要注意寫字的姿勢
師:誰來說說你都抄了哪些詞語
生1:我抄了“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我覺得這句話很有趣
生2:我抄的是“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我要把這個道理記在心里
生3:我摘的是幾個四字詞語
師:你們真會學習,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3
課文
矛和盾的集合
計劃學時
2課時
教學總目標
1、
2、
3、
認識并會寫“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確讀“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繼續學習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項 目
內 容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引入]1、 出示矛與盾的圖片,請問小朋友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板書“矛”與“盾”
2、說說曾經看到過“矛”與“盾”嗎?你知道它們兩者誰是“自我保護”的,誰又是“進攻別人的”?你喜歡哪一個?并借此機會把學生分為“矛隊”和“盾隊”
3、那將兩者集合將會是怎么樣的一種武器呢?板書“集合”。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按以下要求自己輕聲自由讀課文。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劃下你認為好的詞語。
b、給課文自然段標上序號。
c、遇到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反饋,請同學們來開開小火車。
出示生字、詞。
a、開火車讀一讀。并相機解決難讀生字。易錯生字。
b、鞏固新詞。
(想讀一遍生詞的小朋友老師加一顆紅五星,能用其中的生詞來說一句話的同學則加二顆紅五星。)
3、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回課文自由輕聲再讀讀課文。來分段讀一讀課文,“矛隊”讀的話“盾隊”來評一評。
4、現在我們來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你找到了嗎?
三、了解課文大意,初步理解“合二為一”。
1、哪一個句子寫出了矛進攻的威力大?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難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動作理解“雨點般刺來”“左抵右擋”。
指導朗讀。
2、這個時候,發明家產生了一個想法?指讀。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指導朗讀:
短短兩句話都用了感嘆號,第一個“!”是什么感情?第二個“!”是什么感情?
3、這樣的盾很安全,安全之余又有困惑了,文中是怎樣說的?自由讀。齊讀。
4、鐵屋子雖然能保護自己,但是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忽然發明家又有了新想法,是什么?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出示:鐵屋子和矛
這樣的鐵屋子能去攻打敵人嗎?
出示:坦克
隨機理解“履帶”找找坦克的“矛”和“盾”。
師介紹坦克:坦克的底部裝有履帶,能行走在泥地、溝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戰時人可以躲在堅固的鐵屋子里,很難受攻擊,又裝有炮口,能隨時攻擊對方,由于它進退自如,攻守靈活,一上戰場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名震天下。所以說它是矛和盾的( )?是把矛的( )和盾的( )合二為一?
坦克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是怎樣大顯神威的呢學生接讀第五自然段
對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讓我們也來舉例說說吧。
看看矛隊和盾隊哪個隊說得更好。最后總結矛隊的優點和盾隊的優點。
四、總結升華
同學們我們今天這堂課知道了坦克把矛和盾的長處集于一身之后成為了勝利者。就像我們的矛隊和盾隊今天合作得很好解決了課文中所有的難題,成為了學習的勝利者。
學生認識“矛”與“盾”。并書寫“矛”與“盾”
說說自己對這兩種武器的初步印象。
齊讀課題。并書寫“集”。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并能盡量自主認識生字,讀通句子,并能劃出自己喜歡的詞語。
能正確標上自然段序號。
學生開火車讀生字、詞,對與中上的同學則是要求能用其中的生詞來說一句話。
學生在學習運用了生字詞后再把生字詞送回課文,自己輕聲讀讀課文,再分段反饋讀課文!懊牎迸c“盾隊”都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互相評價,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
思考問題的同時學生其實又再一次瀏覽了一 遍課文,在瀏覽后的基礎上,讓學生來說說課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現在你就是發明家,表演,隨機理解“如雨點般”“ 左抵右擋” “難以招架”
學生通過抓住感嘆號來理解語句和發明家的想法,來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
學生自讀、思考后,交流自己的發現,再帶著自己的理解齊讀。
學生接讀第四自然段: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
學生接讀: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學生理解是把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合二為一。即矛和盾的集合。
1961年德國兵頭一次見到這個龐然大物,嚇的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學生自由討論并舉例
板書設計:
矛 盾 坦克 優點 :進攻 自衛 合二為一
出示圖片,認識“矛”與“盾”拉近學生與古代兵器的距離,為學習“矛”、“盾”二字的音、形、義打下基礎,同時對矛和盾的優點有直觀的感知,為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奠定基礎。把學生分成矛隊、盾隊,為互相學習埋下伏筆,為突破難點作好準備。)
教師出示自讀要求,能幫助學生明白學習任務,并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以不同朗讀形式來讀生字詞,生能夠更加有興趣來學習生字。
考慮到優差區別,有些好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生詞而在旁邊沒事情干,或者做小動作,則影響其他同學,所以這時候設計異步教學大有好處,能讓優生發揮出更大的潛力,讓學困生跳一跳則有能摘到更大的果子。
此篇課文淺顯易懂,但中段學生必須得有默讀的習慣了,讓學生自己輕聲讀讀課文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印象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所以我又再一次安排了反饋性的默讀。
分段再反饋讀課文能幫學再一次理順文章的語句。
采用矛隊、盾隊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仔細聽的好習慣,提高互相學習評價的能力。同時認讀生詞,掃清閱讀的障礙。
放手讓學生讀,多種形式的讀,既強化了對課文的感知,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用聯系上下文、動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詞語,然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緊張危急”。)
抓住兩個“!”體會句子蘊含的感情,先是對盾的不滿,繼而是想到盾可以改變的喜悅,從而更好地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邊讀邊想,讀的時候其實是學生與發明家一起思考問題的時候,讓學生的思緒跟著發明家一起走,感受發明家思考問題的情景。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此時通過自由朗讀放飛學生的思緒對文章產生個性化的理解。
老師的提醒,學生的接讀一問一答,跟著發明家的沒一步思路走。原來坦克是這樣發明的。
更進一步理解坦克把“矛”和“盾”的合二為一。
師通過介紹坦克來更深一步了解坦克把矛和盾的合二為一。
通過自由討論然后比賽說說,明白矛隊和盾隊在平時任何時候光靠自己可能不夠,要學會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 那將會是個不可戰勝的勝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4
目標預設:
1.正確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3.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2. 理解體會由坦克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準備:
1、搜集說明文章最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
2、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文
1.(出示童話王國圖片)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話: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指名朗讀
3.故事大王在這張字條后面還送給我們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句話。
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聽故事。
二、動畫演示,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1.動畫演示,教師范讀課文。
2.指名說如何理解那句話。
3.默讀課文,思考發明家遇到了什么問題要把矛和盾集合,動筆用( )在文中畫一畫。
三、細讀課文,感悟文本
(一)學習2-4自然段
1.學習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指名讀)
a.抓住“如雨點般”進行感知理解。
b.動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感受激烈的斗爭場面。引導學生朗讀,展現出矛強大的攻擊力。(指名讀、齊讀等)
c. 抓住標點理解發明家的感情,指導朗讀發明家的想法。(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齊讀等)
d.思考:發明家是個怎樣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動腦、臨危不懼)
2.學習第三自然段
a.通過分析利與弊體會“固然”的用法。
b.抓住標點“!”號指導朗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a.指名讀這一段
b.理解引號、波折號的用法
c.通過圖片形象感知坦克的樣子。(出示坦克圖片)
4.整體回顧1-4自然段
引導學生一起回顧一下坦克發明的過程?偨Y板書
。ǘ⿲W習第五自然段
過渡:坦克被發明出來,并被人們所利用,開上了戰場。看!他來了。(出示坦克沖上戰場的短片)
1.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此刻的坦克。
2.指名讀文中又是如何寫它大顯神威的。
四、再悟中心,交流互動
再次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話: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1. 再來一起讀讀這句話。
2.點明用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
3. 在你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二為一取得成功的事例?
a.小組交流 b.指名發言
4.送你幾句話:
出示:誰善于觀察,誰就會是勝利者!
誰善于動腦,誰就會是勝利者!
誰善于克服困難誰就會是勝利者!
作業:綜合性學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生活,發現不便之處記錄下來。
板書:
25、矛和盾的集合
盾太小了
善于思考
坦克 集別人長處于一身 鐵屋子
“矛”——槍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認六個生字,會寫十四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本課說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培養學習邊默讀邊動筆邊思考的習慣。
2. 過程與方法:通過默讀思考動筆畫等方法,了解發明家思考的過程,在交流中,通過補充句等方法,學生體會出發明家思考的深入與全面性。通過課外資料的引導,學生再進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吸收他人優點的重要性。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深入體會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了解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學習生字新詞。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他們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這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矛是攻擊別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課件 生字、生詞卡片,認讀。
指導識記字形,可通過形近字的比較,加強記憶,如:持和掛、炮和跑、擔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鞏固新詞。
4.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5.自己把課文再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學中要著重倡導在文章的大的語言環境下感悟語言。只抓孤立情節理解課文,學生常常會出現被動跟隨的狀況。先從整體入手,再重點關注情節,學生對情節語言的感悟會是豐富、生動的,將會更深刻的理解語言文字的真正內涵,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4.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5.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a. 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b.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小結課文
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可以是生字學習方面的,也可以是有關課文內容學習的收獲。教師適當概括補充。
五、指導寫字
1.出示14個生字,要求:學生認記生字,并觀察哪些字最難寫,等一下給同學提醒。
2.重點指導7個左右結構的字。持、般、攻、炮、坦、戰、神
a.學生觀察這7 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體演示這7 個字的布局。
3.學生提醒哪些字最難寫,寫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作業:
1.抄寫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讀課文,思考“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板書設計: 25.矛和盾的集合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附課文:
矛和盾的集合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與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6
教材分析:課文記敘了發明家將矛和盾的優點合二為一,發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啟迪人們:誰善于把別人的優點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教育學生要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善于研究,熱愛科學。
學情分析:
1、學生對于坦克的發明過程充滿興趣,但是對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學習的重點引導到發明過程中如何取長補短的過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進新型坦克。
教學要求:
1、 學習生字新詞,通過各種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 讀懂課文,了解發明家怎樣吧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3、 能用例子來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含義。
4、 培養學生學會集別人的優點。
教學重點:
1、 讀懂課文,了解課文發明家如何講矛盾的優點集于一身發明坦克。
2、 理解關鍵句,能用例子來說明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新課。
1、 出示教學圖片,引導學生匯報課前搜集資料,談談對矛和盾的認識。
2、 教師引導: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滿足新時代戰爭的需求,人們因此發明了許多更先進的武器。比如說:坦克。
3、 出示各種坦克圖片,引導學生匯報搜集資料,交流對坦克的了解。
4、 教師導入:有心的發明家總是從生活中,自然中尋找靈感,受到啟發而發明創造的。萊特兄弟研究鳥兒飛翔的奧秘發明出飛機;從魚兒在水中上潛下游中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而本文中的發明家從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坦克。今天,我們來看看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板書: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義)。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 自由讀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正確流利。
2、 抽讀生字卡片,指導字形。
三、再讀課文,感悟大意。
1、 指名分節讀文,思考課文內容。
2、 說說課文大概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òl明家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告訴人們要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
四、細讀課文,分小組展開自學。
1、 通讀課文: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2、 出示自學提綱,要求熟讀課文,巡視自學情況。
。1) 是什么促使發明家要改進盾?
找出相關段落記句子,指讀——品讀。
。ǘ芴,當敵人的矛如雨點般刺來時,將難以招架,自衛能力差,顯得不夠安全。)
(2) 有了安全的“鐵屋子”發明家為什么還不滿意?他又做了哪些改進?找出相關段落。指讀——品讀——帶感情讀。
。ㄨF屋子雖然安全,但是無法進攻,行動不便。改進方法:設置槍口或者炮口,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3) 坦克之所以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話來說明。)
a、先看坦克在戰場上進攻和自衛自如的錄像片段。
b、引出學生體會,加深理解“大顯神威”的詞義。
。4) 發明家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讓你從中受到什么教育?
a、讓學生自由談啟發。
b、用肯定的語氣讀句子:“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c、聯系生活實際,用例子說明。
學生舉例展示:
1、 在手工比賽中,我看了很多資料,向哥哥請教,看了很多同學的制作過程,我汲取了他們的優點,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終獲得了第一名。
2、 人們汲取空調和風扇的優點,制成了冷風機。
3、 在作文競賽中,我的作文《美麗的家鄉》運用了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總分總結構,適當的運用了另一篇課文中優美的句子,讓我得了一等獎。
。。。。。
五、小結
發明家從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啟發,把二者的長處合二為一,從而發明了坦克,我們應該學會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并且多多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矛 + 盾 ---------------坦克
槍口、炮口、輪子、履帶 鐵屋子 --------------坦克
教學反思:
1、 可以在課后拓展,讓學生想象如何把現在的坦克加以改進,培養學生對坦克的新的興趣。
2、 教學中讀的運用不夠強化,不夠明確。
3、 詞語的理解,運用、積累重視不夠。
4、 備課要面向全體學生,基本考慮全體學生的認識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前準備
老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閱讀有關發明家的發明故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課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圖上發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與朋友比賽,從圖上看,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說說“矛”和“盾”的樣子和作用。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范寫“矛”與“盾”)
矛 進攻
盾 自衛
3、學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寫成“予”字,這一撇就像鋒利的矛,少了“矛”就無法進攻了,“盾”的外側是兩筆,第二筆是豎撇。
4、師:如果我們把矛和盾的這兩種相對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5、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呢?根據學生反饋板書問題要點。
如:矛和盾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結果怎么樣?
設計意圖:課堂沒有直接完整的呈現課題,而是借課文插圖展開教學,逐步呈現課題,讓學生在“說、寫、猜”的活動中輕松有趣的走進文本!懊焙汀岸堋边@兩個字是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這兩個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難度,意思也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通過看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語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教師的板書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難點。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師:矛和盾這兩種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結果會怎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故事吧。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讀錯認錯的字詞。
(2) 想辦法記一記要求會寫的生字。
(3)組長安排組員分段朗讀,讀通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4)播放媒體資源課件中的范讀動畫,糾正發音。
。5)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能自行解決黑板上的哪些問題,先在小組里討論,還不懂的留著全班討論。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討論問題。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臺,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師:同學們,通過預習課文,你能自行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解決一個,擦去黑板上的有關問題。
2、課件出示詞語:先由學生領讀到搶讀到憶讀競賽,重點糾正要強調讀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讀的新詞有:
集合 緊張 固然 烏龜 自衛 進攻 炮口 坦克
戰場 長處 首次 勝利者 合二為一 大顯神威
亂作一團 龐然大物 左抵右擋 難以招架
3、運用練習
(1)選用上面合適的四字詞語填空。
a .中國乒乓球的國手們在奧運會上( )。對方隊員面對強有力的進攻,雖然( ),但最終( ),敗下陣來。
b .當獵狗這個( )出現在受傷的小鳥面前是,小鳥嚇壞了。
。2)選擇其中的一個詞語說句子。
設計意圖: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厚積才能薄發。隨著詞匯量的增加,學生的語言會變得生動、具體。對于新詞,不僅需要理解,更需要學會靈活的運用。此外,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時間分配的特點,適時組織學生搶記詞語能消除大腦疲勞,以便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四、指導書寫,完成作業
課件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
1、認讀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以按結構歸為一類讀,可以選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讀,也可以組詞讀。
2、本課生字以左右結構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點寫好左右結構的字:持、般、攻、炮、坦、戰、神;難點落在“集”上,右上四橫,上部要寫得緊湊。
3、練習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注意寫字姿勢。
五、課外延伸,閱讀資料
坦克:又名戰車。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戰役。其實,坦克是一名戰地隨軍記者發明的。
設計意圖: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天地就有多大。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把課外資料引進課內,使精讀與略讀在課內得到有機結合,使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得到提升,適時讓學生感到課本之外還有精彩處,開卷有益!
六、作業
1、我會寫
máo bān dùn
(1)敵人的( )如雨點( )向他的( )刺來。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來。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沖上( )場向敵軍發動進( ),很快打( )了敵人的進攻。
2、搜集發明家發明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聽寫句子,引入文本
1、師: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詞,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樣?
聽寫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反饋:打開書本,校對、訂正。
設計意圖: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閱讀中,引導學生要善于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它的內涵和中心,把握全文。這個句子是本課的重點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仔細分析句子,用詞也很有意思,既有反義詞,也有能解釋課題的四字詞語。這個句子在課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討論交流,感悟課文
1、出示聽寫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讀這句話,畫出這句話中的反義詞,圈出能解釋課題中“集合”的一個詞。
學生讀句子,回答。提示:自衛—— 進攻;盾——矛 ; 合二為一。
2、 師:把“矛”和“盾”這樣一對矛盾的事物合二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處呢?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2~4自然段,讀完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讀課文,思考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反饋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具體做法是: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師出示坦克的圖片,簡單介紹。
。2)這樣的集合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實際上是自衛和進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衛,又能更好的進攻,這可是“大顯神威”。
3、指導學生理解“大顯神威”的含義,讀第5自然段,請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明。
學生讀課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你能把大顯神威的感覺讀出來嗎?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引導學生在讀中領會“首次、嚇得哇哇直叫、亂作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學生回答,如:“神舟”五號太空飛船、海洋館的大神龜、我國奧運健兒……
4、師:發明家從“矛”和“盾”中得到啟示,把“矛”和“盾”的長處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從這個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點什么呢?
引導學生初步領悟道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設計意圖:明理是一個過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說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徹大悟,還真有什么大啟發。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學是要體現層次,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悟!
三、暢談感受,揭示道理
1、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與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師:請同學們反復朗讀這句話,想一想從中可以受到什么啟發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師可適當提示:充氣雨衣、地下多功能車庫、雙層公交車、節能型馬桶、鉆井工人的帽子、帶橡皮頭的鉛筆、一個優秀的人……
3、師: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還有哪些你覺得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可以怎樣改進,使之更有利于人們的生活呢?
學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教師鼓勵有創意的想法。
4、小結
師:同學們,社會在迅速的發展,人類時時刻刻在創造,在創造中發明,也許正在勤奮學習的你就是將來的創造者呢!
設計意圖:教學不僅要舉一反三,更要融十為一。緊扣教材,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和訓練的切入點,將閱讀的理解、語言的感悟、明理的過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抄寫句子: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與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記下自己或身邊的人留心周圍事物、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事例。
設計意圖:作業內容的開放,實際是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能從課本中尋找答案,還會在生活中有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矛——進攻——槍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鐵 屋 子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設計意圖:板書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脈,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要簡介、明了。這個板書能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而為一的過程展示出來了。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8
教材簡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課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礎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觀念,不僅使“矛”與“盾”同時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形象地介紹了現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誕生,使學生在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學會集中各事物的優點,才能創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及矛和盾的集合重點、難點。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組《矛和盾的集合》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確讀“坦克、左抵右擋”等詞語。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同學們好!上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矛和盾的集合》,齊讀課題
矛和盾你們認識嗎?能在圖中找到它們嗎?它們各有什么作用呢?那么集合這個詞你們了解嗎?誰來說說?
二、初讀感知:
1、矛、盾它們是簡單的集合在一起嗎?讀了課題你們還想了解些什么?
2、學生提問,教師歸納。帶著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詞?
3、出示生詞:檢驗:指名讀、齊讀?
4、再讀課文:熟悉文本,
5、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回顧問題:了解發明家是發明坦克的過程。
2、出示自學交流要求:(讀,畫、話,)
3、生生交流,教師巡視。
4、全班交流。
。1)交流比賽場景。
在讀與情境中理解: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感受當時的緊張場面。
。2)交流發明家的思考過程:
在讀中理清發明家的思路:盾太小——鐵屋子——想進攻——開小洞——裝輪子——成坦克。
。3)交流坦克的大顯神威,體會發明家智慧的力量。
在讀中烘托坦克的威力,進而體會集合的力量。引出道理。
(4)收獲道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四、課堂拓展:
1、回顧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思考:( )和( )集合成( )
2、綜合實踐作業: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什么類似"矛"+"盾"的發明呢?
五、總結課文: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發明家。只要我們遇到問題,去想、去做。想的不一樣做的就不一樣,最后的結果就不一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六、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發明家 進攻 自衛 合二為一 坦克
長處 集于一身 勝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9
《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知道“矛”“盾”兩個字分別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讓學生或畫或表演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樣子呢?進入課文學習。學生基本在讀了課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內容,所以我請學生說說自已讀懂了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發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結合的句子,接著再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說,我相機指導學生品味了“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語來理解。最后再抓住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
另外為了學生理順文章的順序,我反復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么?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這個想法怎樣產生的呢?因此,我就讓學生在同伴中互相說一說。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后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后勾連。那么,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學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復習時,還讓學生默寫了這句話,以突出這個重點句子。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已讀了這個故事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后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講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后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學生一時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雙層汽車、帶橡皮鉛筆等,學生經提示馬上也說了一些。如帶燈泡的鋼筆,帶音樂聲的拖把等等。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者的意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
• 能借助工具書獨立識字,與人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正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 采用喜歡的方式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簡單復述。
• 通過學習,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而成的。
• 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做合理的想象,與人交流。
[教學過程 ]
第一環節:
o 創設情境、由鮮明意象導入 新課(這個環節分為兩個小點)
• 教師借助多媒體或圖畫也可以是課文插圖,導出“矛”和“盾”。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講述對圖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結:“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為后續的教學做鋪墊。
• 揭示課題:
教師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兩樣武器,它們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設想,如果把它們的優點集合在一起會有什么結果呢?
第二環節:
借助識字工具閱讀課文,交流識字(這個環節分為3個小點)
1、 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借助字典、工具書查閱生字,認字。(這個活動也可以放在學生預習時就完成)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字義,在學習伙伴間交流識字方法。(因為學生已經有兩年多的識字經驗,到了三年級上學期末,學習課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讓學生自由識記。)
• 以“摘蘋果”、“抓鬮認字”、組詞等游戲形式檢查認字情況。
第三環節:讀讀畫畫,了解坦克的由來(這個環節分為8個小點)
o 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òl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
o 再次默讀課文,并思考“發明家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發明坦克的?”要求默讀時找出有關段落,畫出關鍵詞語。
。ū居柧氈荚谧寣W生在閱讀課文1——4自然段的同時,勾畫具有總結性的詞語:“比賽 想法 發明”,勾畫完在小組中進行交流。)
o 再讀課文,小組討論,課文是怎樣從這三方面寫發明家發明坦克的?
o 學生在交流中學習詞句。
學生交流時側重于兩個訓練點:
(1)理解這幾個段落中較難理解的詞語“難以招架”、“緊張危急”。
。2)體會比喻句的妙用。這個訓練點分為如下幾個步驟:
首先,教師出示兩個句子,學生比較a、b句子的不同點,體會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處。
A:對方的矛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B: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通過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因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進攻得非常激烈,發明家才會感到“難以招架”、“緊張危急”,才會產生發明坦克的想法。
在這里,結合對比喻句的體會,理解詞語“難以招架”、“緊張危急”。
5、 讓學生思考比喻詞替換及用法,懂得替換了比喻詞,比喻句的意思不變。(這個練習可以結合《同步訓練》中的習題進行訓練。)
“對方的矛雨點向自己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6、讀書作畫,理解發明家想法。
學生邊讀書邊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畫出坦克的樣子,注意畫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點,結合作畫,指導學生說說矛和盾與坦克有什么聯系,或議一議發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學習第五節,理解內容,記憶詞語。
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五節,找出喜歡的詞語和同學交流一下理解、記憶詞語的方法。
(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學習諸如“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龐然大物”的詞語等)
• 學生讀了課文后,想想哪句話對自己的啟發最大?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ㄔ趯W習最后一段時,更深化理解課文的中心)
第四環節:
• 拓展思路,展開想象,進行說話訓練(這個環節分為3個小點)
o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或課外查閱到的知識舉例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也可以結合《同步訓練》中最后一題“互動天地”進行說明。
o 質疑:讓學生指出課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釋:引導學生尋求答案。
第五環節:
總結:同學們,讓我們也像發明家那樣,開動腦筋,仔細觀察,成為新事物的發明者吧。
作業 設計:(1)抄寫生字、詞。
。2)選用“…如…般…”或“…像…一樣…”寫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 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教學重點: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制作ftp課件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緊抓,學字疑題。
1.師課件出示兩個手持矛和盾的人,詢問學生:他們在干嘛?
生:———
2.師再讓學生從圖片中得知矛與盾的圖象,可問:他們手持的是什么兵器?(課件出示矛、盾)
3.聽學生回答后再讓學生看師書寫“矛”與“盾”。
邊寫邊指導記憶:
矛:(最后一筆撇,好鋒利呀!)
盾:開始兩撇,真像是勇敢的小衛士。
4.緊接著再讓學生仔細看圖,矛和盾分別有什么作用?(課件演示)攻擊、防守(進攻、自衛)
5.師激疑:矛和盾誰厲害?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總之我們清楚了,矛和盾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它們是相對立的兩種兵器,現在有人要把它們團結在一起,用我們文中的新詞來說,就是——集合。(課件出示詞語),這集是生字,我們看,有那么多的筆畫,好團結呀,跟老師書寫一次!凹备昂稀币馑际且粯拥模麄兘M合在一起,似乎力量更大了。(再讓學生齊讀這個詞)
6.師激疑: 似乎是像敵人的矛和盾現在被集合在一起,你們不覺得奇怪嗎?誰來把自己的疑問告訴老師?
生:矛和盾互相集合會變成什么呢?
矛和盾集合,厲害嗎?(課件顯示)
二.初讀課文,質疑尋疑。
1.師:a.這兩個問題,我們都可以從課文中學到,來,齊讀一次課題。
b.這篇課文有很多的詞語要我們積累,老師先把一部分詞帶來,跟同學們見個面,會讀它們嗎?
c.哪個詞不順口?(課件出示:指名讀、齊讀)
2.師:現在老師放心你們去讀課文啦!讓我們帶著剛才的?去讀課文吧。ㄔ俅纬霈F剛才的問題)
3.初步理解課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會變成什么呢?——坦克
2)見識過坦克的威力嗎?
三.深讀課文,解疑生情。
。ㄒ唬⿲W習第5自然段。
1.課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說說對坦克的認識嗎?
3.我們課文是怎么展現坦克的風采?請同學們朗讀第5自然段。
1)學生朗讀。
2)用“~~~”劃出坦克厲害,神威的句子。
3)讓學生讀。(評:a.句子是找出來了,但坦克的神威在你的口中沒有展現。b.你不光找得好,還把我們帶到了坦克的威猛中。)
4)你覺得哪幾個詞讓我們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
5)適當點評并進行多種方式進行課文朗讀。
6)師:學到這兒,我們不得不對那個發明坦克的人致敬。能夸夸發明坦克的人嗎?
生:聰明,會思考……
。ǘ.學習課文1—4自然段。
師:同學們真會夸,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發明坦克的?
1)看錄相(資料)師:老師讓你們靜靜地欣賞一段錄相。
2)默讀1—4自然段。
3)用——劃出發明家的具體想法。
4)讓學生讀出發明家的想法?芍笇W生用上“先……再……接著……然后……最后……”來說。
5)指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發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6)課件展現發明家的想法。(運用坦克圖片加以解說)
師:我們看,發明家就這樣集合了矛和盾,發明了坦克。從這個故事中,你們懂得了什么?
生:……
四.課外延伸,易于悟理。
師:是呀,課文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精典,跟同學們說得差不多。
課件出示第6自然段。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齊讀。理解這句嗎?之后,(課件點擊“善于、集于、勝利”)
2)生活中,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事例,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變成新的事物。讓人耳目一新,同學們能想到嗎?
3)師:同學們,剛才同學們舉的事例,讓老師想到了這么幾個詞。
“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博采眾長” (課件出示)
4)齊讀最后一節。
五.課外延伸,易于悟理。
1.你能不能想一個合二為一的妙計改變你身邊的小物品。(課件)
2.把你的想法寫在本子上,交給我們喜歡人的手里。(課件)
六.深情小結,躍于實踐。
同學們,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敢于實
踐,一定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第二課時
一.再學習1--4自然段。感受發明家的思考過程。
二.小練筆《我的奇思妙想》
1.要求學生細讀1—4自然段,大膽放飛自己的想像。
2.在班內交流,點評誰想得奇說得清。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篇12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大家已經初讀了課文《矛和盾的集合》,我們不但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而且也讀通了課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決了一些問題。
下面我們再來與課文中的詞語寶寶打個招呼吧。課件出示詞語
2、如果把課文比喻成一個湖的話,上節課大家還只是在湖面上觀光游覽,吹吹風,看看水波什么的,還沒有潛入水里去看個究竟。這節課,大家該做什么呢?
3、我們從哪里鉆到課文這個湖里去研究呢?
師:其實呀,“鉆進”課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從題目鉆下去,也可以從插圖鉆下去,還可以從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鉆下去。今天,我們就從課文的題目“鉆下去”吧!請讀課題——矛和盾的集合。
4、課題中強調的是哪個詞?“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學習第五自然段
1、過渡:矛和盾的這一次交鋒,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們的優點集中在了一起。上節課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矛和盾互相集合會變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厲害嗎?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2、把矛和盾的優點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這一新鮮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點?請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話來解答這個問題。
3、課件出示坦克圖片和課文中的句子?粗@幅圖片,說一說: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見識過坦克的威力嗎?匯報收集的資料。
5、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句話,說說“合二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寫了坦克的“大顯神威”? 用筆畫出課文中的句子,再讀讀!出示課文片段
師:從這段話中的哪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哦。你是從德國兵的害怕和失敗看出來的。你能讀出德國兵的害怕嗎?
師:聽你朗讀,我感受到了德國兵的一點害怕。誰來朗讀,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德國兵的害怕?
師:讀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國兵逃跑的場面,坦克的確是“大顯神威”呀!來,我們一起讀讀。
。◤“龐然大物”這個詞語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哦。你從坦克本身的龐大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你能讀出坦克“龐然大物”的那種氣勢嗎?
(從“首次”體會到坦克大顯神威)。
師:“首次”是什么意思?這個句子中,還有哪一個詞語是“第一次”的意思?
師:坦克第一次上戰場就這么厲害,當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神威”。 誰來讀出坦克第一次就這么厲害?
師:讀得不錯!大家都想讀?那自由練習練習吧。
7、同學們,當時的情境的確如此,張老師從當時的一份報紙中看到這樣一段更為詳細的報道,請自由讀一讀。課件出示
師:大家讀了這段話,都在笑,笑什么?
師:看來大家都覺得這一段話寫得很具體、生動、形象!我也這樣認為?墒,為什么課文不這樣寫,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個字來寫?
師:大家看看課文的題目,再想一想。
師:你體會得真好!的確,文章什么時候該詳,什么時候該略,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確定。大家才上三年級就能體會到這一點,不簡單。
三、學習第1~4自然段
過渡:坦克一出現在戰場上,就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發明家是怎樣想到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大顯神威的坦克呢?請大家默讀1-4自然段,一邊默默地讀,一邊細細地想,一邊輕輕地畫,思考這個問題。
1、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問題。其余同學注意傾聽,想一想他說得怎么樣?
2、剛才這位同學在回答問題時,提到一個帶“然”字的詞語——忽然,這一點很關鍵!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個帶“然”字的詞語,把它畫出來。出示有“忽然、固然、當然”的句子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個句子,這三個帶有“然”字的詞在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師:從“忽然”這個詞語,我們知道了發明家產生想法的情形。板書:產生想法
師:“固”是本來的意思。“然”呢?
師:那,我告訴大家吧,“然”是“這樣”的意思。“固然”就是本來這樣的意思。但是在這里“固然”重點不是說明鐵屋子好,而是要說什么?
師:“固然”和“卻”連在一起,重點是在講“卻”后面的意思——“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驗觚。”怎么辦呢?
師:大家真能干,從一個“固然”讀出了發明家修正想法的過程板書:修正想法
師:從“當然”我們知道了,安上輪子和履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發明家想法的延伸。板書:延伸想法
師:剛才,同學們從這三個帶“然”字的詞語了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產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這三個關鍵詞語,說說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嗎?請和同桌相互說說。出示:忽然……固然……當然……
師:說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個帶“然”字的詞語,還抓住了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課文1-4自然段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這些內容都是圍繞課文的題目來寫的。
師:那,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的題目吧!
四、學習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維
過渡:為什么這次矛和盾相處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變成威力無比的坦克呢?我們再來看看課文最后一自然段。請齊讀——課件出示:
1、這里的“誰”可以指哪些?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師:除了課文中的坦克,還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們的生活更精彩了?纯瓷磉,還有哪些物體是集合別人優點的產物?
師:這個“誰”除了指這些物體外,還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們小組討論討論:如果可能,你希望將哪些長處集于一身?
4、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們善于集合別人的優勢,就能成為強者,勝利者。祝大家夢想成真!讓我們再一次讀讀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吧。
5、至此,我們從題目“鉆進” 課文,細細地把課文研讀了一遍。請大家再讀讀課文題目,看看這篇課文題目強調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學們,其實“集合”,不僅僅是一個詞語,也是一門學問,大家到了高年級,還會在數學中學到許許多多關于集合的知識(板書“?”);“集合”,不僅僅是一個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永遠也離不開的法寶,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們的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你看,我們學習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沒有哪一樣東西不是集合的產物(板書“!”);“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盡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樣,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東西(板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帶著這樣三個標點符號(?!。),到生活中去尋找集合的學問、集合的法寶,創造出更多新生事物來。
五、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從課文的題目鉆進課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課文題目中來,讀得深透,讀出了滋味,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為我和聰明的你們“集合”在這里,學了一篇關于“集合”的課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讓“集合”成為智慧的種子,伴隨我們去開創美好的未來吧!這節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