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揠苗助長》(精選14篇)
評課——《揠苗助長》 篇1
作者:佚名 轉貼自:佛堂鎮前王小學 點擊數:127
評課——《揠苗助長》
今天早上聽了二年級朱老師的一節語文課,上的是第27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整節課下來,條理還是比較清晰的,教師的板書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書寫,設計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顏色區別出來,符合低段孩子的學習。還發現學生的習慣很好,默讀完之后,拍手表示已經結束任務。習慣的培養對于低段的孩子來說,非常的重要,這一點朱老師做得比較好。
下面有一點問題想和大家一起探討:
1、 在“選詞填空”這一環節,朱老師是采用聽的方式讓學生完成的。我覺得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最好還是能出示句子填空效果會比較好。雖然那些好的學生能完成,但對那些差生來說,他們可能還沒聽清題目呢!
2、 我發現朱老師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重復學生的回答。我覺得這樣做不是很合理,要不你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稍做總結或進一層去分析其中的問題所在;要不就直接給予他合理的評價,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這樣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產生一個壞念頭——反正等下老師會重復他說的話,我不用認真聽也關系的。這樣一來,學生的傾聽能力就會下降,久了還會使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
3、 在后面的比較句子時,我覺得也可以把句子寫出來,然后讓學生好好讀一讀,再說說加點字的好處。這樣就不會只有那么一兩好的學生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了。
以上這些只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如若有什么不妥,還請多多諒解!
佛堂鎮前王小學
評課——《揠苗助長》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干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么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于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么能說話呢?”
看對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評課——《揠苗助長》 篇3
教學設計思想:
寓言《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這篇課文,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了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 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執教者主要以學生自主的學習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課文錄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學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從而進一步了解課文。再通過游戲“勇敢者闖關,”由小老師解決同學們的問題,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幫助同學們理解了課文內容。跟著執教者設計小練習幫助學生鞏固了課文內容的學習。最后,讓學生通過校園網自由討論并交流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過像《揠苗助長》的事情嗎?說說還知道哪些寓言?小組表演課文……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揠苗助長》教學設計方案
執教者:楊芳芳
一. 教學要求: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2.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后問題。
3.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
二. 教學重難點:
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
三. 教學準備:課件
四.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揭題,以舊引新。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級我們學過哪些寓言?這節課老師再給你們講一個寓言故事,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13課寓言二則的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板書課題。
二、學習課文。
1.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
2.帶著問題我們來看看《揠苗助長》的錄相(進入網站)
過渡: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3.點擊課文自學。
自學要求: ①輕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
②理解文中的詞語,可以同桌互相討論。
1.游戲:勇敢者闖關,小老師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
2.完成課堂練習。填空:古時候有個人,巴望
做法
結果
3.指導朗讀
① 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② 指名朗讀,問:你為什么這樣讀呢?
、 指名讀全文,評議,全班齊讀全文。
三、討論:讀了這則寓言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進入校園網)
四、理解寓意
你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沒有遇到像《揠苗助長》的事情呢?今后該怎么做?
五、表演寓言,鍛煉能力
六、課外延伸
1. 你還知道什么寓言?
2.欣賞寓言,說說明白了什么道理?
評課——《揠苗助長》 篇4
【設計理念】
《揠苗助長》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寓言故事,因此對于寓言故事的一般閱讀方法要在本節課內加以滲透。同時,還得為學生學習寓言打下基礎,保護他們喜歡閱讀寓言的幼稚童心。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四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了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寓言故事,認識“寓、焦、喘、截”四個生字;并通過聯系上下文、回憶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巴望、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
2、學會默讀課文,并能在讀中悟出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將故事有聲有色地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這則寓言故事,并能讀懂其中包含的道理。
難點:懂得寓言包含著的道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了解寓言,揭題導入。
1、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短小而生動的故事,一個故事中包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比如我們曾學過的一篇課文《坐井觀天》,出示:
講青蛙坐在井里(看天),看到的天(只不過井口那么大);而從遠方飛來的燕子告訴它(天無邊無際大得很),青蛙不相信。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什么呢?
像這樣,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章,我們叫它——(板書:寓言)正音。
師:“寓”就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個寶蓋頭。
2、今天我們要學的27課就給我們講了兩個寓言故事,我們叫它——寓言兩則(將題目補充完整,并齊讀)誰來看著圖說說哪兩則?
3、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其中的第一則。板書課題:揠苗助長
問: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曾經學過一個成語故事叫——拔苗助長。這里的“揠”也就是拔的意思,只不過是指輕輕地往上提。
二、初讀寓言,整體感知:
1、自由放聲讀寓言,要求:①讀正確、流利;②讀準生字字音;③思考: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2、闖關游戲。
(1)生字詞闖關;(2)讀課文闖關;
。3)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字詞,將下面的內容補充完整:
古時候有個人,他 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每天 地想辦法,后來他把禾苗 ,弄得自己 ,可結果禾苗卻 。
同桌交流,指名說。齊讀。
3、過渡:但這只是成語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內涵,我們還得深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中。
三、精讀寓言,體悟道理:
1、師:接下來,老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讀,或默看,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去讀,去體會,一邊讀一邊思考:農夫為什么要去拔禾苗?并在課文中找一找,做做記號。
2、反饋交流:
很“心急”:(重點讀第一自然段)
從哪些地方看出農夫很心急?
、贀Q詞理解“巴望”,有感情朗讀第一句。
、诶斫“焦急”指導書寫 “焦”。
演一演:農夫在田邊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
、鄢鍪揪渥樱汉堂绾孟褚稽c兒也沒有長高。
思考:去掉帶點的詞,句子的意思和原句一樣嗎?為什么?
④用自己的朗讀表現出農夫的心急來。指導朗讀。
2、農夫怎么拔呢?
①理解重點詞“筋疲力盡”
說說:你有沒有曾經有過筋疲力盡的感覺?你為什么會筋疲力盡?農夫為什么會筋疲力盡?
試著用句式說說筋疲力盡的事:__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筋疲力盡。
3、農夫很辛苦,但他卻很開心。指名讀第三段,理解“喘”,學農夫邊喘邊說,體會農夫的心情。
4、結果怎樣呢?(板書:枯死……)女生齊讀最后一段。
。1)看到一地枯死的禾苗,你覺得農夫這時候最想說的是什么?
。2)農夫的兒子看到枯死的禾苗,又會怎樣對自己的爸爸說呢?
5、師:農夫最初的愿望沒有實現,他用了一個愚蠢的方法,將禾苗拔高,最后得到的結果必然是,禾苗都枯死了。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說,師總結板書:不要急于求成
四、總結學法,拓展延伸:
1、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農夫一樣的人,想想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人身上有沒有曾經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生舉例說
2、推薦寓言書籍。
3、把這則寓言講給自己的家人聽。
板書:
27 寓言兩則
揠苗助長
焦急! 拔? 枯死……
不要急于求成
評課——《揠苗助長》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正確書寫“焦”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互動、想象等策略,發展學生的語言感悟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句,知曉寓意。
4.通過補充閱讀寓言的原文,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咱們學習了《守株待兔》,講的是一個種田人的故事。你能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種田人嗎?
2、這節課咱們學習的還是種田人的故事——揠(ya)苗助長(齊讀課題)
你知道“揠苗助長”是什么意思?
揠(ya)苗助長”講的又是一個怎樣的種田人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一讀,讀的時候,碰到難讀的句子不妨停下來反復讀幾遍,讀通順了再往下讀。
二、初讀,感知大意
1、自由讀課文,教師巡指。
2、剛才有有沒有難讀的句子,現在你是否已經讀好了,請把他讀給同學聽。(指名朗讀,結合正音)
3、你讀了課文后,覺得這是個怎樣的種田人?(預設一:愚蠢、傻乎乎、急性子的人…… )
點撥:這個種田人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預設二:勤勞的人、會動腦筋的人……)
三、探究,感悟課文
1、研讀“勤勞的人”
(1)句子一: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
a讀了這句話,有什么體會呢?抓住“一棵一棵、一直、筋疲力盡”等體會“好辛苦”。
b反復引讀,
。2)句子二:他回到家里,一邊喘氣一邊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討論:怎么讀?指導個性化朗讀
。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鼻趧诘姆N田人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結果怎樣呢?齊讀最后一節。
討論:為什么禾苗會枯死呢?(板書:拔苗 枯死 違背規律 好心辦壞事)
過渡:這個種田人看他的年齡也不像是個剛種莊稼的人,為什么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呢?請讀第一段。
2、研讀“急性子的人”
(1)古時候有個種田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巴望找近義詞比較。
你讀著“巴望”這個詞,你好象看到了農夫什么樣兒?你可能還聽到了他對禾苗說著什么?(提示:用上一些嘆詞說)
。2)比較: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3)小結:是呀,面對好象沒有長高的禾苗,這個種田人的心情真是——(心急火燎、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過急、急不可待、心急如焚)書本上用了個詞叫——焦急
(4)看老師寫“十分焦急”的“焦”,結合你對課文的理解,大膽想象,看下面的四點像什么?
(5)從這一段,咱們了解到了種田人內心的焦急。誰能把他焦急的樣兒讀出來?
五、明理,揭示寓意
1、現在,你明白種田人好心辦壞事的第二個原因了嗎?(板書:急于求成)
是呀,急于求成,違背規律,盡管很勤勞,辛辛苦苦換來了的卻是——(齊讀最后一段),
2.當種田人聽了兒子的報告來到田邊時,看到枯死的禾苗,他會說什么呢?
出示:那個種田人 地說:“
!
3.看著種田人難過、傷心、后悔,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
4.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種田人嗎?
五、誦讀,延伸課外
《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是我國古代一個大學問家孟子寫的,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個字,可有意思了。聽老師吟誦古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逼渥于叾曋,苗則槁矣。
1.今天學的寓言就是根據這篇古文來的。想不想讀讀古文?自己對照我們今天學的課文讀一讀,再看看下面的解釋。能讀懂哪些。
2、我們一起讀。讀的時候大家還可以晃晃小腦袋。
3、這個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老師小時候讀過,你們現在讀了,當你們有了兒子和女兒時,他們可能還會去讀,為什么會永遠流傳呢?
4、是呀,寓言充滿了智慧,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啟發。從遠古時代起,許多國家,許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國的古代寓言,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俄國偉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寫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書籍),有興趣的,課后可以多找一些來讀。
評課——《揠苗助長》 篇6
生:老師,古代真有這樣的老農嗎?他叫啥?
師:你說呢?你覺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適呢?下面我們結合寓言內容給拔苗的老農取個名字。(學生當即找自己的學習伙伴討論,課堂氣氛活躍。)
生:老師,我覺得他應該叫“白費力”。您看,他頂著烈日,白白忙活了一個下午,結果禾苗都枯死了,氣力豈不白費了?
師:能結合課文來取名字,真不錯!看來,老農要好好謝謝你。
生:按理說,老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我覺得他連苦勞也沒有,辛辛苦苦種下的地就這樣白白糟蹋了,徒勞無功,所以我給他取名“吳功”。
師:挺有道理的。還有別的名字嗎?
生: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不是“賈聰明”嗎?
生:我給他取的名字是“胡涂”。你看他也不顧禾苗的死活,就胡里胡涂地將禾苗拔高了一大截。
生:那都是心急惹的禍啊!叫他“辛急”算了。
生:老師,我叫他“大傻”。我還編了個順口溜:大傻大傻你真傻,心急禾苗長不佳,盡將禾苗往高拔,還說氣力沒白花,結果禾苗都枯死。你說他,傻不傻?
……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拔苗的老農聽了大家給他取的名字,肯定自嘆不如。
評析:
“我給老農取個名”這一設計看似閑筆,實則不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鄙鲜銎瑪嗾腔谶@一理念展開的。教例以學生的疑問為契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拔苗老農的名字。學生外引相關經驗,內聯課文內容,興致盎然。從課堂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寓言內容出發,同時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將個體自身的相關語文經驗融入其中。于是,“白費力”、“吳功”、“賈聰明”、“胡涂”、“辛急”、“大傻”一個個富有想象力、充滿靈性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讓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贊嘆:“同學們可真聰明!”我們有什么理由抑制這一朵朵創新的小花呢
評課——《揠苗助長》 篇7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2.繼續訓練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前構思與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從朗讀入手,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在朗讀方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分組、小組、同桌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另外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去體會種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長高的那種迫切的心情,通過分析感悟理解本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在教學過程中,我所采取教學方式都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操作中朗讀理解感悟等目標均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特別是討論“巴望”能否換成“盼望”“希望”和理解“總算”等詞語時,學生們能很快達成共識。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初讀課文,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2、學習《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揠苗助長》一文,通過讀懂詞句,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標畫出文中生字、新詞。
2、學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學生字、詞。
本課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3、帶著問題讀課文。
。1)寓言故事中的兩個人都是怎樣的人?
。2)他們做了些什么?結果怎樣?
4、檢查自學。
。1)指名讀課文,指正讀音。
"揠苗助長"的"長"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zh3ng",不要讀成"ch2ng"。
"竄出"的"竄"應讀"cu4n"不要讀作,"cu1n"。
(2)出示卡片,讓學生看拼音讀詞。
。3)分析字形結構,識記生字。
"寓"上下結構,第7筆是"豎",第8筆是提。
"筋"上下結構,下面左邊是"月",右邊是力。
"鋤"左中右結構,中間"且"字,最后一筆變成提。
5、理解詞語。
。1)學生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釋疑,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6、學習《揠苗助長》。
(1)讀題,知題意。
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讀題目,解題意。從中知道寓言是一種文章的體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話,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則"是量詞,二則就是兩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一書。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戰國時鄒國人(現山東省鄒縣),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
。3)初讀課文,了解內容,檢查自學。
《揠苗助長》這個故事中講的是怎樣一個人?
他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初讀課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
、僦宋铮汗艜r候一個種田人。
②知情節:種田人用拔苗助長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
、壑Y果:禾苗都枯死了。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種田人為什么要拔苗助長?從哪些詞語看出他很焦急?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第1自然段,標畫出有關詞句。
指名回答,讀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法幫它們長。"
"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說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邊去看",既反映了他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又為他下面采取行動作了鋪墊。
"轉來轉去"、"自言自語"說明什么?
"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形象地描繪出他當時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樣子。"我得想個辦法幫助它們長。"這句話表明他下決心,要采取行動,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時這句話在第1自然段的結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指名讀第2自然段。
出示句子,抓重點詞,比較句意
讓學生讀句子討論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經過討論,讓學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終于"一詞表明種田人費盡心思苦想了好幾天,到底想出了辦法。
"筋疲力盡"說明了什么?
"筋疲力盡"是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聯系課文內容種田人"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說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費了很大的勁。
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種田人做了這件事后,自我感覺怎樣?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種田人告訴兒子"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從"總算"一詞可以看出種田人自認為力氣沒白費,心里很得意。
指名讀種田人說的話,從中體會他得意的心情。
。5)細讀悟道理。
指名讀第3自然段,討論。
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種田人錯在哪里?
經過討論要讓學生明白禾苗的生長要靠自己的力量。人們希望它長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澆水,適時鋤草,滅蟲等辦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損傷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會枯死。這是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種田人違背了這個規律,想借助外力強求速成,結果把事情弄糟了,導致禾苗枯死。
學生口頭歸納寓意。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讓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
你在實際生活中,有沒有做過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分組或全班集體討論的辦法,讓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寓意
總結學習方法:初讀知大意,讀題解題意,精讀解句意,細讀悟道理。
教后小記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教師的教學觀念不能很好的轉變,角色不能很好的轉變,教學設計不夠新穎,引導不夠好。如教學時,師問: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總結第一段的內容時,學生們啞口無言 。所以教師只能唱獨角戲。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因為農夫看到禾苗沒長,所以┅┅”只有這樣的引導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上課時,教師沒有給太多的學習空間給學生自主的學習,學生的思維都是圍繞教師來轉。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緊之感,時間掌握不夠好,自我感覺在挖掘寓意這一環節上還缺乏更進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要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把每節課上得更精彩。
評課——《揠苗助長》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第一課時
教學設想:
《揠苗助長》是寓言故事,教寓言故事這種體裁,一是了解故事的情節,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二是懂得故事揭示的寓意。這兩點是教學的重點。因此,講讀課文時,所有的環節都應圍繞這兩個重點開展。另外語言訓練方面,體會作者的用詞造句的準確性,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24課.
生:讀課題。
師:什么叫“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板書:故事
道理
師:寓言是一種特殊的問題,它通過一個小故事來向人們說明一個道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揠苗助長》這則語言,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范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
1、字詞.
重點指導:寓、勃、疲
2、讀書,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3、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簡潔的語言,一個詞概括)
四、理解文章的脈絡。
1、出示第一小節,指名讀一讀。
串講,體會農夫心情,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 巴望”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個詞?為什么用“巴望”而不用“希望”、“盼望”?
▲ “天天去看”是怎樣看,什么樣的情景?
▲ 可他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真的一點兒也沒有長嗎?這個人為什么覺得一點兒也沒有長?去掉“總覺得”行嗎?為什么?
師點撥:用詞、造句準確。
2、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想出了什么辦法呢:
▲出示第一小節,指名讀一讀。說說想出了什么辦法。
▲ 請4名同學表演拔苗(教室前后兩個來回,體會累)
▲ 談談拔苗感受。農婦干了多長時間,他干完后什么樣?(筋疲力盡)
▲ 我們在什么時候會“筋疲力盡”?
3、他這樣的努力,這樣累,有怨言嗎?
出示第三小節,理解“興致勃勃”。那么累,為什么還“興致勃勃”?我們什么時候會“興致勃勃”?
4、農婦想禾苗快點長,而且盡了那么大的力氣去干,結果是如他所想嗎?
出示第四節,齊讀。
問:他兒子“納悶”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問:故事的結果和農夫的初宗一樣嗎?為什么不一樣?農夫該怎么做?
師: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板書:規律
師總結:《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它的發展規律去做,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評課——《揠苗助長》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06
《揠苗助長》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談話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讀了《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大家讀得很認真,提出了幾個問題,也找出了答案。今天老師也有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好嗎?
生:好。犂蠋熣f要和他們討論問題,興致很高)
師:看圖,讀了課文,我在想,圖上的這個“拔苗助長”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該怎樣評價他呢?比如,我會說我們班的韓潤同學勤奮好學,但是膽子有點小……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那么,對這個農夫,我們該怎么評價他呢?大家議一議吧。
學生紛紛和周圍的同學討論。
。ń處熝不亓私馇闆r。聽了幾個同學的說法,我發現學生還是停留在對農夫具體做法的評判上,馬上停下來,再引導。)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1: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沒有水和養料都死了。
師:對,他這種做法對嗎?生:不對。
師:這些咱們昨天都說過了,誰有新的看法?
生2:他總是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
師:對,他有什么想法?
生2:他想讓秧苗長得快一些。
師:你們從他的想法和他后來的做法中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大家再討論。
學生議論紛紛,接著交流。
生4:我認為這個人很勤快。ㄓ行⿲W生不以為然的笑話他的觀點)
師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急著否定別人哦,要學會傾聽不同的意見。(再問發言的學生)你為什么覺得這個人勤快呢?我們很想聽聽。
生4:他干了很多活,不怕累。
師,面向大家提示思考:他說得有道理嗎?
學生有兩種意見,我鼓勵他們大膽說自己的根據。議論了一下,繼續討論:生5:我覺得他是個勤快的人。
師:我們來讀第一段。(齊讀)你們的爸爸媽媽盼著你快快長大,老師盼著你們快快的長學問,長知識,這種想法對嗎?
生:對。生6 :對呀,這個人想讓他的秧苗快快長大,他家沒有吃的了,他的想法是對的。
師板書:想法。引導:就是說他有一個美好愿望,是沒錯的,對嗎?(板書:美好)那么你們有什么愿望?
學生紛紛說自己的愿望,來不及單獨發言的,在小組內說說。
師引導:同學們都有美好的愿望,甚至遠大的理想,太好了。這樣我們做起事情來才有勁啊。學生紛紛插話:我想要自行車,就地攢錢,不買小零食;我想當科學家,就得每天好好學習……
師:我們再來說說這個農夫。他有了美好的愿望了,可是,實現了嗎?
為什么呢?
學生議論。生7: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死了。
生8:他應該給秧苗除草、澆水、施肥。
師:就是說,他的做法錯了,對嗎?板書:做法錯誤
看這八個字(愿望美好;做法錯誤),我們能總結出什么來?
大家一起總結:有了美好的愿望,還要有正確的方法。
結合世界說說自己的愿望怎樣才能實現。(略)
作業:
1 這個寓言故事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還知道其他的寓言故事嗎?課后講給同學和家長聽聽。
2 創新思維:替農夫想想辦法,除了澆水施肥除草這些辦法外,怎樣能讓秧苗更快的長高。(結合新科技,發散思維)
。反思:
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義是教育人們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違背。但是一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這點。本單元主題是“愿望”。和這個主題結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應落腳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還要有正確的奮斗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這個農夫的思想行為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讀書、思辨的過程中明白道理,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沒有用多媒體課件。語言本身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現情景,而是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的廣度,是發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體現出了思維的不斷提升。他們不斷討論,傾聽,思考,爭辯。我都不置可否,沒有直接給出我的判斷。而是適時的給與引導。最終道理很自然地擺在大家面前,一點也不勉強。)
評課——《揠苗助長》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懂得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措施。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播放錄象揭題
1、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小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 播放錄象《揠苗助長》
3、
師:哪位小朋友已經知道這個故事的題目了?(若有學生說拔苗助長,老師提示揠苗助長是拔苗助長的另外一種說法,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是一樣的。)
4、
師: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件出示課題:揠苗助長)請小朋友們一起來讀讀。剛才看了動畫片,你能結合故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什么叫“揠苗助長”嗎?
5、 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
師:《揠苗助長》是一則生動又有趣的故事。讀了以后,它會讓你在快樂中懂得道理。現在,請小朋友們翻開課本,先自己來讀一讀課文,在讀課文的時候,讀準字音,遇見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
師:大家都讀好了嗎,那老師就來檢查檢查大家讀得怎么樣了吧。ㄕn件出示詞語:時候巴望禾苗好像焦急終于急忙喘氣總算白費揠苗助長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筋疲力盡)
(1) 自讀屏幕上的詞語(請小朋友們先自己來讀一讀屏幕上的這些詞語,把字音讀準確。)
。2) 指名讀(哪位小朋友能站起來大聲地讀一讀這些詞語?)并正音
。3) 齊讀詞語(大家讀得真好,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詞語吧。
三、圍繞“急”展開教學
1、
師:在這些詞語里,有一個詞語,老師是用紅色打出來的,這個詞語是什么?(一起讀焦急)請大家整整齊齊地再來讀一次這個詞語。
師:哪位小朋友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呢?
是呀,焦急的意思是著急,著急起來是什么感覺呀,是不是就好象一團火在心里燒呢?所以老師用紅色把焦急表示出來。請大家趕緊在文中找一找,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焦急?(課件相機出示:巴望天天轉來轉去并理解巴望的意思:盼望,但是比盼望程度更深一些。)
從這些詞,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農夫真是太希望自己的禾苗能早點長大結谷子。那誰能讀好它?
2、師引:瞧,他多著急啊,在田邊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大。”那他最終想了一個什么辦法呢?請大家再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說一說。
指名答——出示第二段——齊讀。
自己讀讀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很累,從哪里看出?)
隨機理解“筋疲力盡”、“終于”!l愿意來讀讀?(慢些)
還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這位農夫對自己拔苗助長的辦法很滿意呢?
3、指名回答——出示第三段。
誰能讀好它,來演一演農夫?——(不行的話,教師范讀。)——男生齊讀。
4、師引:他的兒子聽了父親的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第二天他跑到田里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他急忙跑回家,把還在沾沾自喜的父親拉到田邊。農夫一看,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后悔極了!他想:
。ㄕn件出示)學生自由說。
師小結:是呀,這個農夫太想讓他的禾苗快快長大,能早點收獲,結果卻使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他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違反了禾苗生長的規律。他真是太“急于求成”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教師板書八個字)——齊讀。
5、師:這就是這則故事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吧。(配舒緩的音樂。)
你周圍有《揠苗助長》中的農夫這樣的人嗎?
6、指導學生學習“寓言”。
師:像我們今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我們叫它——寓言。(板書:寓言
7、學習“則”:有兩個寓言故事,我們也叫它——寓言兩則。(板書:兩則)
8、師引:平時,你們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學生自由說。
指導書寫
評課——《揠苗助長》 篇11
作者:溫州實驗小學 張堅鷗 轉貼自:溫州實驗小學 點擊數:107
簡單中見深度,樸實中見智慧——《揠苗助長》聽后有感
溫州實驗小學 張堅鷗
《揠苗助長》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容,其中寓意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但這寓意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面對這樣一篇文章,章老師大刀闊斧,摒棄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瑣的分析,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語文課。
一、情境創設,貫穿全課
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引領學生真正體驗和感悟文本的內蘊,讓學生學得有情趣些。本堂課,章老師盡量挖掘文本的空白點,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點創設情境,讓情境創設貫穿全課。
如課伊始,就從課題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揠苗真的能助長嗎?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當學到“老農是怎么拔苗”時,課件出示句子“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此時讓學生把自己當成禾苗進行想象說話,在角色轉換的虛擬情境中學生的情感和小禾苗的情感合二為一。說出了許多充滿童趣的真實的理解:
生1:別拔呀,別拔呀!我的根都快被你拔起來了!
生2:別拔了,別拔了!我都快要死了呀!
……
抓住教材這個空白點,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話,就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明白了“拔苗”這一做法是錯誤的。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既積累了語言,又為寓意的揭示埋下了伏筆。
另外課尾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老師當成老農,“此時,你想對我說點什么?”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他們盡情傾吐,寓言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課堂上不斷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把教學自然地推向了高潮。如:
生:老農,你也太心急了吧?禾苗是會自己長高的呀!
生:老爺子,快別拔了呀!
……
學生這些真實、生動的發言,點亮了課堂。我們看到如此用情境串起整堂課的教學,使感情朗讀和語言訓練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理解人物,理解寓意,有“一舉三得”之效。
二、巧妙點撥,富有智慧
整堂課上,老師巧妙的引導與點撥,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使教學過程展開得比較充分,掀起了課堂教學的一個個小高潮。
鏡頭1:剛開始課題導入是采用“猜成語導入”的方法,“三長兩短”學生將它猜成“三心二意”老師再引導學生觀察上面是三橫比較長,下面是兩橫比較短,然后發現然后再糾正,這就是思維展開的過程,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鏡頭2:學習過程展開得比較好的是那個“好像”,問了好幾次“到底有沒有長高”,孩子們都說是沒有長高的,這很正常的。當時老師很自然地暗示了一下,請同學們把“好像”讀得突出點;蚴枪室庾x成“一天兩天禾苗沒有長高”,學生們便發現這樣一寫,就指禾苗沒有長高了。學生這樣就會領悟到用上“好像”其實是指禾苗有長高,只是長得不明顯。這里的設計與點撥,顯示了教師鉆研教材的深度。老師牢牢地把握住了文章的“訓練點”,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也體現了“語文課要追求簡單的深刻”這一思想。
鏡頭3:
當初讀課文后,老師讓學生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一學生說得很簡單“課文講了一個人在拔苗”;另一學生講“課文講有一個人他影響了禾苗的生長”。學生的發言真實有趣,但顯然沒有概括到點子上。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學生來說,是需要進行引導和訓練的。怎么說才能既簡單又完整呢?本堂課中,章老師就是進行了巧妙的點撥“古時候有個人,他急著想要怎么樣?就把禾苗怎么樣?結果怎么樣?”如此一扶,學生的回答便水到渠成。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從不太懂到比較懂,懂得不大多到懂得挺多”,從“不大會”到“會”的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展開比較充分,符合我們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做法。
三、字詞理解,特色有效
從這節課的執教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師的字詞教學非常有特色,有的做動作有的作比較有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如在初讀時理解“一大截”,老師是指名一學生與自己比高矮。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了“一大截”的現實含義。學習“喘”字時,先是讓學生給它找找朋友。然后做做“喘氣”的動作,說說“這氣從哪兒來?”從而理解“口字旁”的意義。最后讓學生積累帶“喘”字的成語——氣喘吁吁。如此設計,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另外,本堂課教學中有個詞處理得特別好,那就是“筋疲力盡”。先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句子,“這個人從早上一直拔到晚上,拔得“筋疲力盡!”然后老師只是說“這個人拔啊拔,拔得怎么樣?”學生說得多好啊——“拔得氣喘吁吁,拔得腰酸背痛,拔得上氣不接下氣,拔得疲憊不堪,拔得大汗淋漓等等”,然后章老師一收“是呀,就是拔得這個樣子,這就叫做“拔得筋疲力盡”。我認為這個解釋是很高明的,我們語文能夠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感悟來詮釋“重點詞”的意思,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四、書聲瑯瑯,點亮課堂
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主。朗讀的形式也多樣,讀后老師都給予了鼓勵性的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漸漸明晰了本寓言的寓意。其中學生讀得特別出彩的是“他回到家里,一邊喘氣一邊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學生們邊大聲地喘著氣,邊學著老農的樣子說話。真的是把課文讀活了,真正地是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住了人物的身份特點。學生的瑯瑯書聲,點亮了我們的課堂!
都說“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扎實的有爭議的課!闭吕蠋熃裉斓恼n,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
討論一:初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在第一節教學中理解“從哪兒看出老農很想很想禾苗快快長高”時,老師的教學有點混亂。環節回復往返,有些不清晰。對“焦急”的“焦”字理解時,學生出現了岐義,認為“焦”字下面四點表示一個人的汗水時,老師應有正確的引導。因為“焦”字在漢語言文學的本義中那四點應該是指“火”,如同“火燒眉毛”一樣緊急。我們老師應該給予指向性的理解和引導。
討論二:想象說話理解寓意時,為什么不口語交際起來?
當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老農,讓學生對我這個“拔苗人”說點什么的時候,學生的回答已經在寓意的邊緣了。如果老師能和學生口語交際起來,寓意的揭示就更順理成章,豁然開朗了。當學生說到“老農,你也太急了吧,禾苗是會自己長高”時,老師完全可以接過來說“是呀,你看,我可真糊涂呀,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如此一來,課堂上就會鮮活生動起來了。還有當學生說到“老爺子啊,快別拔了吧!”老師完全可以故作懵懂說:“為什么呀?”讓學生再次說明寓意,加深印象的。
都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課堂是個大變數,說來容易做來難!八街梢怨ビ瘛保兄x章老師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精彩的案例,讓我們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評課——《揠苗助長》 篇12
一、說教材
《揠 苗 助 長 》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為此,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容,感悟語言內涵,并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中培養創新能力。
二、說目標
基于這樣的本文解讀,考慮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本文本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會認4個生字,會寫4個字,理解 “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等詞語的意思。隨文識字,理解詞語意思是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在讀、說、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這也是教學難點。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品位。本課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悟出寓意,潛移默化地從這個故事中汲取經驗教訓,達到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三、說教法
在教法上,總的概括就是方法引領,個性閱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引領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即講故事、知道理、談收獲三環節來層層深入理解課文深刻寓意。同時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并借助插圖、做動作來理解人物心理活動來讀懂課文。再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當時的場景,理解人物特點。讓學生在對情節的感悟中,創設語言情境,讀出理解,讀出個性。
四、說學法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利用一切可調動的資源來緊扣教學創設一系列的語言環境,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說設計理念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教學寓言故事,重在讓學生理解寓意。而寓意的理解,又必須通過具體的語言感悟和故事情節的解讀去落實。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意了三個重視:重視故事情節的理解,重視重點詞句的感悟,重視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深化。在教學設計中,注意了“扶——放”結合。
六、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力求做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創造性。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著力啟發學生質疑、朗讀、想象……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課堂上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合作交流……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不斷創新,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合作互助、共同探索、共同進步、共同享受的樂園。
七、說流程
(一)、質疑導入,揭示課題
1、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出示課題:揠苗助長)齊讀課題,指導揠的讀音“yà”。
2、師:揠苗助長又叫什么?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呢?梳理問題:為什么要揠苗?怎樣揠苗?揠苗結果這樣?學了課文,這些問題我們就能解決了。
。ǘ、初讀課文
1、請小朋友們趕緊翻開書122頁,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度的生字多讀幾遍。
b、想想這個農夫為什么要揠苗呢?
2、交流:
a、檢查詞語的認讀。
b、小朋友們,這位農夫為什么要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呢?(生:他很急板書:急) 你從哪里知道他很急呢?
(三)、再讀感悟
1、默讀課文,用筆劃出“急”的句子或詞語,師巡視
2、交流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句子并指導)
。1)、讀出急
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
師: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他急在哪里?(巴望、天天)
師:“巴望”能換個詞嗎?(希望、盼望),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指名讀(你讀出了農夫急切的心情。)
師:這位農夫眼巴巴的看著田里的禾苗,會這說些什么呢?(指名說)
出示句式:農夫眼巴巴的看著田里的禾苗說:
師:是呀,他不是一天這么說,而是“天天”?梢娹r夫的心里真是急呀!讓我們也著急的讀一讀(齊讀)
評:我感到你急切的心情、我看到了你巴望的眼神。
師:還從哪也看出他很焦急?
b、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如果學生說不出,師引:其實還有一句話,農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學生說的出,師評:你都走到農夫的心里去了,禾苗一點也沒有長高嗎?(長高了)你怎么知道?好像:其實是長高了,只是……(長得很慢)如果學生回答不出,通過句子比較:
“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小結:禾苗是長高了,由于長的慢,農夫沒有感覺到。可見作者用詞非常精煉。
c、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
師: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他急在哪里?(焦急地、轉來轉去)
出示:“焦”這個字,讓學生觀察,提醒大家寫的時候注意哪些,然后書空,最后在書上寫兩個?聪旅娴乃狞c就是”火”演變成四點
師:這把火在哪兒燒呢?
生:在這個農夫的心里。
師:對呀,他急呀,心里火急火燎的。還像什么?
師:咱們祖國的漢字多么形象,能讓我們產生許多聯想呢。
師:自由讀這一句,想你眼前出現農夫怎么樣?仿佛聽見他在說什么?(指名說)
師:誰也來讀讀這句話,(指導朗讀:焦急地、自言自語),誰再來讀?(這才叫焦急呀!可自言自語能這么讀嗎?理解:自言自語),誰能來模仿他的樣子也來讀讀這句話。瞧農夫著急的樣子。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3、師:農夫的心理呀特別的著急,我們一起來完整的讀讀這段話。
(2)、讀出累
師:是啊,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啊,于是他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辦法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農夫想的什么辦法,用自己的話說說。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就是課題中的“揠苗”。
師:請同學們看圖,說說農夫是怎么樣拔苗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難?理解“筋疲力盡”。大家還能說幾個與“筋疲力盡”意思差不多的詞嗎?推薦詞語,齊讀。
師:他太累了,回到家里,一邊喘氣一邊說,誰能把他說的話讀讀。
理解“沒白費”。說說農夫說這話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補充詞語讀句子。
師:瞧這農夫又累又得意的樣子。一起來讀讀這段話。
師:你看農夫得意洋洋的樣子,結果真的沒白費嗎?一起來讀讀最后一段
農夫花了那么大的力氣?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
。ㄋ模、說出寓意
1、揭示故事結果
生自由回答(因為把它拔死了)
說話訓練:現在你們就是這個農夫的孩子,你們準備怎么樣告訴你的爸爸這個原因呢?(生自由說)
師:是呀,植物生長有它的自然規律,要澆水、施肥、除草、還要慢慢地等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收獲。其實不僅是種禾苗,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
同學們,其實寓言故事,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故事,而且還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學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我提議大家課后多讀讀寓言故事,特別是看看它蘊含的道理。
七、板書設計
揠苗助長
焦急 辦法 枯死
評課——《揠苗助長》 篇13
師: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有,我很好奇,以前真有這么個笨農夫嗎?
師:你們認為呢?
生1:我認為沒有。你們看,圖上那個農那么老了,難道他以前沒種過禾苗嗎?怎么會到這把年紀才來做這種蠢事!我想,這則寓言只是作者為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而捏造出來的!
生2:我認為是有的。因為以前科學不發達,農夫沒多少種田的知識,他不懂得損傷禾苗的根就不能存活的道理也是有可能的。
生3:對,可能他以前沒這么做過,而這次想要快點收成,就嘗試了這種方法。
生4:我也認為是有的,因為老師經常說,寫作文要從生活中選材,這篇文章這么有趣,一定是真的!
生5:我反對,誰說有趣的文章就一定是真實的。很多好文章都是作者想象創作的,這則寓言一定也是。
師(微笑):同學們都有各自的見解,這很好,至于這則寓言,由于它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我們很難印證它是真是假。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作者之所以寫這則寓言,就是想讓我們懂得一個道理。那么,是個什么道理呢?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一下。
【評析】
課改下,“交往,互動,發展”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得他們的創新,獨特的見解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上例,學生在分析“農夫”笨的交往互動中,開發了自己的思維,無形中引出自己潛在的“智”,達到了促進發展,張揚個性的目的。因而,課堂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給學生創造一片發展個性的天空,對于學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問題,不能以搪塞的語言敷衍他們,否則便會扼殺了他們思維的火花,而應讓他們暢所欲言,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再聯系課文重點,用巧妙的語言將他們引回“正道”!
評課——《揠苗助長》 篇14
重形象 重寓意——以《揠苗助長》為例談寓言教學的策略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重形象 重寓意 ——以《揠苗助長》為例談寓言教學的策略
丹陽市前艾中心校 馬良生
寓言是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練、生動的故事里的一種文體。寓言篇幅短小,結構簡單,語言樸素。寓言有其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擬人手法,借助故事來說明道理。把事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以性格和思想,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二是夸張和諷刺手法。寓言往往把一般的人和事夸張到非常的程度,以烘托鮮明的人物個性,從而深刻揭露出事物的本質,具有諷刺意味。如《揠苗助長》,農夫“巴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居然“天天到田邊去看”;終于想出的辦法竟然是“將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后黑”。這樣極力夸張農夫的可笑,諷刺了農夫的愚昧。針對以上寓言的鮮明、獨特的特點,在語言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教學策略。一、緊扣語言,悟鮮明形象。寓言教學也和寫人記事類文章一樣,以讀為本,善于抓住關鍵語言,具體深入感悟語言中的形象。一是要有主線,圍繞“文眼”組織教學。課堂教學應該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教學《揠苗助長》,可以以題目為“文眼”,緊扣“揠”字,引導學生讀、思、議:農夫為什么要“揠苗”?他是怎樣“揠苗”的?他“揠苗”的結果呢?這樣使得課堂教學以“揠苗”為線,形成三個塊面來理解寓言。二是悟形象,通過抓關鍵詞句感悟形象。《揠苗助長》可以抓“巴望”,形象體會農夫內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體體會農夫的“認真”。通過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反復比較、深入揣摩,農夫荒唐可笑的內心和行為得以充分展現,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礎。在抓詞扣句感悟的過程中,應該將語言的訓練有機地融入進去。如“巴望”與“希望”的比較、造句;“焦急”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將焦急是的語言和動作、神情展現出來;“一棵一棵”可以讓學生用具體形象的語言來描述他“拔”的動作、表情、語言。這樣,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訓練了學生語言,凸現了語文的學科特點。二、結合生活,悟深刻道理。
寓言的目的在于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它所諷刺的對象不是寓言本身,而是現實社會中的人和事。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大難點。我們老師往往從應試的角度出發,見寓意板書出來,學生抄、背、默了事。其實寓意的揭示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充分感受寓言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諷刺了哪些人和事,社會總有哪些人和是也同樣可笑,在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交流后,老師才把寓意歸納板書出來。如《揠苗助長》,在緊扣詞句感悟人物形象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⑴農夫傻在哪兒?使學生明白農夫傻在內心想法上,更傻在拔的行為上。這是學生容易理解認識到的表層,難的是認識農夫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的寓意上。⑵那你來幫幫他,農夫該怎么做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成語”:施肥助長、除草助長等后。再追問:為什么你這樣做就好,農夫“拔”就死呢?扣“枯死”一詞理解,使得學生明白了禾苗有自己生長的規律。到這,就引導學生寓言本身的寓意了,但還局限在故事本身,沒有真真達到寓言諷刺現實社會生活的目的。⑶寓言中的農夫可笑,那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也這樣可笑的人和事?在老師的啟發下,適當說一些社會上的現象。
《揠苗助長》教學設計丹陽市前艾中心校
馬良生一、成語分類,導入教學。出示8個成語(中有4個寓言故事的成語),讀后讓學生把成語分成2類。二、初讀故事,理解題目。1、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板書)。2、初讀:題目中的四個字各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讀故事,從課文中找到準確的答案。3、指讀:了解讀通情況,學生評價。4、解題三、再讀課文,感悟形象。1、就題提問:看到題目,你會想到哪些問題呢?2、理解為什么指讀,說說農夫為什么要揠苗?邸鞍屯备形颍哼@里用希望行不行?——表演:農夫每天到田邊會有怎樣的動作、表情、語言呢?——感情朗讀3、感悟怎么做引讀:一天,他終于想出了辦法,……扣“一棵一棵”:田里有多少棵禾苗?(體會筋疲力盡)——看圖,農夫一棵一棵拔時會說些什么?(體會得意)——感情朗讀4、引讀結果:農夫真夠累的啊,但他挺開行,他回到家里,……(第3自然段)他的兒子很納悶……四、結合生活,理解寓意。1、扣“枯死”:書上說是“枯死”了,“枯死”是什么意思?(可以當堂查字典)“枯死”的罪惡魁首是誰?2、小結:你看農夫多傻啊!拔,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違背了禾苗生長的規律。)3、那你來幫幫他,農夫該怎么做呢?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成語”:施肥助長、除草助長等。你們的這些辦法為什么就好呢?(符合禾苗生長的需要和規律)4、寓言中的農夫可笑,那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也這樣可笑的人和事?(在老師的啟發下,適當說一些社會上的現象。)五、作業1、講故事2、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