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通用3篇)
《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教學了《意大利的愛國少年》一課,這是第三單元《祖國在我心中選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文章敘述了一個十一歲的熱那亞少年,在一艘從西班牙開往意大利熱那亞的輪船上,用自己大義凜然的行為,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感人故事。情節曲折,故事生動,要重點通過朗讀,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孩子非常需要錢但卻又把錢扔掉的原因,從而懂得應時時刻刻把祖國的尊嚴放在第一位,培養孩子從小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學時,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特點,采用不同的讀文方式,讓學生盡快熟悉課文,采用自讀、同桌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讀懂讀通課文,對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也融入到朗讀課文中,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通過自己的感悟受到教育。課堂上,我以學生的朗讀為基礎,以讀為主線,在讀中學,在讀中教,通過學生的朗讀,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 篇2
《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初償分段
這篇課文比較長,但是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這一點非常清晰,三年級課標指出,分段和概括段意是必須掌握的語文能力,所以必須慢慢滲透。在第二課時開課后立即明確要求:默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以后,再慢慢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分段方法,逐步訓練學生概括每大段的段意。這個環節要占用大部分的時間,不必集中進行,第一部分段意確定以后,就進行第一段的學習,教師需要用過渡性的語言來拋出問題,通過勾畫詞語理解文章重點。我在課堂上還有幾個點沒有處理好,多音字沒有歸類呈現,有幾個詞語的反義詞沒有出示,有感情朗讀課文還不夠,我越發覺得第二課時貌似不是書聲朗朗了,討論的環節居多,看來需要進行各環節的整合。
《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
選擇巧妙的切入點:
在深入與文本對話后,把意大利的愛國少年的畫面解讀為“回老家”“撿硬幣”“扔硬幣”三部分。本節課回老家為切入點,抓住“領事館”體會少年的愛國之情;通過了解少年的被拐賣的遭遇和遭虐待的情景,理解少年為什么會“低聲道謝”撿硬幣的原因是因為他非常需要錢;從而為后面的“扔硬幣”形成強烈的對比。前面是“撿”,后面是“扔”,包含的是少年對祖國深深的愛。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學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點上。
一種立體的學習板塊
每一板塊的學習,“簡單”卻并不“單一”,學生的收獲并不“單薄”。在學習中,將讀準字音、讀懂詞句、體驗語言的畫面、體驗美好的情感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的過程,讀出少年的義憤填膺,較好地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立體”表現在第三板塊的層層深入上:在學習“扔硬幣”的過程中,理解 “大義凜然”詞語的意思是第一層面,看圖想象當時的情景是第二層面,讀出少年的“大義凜然”的樣子,當時的畫面是第三層面。
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行學習:
1.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很重要:因為剛進入中段的孩子不像五、六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需要老師指導、指點、引導、幫助他們,交給他們學習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敢于放手,但放手不等于放開教師的指導,不等于放任自流,放手不管,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教師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問題進行恰當的引導,不等于學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否則學生表面上看起來在自主學習,但其實是一種形式、一種虛假。如: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進行巡視指導。學生出現困難教師要幫助、指導。舉例:比如我在巡視到一個小組時,發現孩子們正在從句子和關鍵詞進行體會,于是我提示孩子們還可以結合圖畫深入理解,孩子們立刻領悟到體會的方法原來是多種多樣的。
2.先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前有明確的活動建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扎實有效。正因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為合作學習奠定了基礎。例:如本課兩次合作學習,提出了明確的思考要求,并指出學習方法是:先默讀勾劃相關的句子,想想從中體會到什么,再用朗讀表達自己的體會。以后學生形成更強的自學能力后,就可以扔掉這根拐棍了。
3.關注學生的活動:根據統計,今天學生一共有27次單獨發言的機會。班上一共有25個學生發言,只有兩個學生因為座位在中間,便于遞話筒發了兩次言。即便如此,也有24個學生沒能單獨發言,但是他們都在同桌或四人小組活動中發言。其中,我們記錄到這樣的一個畫面:
同桌的男孩子回答完后,說:“我說完了,到你了。”小女孩好像還未想好,這時,這個男孩子很大方地說道:“我來幫助你吧,你想說哪個句子?”小女孩在書上指了指,小男孩看了他指的句子,就開始幫助她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畢竟不夠,但是通過合作學習我們可以調動學生讓他們自己相互幫助。我們還記錄到孩子們在小組合作中有很多這樣的句子:“我提個小小的建議!”“我想補充一下!”從中可以看出合作學習可以培養獨生子女的合作意識。當然在小組合作中,我發現有的孩子只是默默地看著別人,有些孩子的傾聽相對弱一些,這都是我以后繼續在合作小組中關注的問題。
《意大利的愛國少年》教學反思 篇3
設計理念:
《意大利里的愛國愛過少年》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節選自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思的《愛的教育》文章敘述了一個十一歲的熱那亞少年,在一艘從西班牙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的輪船上,用自己大義凜然的行為,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感人故事.文章的特點是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容易吸引孩子認真讀下去.
在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深深地被少年的悲慘身世,為他的大義凜然所感動.平時,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具體怎樣去熱愛自己的祖國,應該去做什么,孩子們并不清楚.而這篇課文是通過一件小事,把愛國描述的簡單而又具體. 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愛國并不單單是拋頭顱,灑熱血,生活中的愛國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間.因此,在準備講這篇課文時,我從少年的悲慘身世入手,品詞品句,讓學生感悟到少年衣衫襤褸,貧窮無助,十分可憐.同時抓住文章中兩次扔錢的過程,第一次是乘著酒興的乘客把錢扔給少年,.第二次扔錢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少年聽到這些人侮辱自己的祖國憤怒地把一把硬幣扔到這些人的頭上,肩上.在這一部分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劃出描寫少年動作的詞語,抓住一把,突然,劈頭蓋臉,砸,等詞語進行感悟,想象少年當時的憤怒心情并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升華.首先,通過自由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后結合課文說說你對少年有了哪些了解
接著通過自己讀,指名讀,齊讀,引接讀等各種形式地讀,在讀中,對重點的詞語,句子進行理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孩子非常需要錢但又把錢扔掉的原因,懂得應時刻把祖國的尊嚴放在第一位.培養孩子從小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意大利少年身在異國他鄉,窮困潦倒卻不忘祖國尊嚴的愛國注意精神.懂得時時刻刻的把祖國的尊嚴放在第一位.
2,練習上下文理解課文.
3,在理解意大利少年當時的處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最后兩個自然段,體會少年當時的動作及表情,理解熱那亞少年很需要錢,為什么又把那些錢扔回去
難點:感受并理解熱那亞少年撿錢和扔錢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意大利的愛國少年》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對少年有了那些了解
請你結合課文 說一說.
點評:從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預設:
可憐:
兩年前,他被拐賣給一個馬戲班,戲班的人將他帶到國外.
師:是啊,這么年幼的一個孩子,被拐賣到異國他鄉,沒有了家人的關心,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真令人——同情啊
請你讀一讀
(如果學生讀的不到位:誰還覺得他可憐,再讀一讀)
師: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舉目無親啊,那些拐賣他的人是怎么對待這個可憐的孩子的 (請你在文中找一找,談談你的看法)
他們打他,罵他,欺負他,逼他干重活,還不讓他吃飽飯.
生:他們對他十分不好,讓他干重活,從來不讓他吃飽飯,我覺得他非常可憐.
師:你能用書上的詞語來說一說,這就叫做什么 (生:虐待)
點評:通過朗讀,理解少年的悲慘身世,并用樹上的詞語加以概括,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虐待的含義,比起單純的查閱字典背誦字義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師:少年年齡那么小,在異國他鄉,孤苦無依,他們就是這樣對待他的,(接讀:他們打他,罵他,欺負他逼他干重活,還不讓他吃飽飯.
師:少年背井離鄉,飽受虐待,他們就是這樣對待他的:接讀:他們打他,罵他,欺負他比他干重活.
點評:兩次引接讀加深了學生對少年悲慘身世的理解,幼小的心靈充滿了同情.
你還了解了什么
見到船艙里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都非常奇怪,主動上前詢問他的情況.
生:從衣衫襤褸這個詞我感覺到他是一個可憐的孩子.
師:你理解了這個可憐的孩子,請你讀一讀.
師:誰再來說說,你對少年的了解
貧窮:
他的衣服太破了,他還想給父母買點什么,這兩年他沒有賺到一分錢.
生:太破了,可以看出他衣衫襤褸,很貧窮.(板書:衣衫襤褸)
師:你從衣服破看出他貧窮,還從哪兒看出來,(沒有賺一分錢)
真是一貧如洗啊! 請讀出你的感受.
點評:老師對學生的表揚沒有停留在表面,是對學生語言的升華.
師:面對這樣一個衣衫襤褸,貧窮無助的少年船上的人有什么反應的 請你讀一讀這句話,說說你的體會.
課件出示:那些人聽了,有的嘆息,有的議論,還有的人乘著酒興,拿出一些硬幣很響的扔在桌子上:給你,拿去!
(散讀,那些人是怎么給他錢的 誰來讀讀. 談理解)
引導:1,平時媽媽是怎樣給你錢的
2,邊讀邊做動作體會那些人給少年錢時的態度.
3,再讀
師:同學們,那些人那么不屑一顧,那么鄙視的把錢扔給了少年,少年仍然忍氣吞聲.——————從桌子上撿起了硬幣.他是不是留下了這些錢 為什么呢
(讀讀侮辱的話,)
(3)愛國
聽到那些人侮辱自己的祖國,少年是什么心情 想象一下.
師:是的,同學們,這個少年憤怒極了.
讀第八自然段,把你體會深的詞語劃下來.
預設:劈頭蓋臉 砸
理解劈頭蓋臉什么意思 (正對著頭和臉而來,形容來勢兇猛,說明少年憤怒之極.指名讀)
你為什么突出砸字,換成打扔行不行,我們來比較一下.(用盡全身的力氣)
比較:
①第三個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旁的簾子突然拉開,一把硬幣扔了出來, 劈頭蓋臉地砸在這些人的頭上,肩上.
②第三個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旁的簾子突然拉開,一把硬幣扔了出來,劈頭蓋臉的打在這些人的頭上,肩上.
師:默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你覺得那句話好,為什么
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
點評:通過比較的讀,進行品詞品句,使學生認識到砸的妙用.
引接讀:就在這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義凜然地說道: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師:,如果你就是這個熱那亞少年,你怎么說出這番話的 (大義凜然地說)
追問:大義凜然什么樣,你能結合少年的動作說一說嗎
師:雖然他衣衫襤褸,但他此時理直氣壯,不可侵犯,請你讀一讀.可以加上動作.
師:少年又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呀!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一下.(引接讀)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是世界上糟糕的地方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是骯臟的國家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的國民是愚蠢的國民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師:同學們這真是一個《意大利的——愛國少年》(回到題目)
點評:四次引接讀,學生的愛國激qing被調動起來,從中可以感到他們確實理解的課文,那聲音是發自內心
的呼喊.讀完之后自然會的回到題目,又讓學生加深了印象,為什么這是一個愛國少年.
三,讀完課文你從哪感受到少年是一個愛國的少年
點評:再一次回到整體,使學生有一次梳理了課文思路.
四:總結
同學們,當國家的主權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能夠挺身而出,不怕犧牲,這是一種愛國;當國家的領土受到受到侵犯的時候,我們奮起反擊,保家衛國,這也是一種愛國;而像意大利的這個少年那樣在權貴面前大義凜然,理直氣壯地捍衛民族尊嚴,這更是一種愛國.同學們,愛國不是一句空話,希望你們從點滴的小事做起把愛國落在實處.
課后反思:
《意大利里的愛國愛過少年》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節選自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思的《愛的教育》文章敘述了一個十一歲的熱那亞少年,在一艘從西班牙開往意大利的熱那亞的輪船上,用自己大義凜然的行為,維護自己祖國尊嚴的感人故事.文章的特點是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容易吸引孩子認真讀下去.
在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深深地被少年的悲慘身世,為他的大義凜然所感動.平時,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愛國,但具體怎樣去熱愛自己的祖國,應該去做什么,孩子們并不清楚.而這篇課文是通過一件小事,把愛國描述的簡單而又具體.能夠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愛國并不單單是拋頭顱,灑熱血,生活中的愛國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間.因此,在準備講這篇課文時,我從少年的悲慘身世入手,品詞品句,讓學生感悟到少年衣衫襤褸,貧窮無助,十分可憐.在處理少年悲慘身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書上的一個詞來概括燒你的遭遇,這樣就巧妙的處理了虐待這個詞語,事實證明,這樣的處理比讓學生查字典,背字義理解的更有效.并設計的兩次引接讀,讀同一句話:他們打他,罵他,欺負他,還逼他干重活.這樣學生對少年的身世就深刻的印在腦海里.使學生的同情之心達到極致.
同時抓住文章中兩次扔錢的過程,第一次是乘著酒興的乘客把錢扔給少年,.第二次扔錢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少年聽到這些人侮辱自己的祖國憤怒地把一把硬幣扔到這些人的頭上,肩上.在這一部分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劃出描寫少年動作的詞語,抓住一把, 突然,劈頭蓋臉,砸,等詞語進行感悟,并通過比較的朗讀兩句話①第三個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旁的簾子突然拉開,一把硬幣扔了出來,
劈頭蓋臉地砸在這些人的頭上,肩上.
②第三個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旁的簾子突然拉開,一把硬幣扔了出來,劈頭蓋臉的打在這些人的頭上,肩上.
讓學生對砸這個字進行品詞品句,使讀有了層次.并再次設計了引接讀: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是世界上糟糕的地方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了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是骯臟的國家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當聽到那些人說:意大利的國民是愚蠢的國民時,熱那亞少年跳下床,站直身子,大義凜然地說:你們侮辱我的祖國!我不要你們的錢!
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讀中深刻體會到少年的愛國之心,少年的行為在學生的心上打上了烙印.在課后,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少年把硬幣砸在那些人的頭上,肩上,就不怕那些大人打他嗎
那些人喝了酒,而且還是大人.學生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讀懂了課文,但是老師沒能很好的抓住機遇,以至于錯過了再次感受少年愛國思想的機會.如果能讓學生進行討論,我想效果比老師的寥寥幾句話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