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大林寺桃花》教學設計(精選3篇)
小學古詩《大林寺桃花》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認識3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重點: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大體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閱讀積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已經學習過很多描寫春天的古詩,現在我們來個比賽,看誰的古詩背得多。
2、揭題,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寺 菲 覓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
三、理解詞句,了解詩的大意。
1、自己逐句讀詩,想一想每一句詩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組商量,提出不懂的詞句。
2、教師針對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每句詩的大意。
3、說說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四、指導朗讀,體會詩情畫意。
1、學生自己試讀,評議指導。
2、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3、多種形式朗讀比賽。
4、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資料:
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這是一首紀游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關于他寫這首詩的一點情況,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參考。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們從緊跟后面的“常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你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小學古詩《大林寺桃花》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留戀之情。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過程與方法>
熟讀成誦,借助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大體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已經學習過很多描寫春天的古詩,現在我們來個比賽,看誰的古詩背得多。
2.揭題,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寺 菲 覓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
三、理解詞句,了解詩的大意。
1.自己逐句讀詩,想一想每一句詩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組商量,提出不懂的詞句。
2.教師針對學生質疑,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每句詩的大意。
3.說說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四、指導朗讀,體會詩情畫意。
1.學生自己試讀,評議指導。
2.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3.多種形式朗讀比賽。
4.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小學古詩《大林寺桃花》教學設計 篇3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20xx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小編在這里整理了《大林寺桃花》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那您。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閱讀題目:
11.(甲)文說明對象是什么?請簡要概括。(2分)
12.(甲)文劃橫線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并選一種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點詞“凡是”有何表達效果?(3分)
14.根據文意,將以下四個詞語正確填入(甲)文括號中,它們的番號是 、 、 、 。(2分)
A.山腳 B.有霜 C.無霜 D.山腰
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換順序,為什么?(3分)
16.(乙)文《大林寺桃花》說明了(甲)文中哪種物候現象?(2分)
《大林寺桃花》參考答案:
11.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三個因素(或經度、緯度和髙下差異)。(2分)
12.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答案示例:作比較,將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開花日期同北京相 比較,強調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點,(1分) 從而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 BCDA (2 分)了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讓人清楚明白。(任舉兩 種說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
13. “凡是”是總括某個范圍的一切情況,表示無一例外。(1分)用在此句中強調了所有&>15.不能。(1分)因為這是按三個因素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這一部分 層次清楚,說理邏輯性強。(1分)
16.說明了高下差異是影響物候的因素。(1分)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 越往高處越遲。(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