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通用12篇)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發布時間:2024-01-25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通用12篇)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1

  春日

  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春日》從詩句上看,是一首寫春游的詩──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其中“勝日尋芳”,點破時令是春日,詩人的活動是春游踏青。“泗水濱”交代春游的地點。第二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春景,場景是闊大的,表明大地春回,萬物復蘇,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寫“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詩人對東風作了人格化的描寫,是說當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東風時,它已經給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裝。“萬紫千紅總是春”,色彩絢爛,形象鮮明,意境宏大,是描寫春光的神來之筆。它如今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并賦予了新的含意。這首詩贊美了春天的繁榮,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格調健朗,令人感奮激昂。僅從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寫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實朱熹寫作這首詩,目的不在于詠春,寫春游。而是以理學家的眼光在講一番深刻的道理。

  詩中首句所說的“泗水”,在山東省中部,春秋時代孔子曾經在此講學傳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這里。南宋時,北方國土已經被金人占領,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濱”去“尋芳”。這里的“泗水濱”是暗指孔門,代指孔子儒學;“尋芳”則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尋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尋找 真理,這就是詩的主題。詩的后二句意在啟發、引導人們認識到:孔子儒學的要義,一旦廣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認識,便會領略到“聞道”的樂 趣,從而給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蓬勃的生機和嶄新的氣象,發生巨大的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詩采用比興手法,寓景以議論,寓物以說理,不是抽象地講道理,而是帶有哲理的韻味和情趣,因而此詩既具有自然審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審美高度。

  正如后人評論朱熹的詩作所說:“因他胸中先有許多道理,然后尋詩家言語襯托出來,此卻別是一路。”也就是說,朱熹是用真正的詩歌語言來表達哲理的。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對詩句的理解和感悟。

  【學情分析】對古詩文學的理解,和現代文有區別。

  【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談話引入

  1、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古代人又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

  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

  4、兩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

  區分“村、春”的讀音。

  回憶前幾篇文章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你對春天有什么新的看法和體會嗎?

  自學生字,互學互說識字方法。

  讀準字音,反復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復習鞏固學習生字的方法。學習生字

  1、先自學。

  2、匯報學習,交流經驗。

  3、字形分析。

  4、進行擴詞練習。

  自學生字卡片,互說識字方法,區分字音:

  古(十+口)

  聞(門+耳)

  居(尸+古)

  童(立+里)  

  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讀準音的能力。朗讀古詩

  1、范讀古詩。

  2、自由讀。  理解古詩  1、自讀《春曉》《村居》。

  2、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3、學生討論不理解的問題,師對重重問題進行講解點拔。  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說一下,可提出不懂的地方。  鼓勵學生對以前掌握的知識加以肯定。領悟欣賞   

  【課上練習】

  1、鞏固性:

  學習生字詞,背誦練習。

  2、漸進性:

  練習口頭組詞,糾正字音。

  3、綜合性:

  誦讀比賽,說意思。

  【板書設計】

  4 古詩兩首

  春曉 村居

  【課后作業】

  1、優生:

  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中等生:

  背熟古詩。

  3、學困生:

  背熟古詩。

  【教學追記】

  孩子們背誦得較熟練。

  開始對“紙鳶”一詞不太理解,通過解釋明白了。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3

  教學目標

  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路,導入內容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今天就讓我們去尋找春天的足跡。 

  1.播放有關春天的圖片(音樂伴奏),學生欣賞。 

  2.學生說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誦已經讀過的有關春天的古詩。 

  師:春天桃紅柳綠、草長鶯飛,引得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贊嘆,讓我們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進春天。(板書課題:詠柳、春日) 

  [優美的圖片、悠揚的音樂,教師引領學生賞春天、說春天、誦春天,將學生引入詩意的課堂,使學生初步體驗和感受春天的美。]

  二、整體誦讀,觸摸意象 

  1.自由練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再讀古詩,思考交流:這兩首古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描寫和贊美春天的景色。不同點:(1)作者是不同朝代的;(2)所寫的事物不同:《詠柳》是寫——初春二月的柳樹,《春日》是寫——春游所見的景色。 

  [初讀詩歌,目標明確。教師提出讀書要求,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讀的要求由讀正確、通順到讀出詩的大概內容,讀得有層次,讀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分步解讀感受意境 

  (一)學習《詠柳》。 

  1.讀詩賞畫,畫中品詩。 

  (1)出示《詠柳》詩句,指名讀詩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自己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 

  “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喻柳,足見其清新自然;“綠絲絳”——柳枝的綿長和柔軟;“春風似剪刀”——運用設問加比喻,把春風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頌了充滿生機的春光。 

  (3)齊誦整首詩。 

  [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抓住“碧玉”、“綠絲絳”,感悟作者筆下柳樹的美麗和高貴;抓住“春風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機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導對比,體會心境。 

  (1)師:在賀知章的筆下,柳樹是如此的美麗、高貴,春天是這樣的生機勃勃、神奇。可是。古代詩人寫了許多有關柳樹的詩歌。它們又是怎樣的情形?再來看其中的一首。 

  出示白居易的《青門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2)師:在這首詩中。詩人眼中的柳樹怎樣?心情怎樣?請大家先自讀古詩,了解大意,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這是一首折柳贈別詩,因“柳”與“留”諧音,離別贈柳表達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所以,這里的柳是別離之柳,表達了詩人傷春嘆別之情。) ’ 

  (3)師:同是柳樹,在不同的人的筆下,有不同的畫面和形態。賀知章為什么會感覺到柳樹的美麗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這當然和他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有關。 

  介紹作者寫作的背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唐天寶三年,賀知章奉詔回鄉,百官送行。坐船經南京、杭州,順蕭紹宮河到達蕭山縣城。越州官員到驛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門外潘水河邊的舊宅,其時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發,春意盎然,微風拂面。賀知章如脫籠之鳥回到家鄉,心情格外高興,忽然他見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樹,在河岸邊如鶴立雞群,英姿勃發,一時興發,就提筆寫了《詠柳》一詩,成為千古絕唱。 

  3.師生合作,引讀詩句。 

  課什出示古詩插圖,配樂引讀。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青翠欲滴啊!——生讀:碧玉妝成一樹高。 

  師: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生讀: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生讀:不知細葉誰裁出。 

  師: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生讀:二月春風似剪刀。 

  4.結過渡:賀知章將對萬物萌發、百花爭艷的春天的贊美集于柳樹一身,柳樹成了春的使者、春的化身。那么。朱熹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樣的? 

  [對比賞讀,寫作背景的及時補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詩”’的緣由,使學生在對比中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二)學習《春日》。 

  1.理解詩意,體會心情。 

  (1)學生自讀吟誦,根據注釋理解詩意。 

  (2)師:知道詩人朱熹在春日里的心情嗎?(高興、喜悅、興奮、激動、舒暢、得意)依據是什么?找出詩中的詞句說明。 

  (尋芳——踏青賞花,看花觀景,春游時心情肯定很高興;無邊——一望無際,視覺開闊,心情也會開闊;一時新——一下子煥然一新。萬物更新使詩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萬紫千紅——什么顏色都有,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看到百花爭艷的景象,詩人能不高興嗎?) 

  2.想象畫面,誦讀詩句。 

  師:朱熹看到百花爭艷的景象,能不高興嗎?引讀——“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欣賞到萬紫千紅的春色,心情怎能不好?引讀——“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此時你就是踏春賞春的朱熹,看到那萬紫千紅的景色,你想怎樣吟誦此詩來表達此時的心情呢?(引讀整首詩,讀出高興、喜悅、興奮、激動、舒暢、得意的心情) 

  [立足于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通過自讀理解后再來解讀朱熹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本詩的教學重點及情感基點。學生的反復吟誦,想象畫面,與語言“親密接觸”讀出了詩人的心境,讀出了詩人的情感] 

  3.用心品詩,感悟哲理。 

  師:朱熹欣賞到了萬紫千紅的春色,心里非常高興,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這首詩還有它的深層意義,不了解朱熹就讀不出詩的真正內涵。 

  (1)了解作者朱熹,特別強調他的詩歌特點:他的詩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簡練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壯麗秀美和詩人的遠大胸懷,常于樸實中透出深刻的哲理。 

  (2)抓住重點,感悟詩理。 

  泗水——在山東的曲阜,從曲阜的北面流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孔林、孔廟、孔府所在的那個地方。我們讀《論語》的時候就知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么他看到這個“川”就是泗水,孔夫子是在這個地方教他的門徒的,也就是說這里即圣人之地。 

  勝日尋芳——實際上告訴我們他在春日尋找的這個“芳”,這個芬芳的東西是孔孟之道的芬芳、是人間的圣人之學的芬芳。 

  萬紫千紅——他找到了一種充滿希望的景象,也就是找到了民族精神和人生意義。他的這首詩,在從容沉著的風景描寫之中,透露的是一種自信和喜悅。 

  [了解朱熹的生平及時代,了解詩中有特別意義的地點和景物,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有助學生理解詩中的深層含義。] 

  4.對比賞讀,感悟春美。 

  師:朱熹眼中的春天是萬紫千紅、滿含哲理且透露著自信和喜悅的,那么春天在其他詩人的眼中會是怎樣的形態呢?我們再來看另一首寫春天的詩。 

  出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小組合作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它所描寫的春天的形態,從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 

  (2)交流體會: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春游西澗時看到的暮春景色,他當時正任滁州刺史,他向往歸隱山林。詩人先寫澗邊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從“獨憐”看出他的喜愛之情,再寫郊野渡口的水勢急迫、空蕩的渡船,流露出了詩人淡淡的憂傷。 

  (3)小結:同是春天,在不同詩人的眼中,春天的色彩也是不一樣的,這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當時的心情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詩人總是通過寫景來抒發或寄托自己的情感。 

  [適時的對比拓展,能豐富學生的想象,體會詩人的心境,真正感悟《春日》的深刻內涵,也讓學生懂得心境決定物境。]

  四、總結延伸,升華主題 

  師:春天在每個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在詩人賀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綠、高貴、神奇的——引讀《詠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富含哲理——引讀《春日》。 

  在其他別的詩人眼中春天是怎樣的呢?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課外再找描寫春天的古詩閱讀,體會詩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課末布置學生閱讀有關春天的古詩,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培養了學生的搜集能力、自主閱讀的能力]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4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古代詩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奪目。學習古代詩歌,既能豐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給人以啟迪,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激發愛國主義熱情。面對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如何將它利用好,并使之代代相傳,是當今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詩歌講授課呢?我認為誦讀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近日,范麗萍老師所上的一堂課──《古詩兩首》,正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初讀古詩,感受詩韻

  〖片段一〗

  (課件出示第一首古詩《詠柳》,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指名讀詩。

  生1站起來清脆響亮地讀了一遍。

  師:你第一遍就讀得這么口齒清楚,真不簡單。(學生們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看來大家都非常認同老師的評價。)

  生2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也讀得很美,老師愛聽。

  〖評析〗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蘊。

  在初步感知詩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把握詩中的“意”。要讀得字正腔圓,要掌握好詩的節奏韻調。在讀中初步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在讓學生們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以后,范老師又分別指名兩位學生站起來讀,通過恰當、精要的點評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激起學生美美地誦讀古詩的興趣。

  二、品讀古詩,體味詩意

  〖片段二〗

  師:昨天,范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越讀越覺得美。你們是不是也這么認為呢?請大家自己試著讀讀看,把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也可以寫寫批語。

  生各自讀、圈、劃。

  師:來,誰愿意讀給我們大家聽?一位學生站起來,正欲讀時,

  師:等等──吸口氣──醞釀感情──把你的感覺美美地讀出來。

  這位學生美美地讀起了《詠柳》,讀后其余學生的掌聲熱烈地響了起來。

  師:你覺得哪里讀得美?

  生1:我覺得她把“妝”字讀得很美。

  師:為什么?

  生1:“妝”就是梳妝、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樹就更美了。

  再請一位學生朗讀《詠柳》。

  師:她強調了什么,把什么讀出來了?

  生2:她把“綠絲絳”讀得很美。像絲帶一樣,寫出了柳條非常柔嫩。

  師:自己再讀讀看,除了他說的美,還美在哪里?(課件出示柳樹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美在哪里。)

  生3:柳條在隨風飄動,很美。

  生4:柳樹嫩綠一片,讓人感覺清涼,舒服。

  生5:在陽光下,柳葉亮亮的,像綠寶石一般。

  生6:柳絲像綠色的絲帶一樣,細長柔嫩,很美。

  師:這張照片就是在小公園拍的,范老師越看越覺得美。你們體會得真好,能不能讀得好呀?

  學生們一起美美地讀起了一、二兩句。

  〖評析〗

  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例如《詠柳》前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范老師用自己美的感受激發學生美美地品讀詩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或者寫寫批語。學生在讀后抓住“妝、綠絲絳”等詞來體味古詩中的美,在讀文的同時,又通過欣賞綠得鮮亮、綠得鮮活的柳樹的圖片,進一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在學生交流體會之后,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讀一、二兩句,即能讀得入情入境。因而對于詞語的理解,我們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三、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片段三〗

  在品讀第一首古詩《詠柳》后,師滿懷激qing地敘說: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里,我們來到小公園,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樹,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這首古詩吧!(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同時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

  學生們在音樂聲中,欣賞著優美的畫面,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了《詠柳》。

  〖評析〗

  我國古典詩歌語言精煉,激qing洋溢,音韻諧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只有采用吟誦的手段,才能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來領略古典詩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郭沫若說:“宇宙里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死的,就因為都有一種節奏(可以說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詩歌的節奏是詩人的心跳,要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脈搏一起去感受跳動。誦讀是一個進一步理解詩歌的過程,更是一個積累資料的過程。誦讀時要指導學生誦讀的節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柳樹的美,感悟春風的美,繼而領悟對春天的贊美。通過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在學生的頭腦中強化了古詩的意境美。學生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跟著一起吟誦,這也是學生自我揣摩、自我訓練的過程。抓好了詩的節奏,詩的感情也就出來了,使他們真正體味出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方能識器”。古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誦讀是學好古代詩歌的有效途徑。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5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七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示兒》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3.學會本課生字。

  4.由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教學時間: 2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找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注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后詩句的內在聯系。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并指導朗讀和背誦。

  四、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

  1.邊讀詩句,邊看注釋。

  2.把不懂得詩句畫出來。

  (一)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注意停頓。

  2.老師范讀,學生再練習。

  3.指名讀。

  4.逐句講解: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老師糾正。

  (二)過程

  1.介紹作者、背景。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御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后,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采納,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后,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斗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2.逐句講解: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畫句子。(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②體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4.練習背誦.

  ①以讀激情,以讀悟文。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系后,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們繼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了解這道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道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4、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教學重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領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㈠導入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寫于戰亂時期的詩,《春望》還記得嗎?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見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戰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著滿腔愁情,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當他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消息,詩人驚喜若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1、出示課題(指名讀,解題)

  2、齊讀課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㈡初讀,了解大意

  1、正確朗讀詩

  ①在預習時老師要求同學們能正確朗讀這首詩,做到了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②生評價。

  ③指導讀“妻子(zǐ)”生讀,師讀,比較

  ④齊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2、在詩句中理解詞語

  ①讀中體會

  (忽傳、初聞、涕淚、卻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師生討論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喜欲狂)

  板書:喜欲狂

  ㈢細讀,品詩

  1、過渡:是的,忽傳的佳音,使詩人驚喜欲狂,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詩中詩人有哪些表現,哪些詩句,哪些詞能讓你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喜悅之情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詩中體會到一邊讀一邊閉著眼睛去想像去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2、學生自由體會

  3、學生自由表達

  4、出示畫面,想象最后兩句的情境

  小結:全詩連用六個地名,因為他始終貫穿著詩人喜悅心情,并不感到絲毫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真切、真實,詩人愛國、思鄉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也是詩人高明之處。

  5、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6、指名讀

  7、背誦(師引背齊背)

  ㈣聯系生活,激情練筆

  ㈤學一帶一

  ㈥指導課外閱讀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6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朗讀、背誦兩首古詩,并默寫。

  3. 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情,引發學習古詩的愿望。

  一、背誦古詩,溫故知新

  1. 師背一首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劉禹錫的《浪淘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 請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3. 交流搜集的資料,了解詩人蘇軾、劉禹錫。

  4. 揭示課題《古詩兩首》。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

  1. 自由初讀詩歌,認識生字。

  2. 指名朗讀,注意正音。

  3. 再自讀,結合注釋,試著了解詩的意思。

  4. 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讀懂的?還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師適時點撥,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瀲滟、空蒙、兩相和、鏡未磨等詞語的意思。

  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1. 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看圖,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2. 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隨著老師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進入詩的意境。

  3. 鼓勵學生把讀詩后頭腦里出現的畫面畫下來,為詩配畫。

  4. 課件演示古詩所描繪的圖文結合畫面,配上音樂,指導學生朗讀。

  5. 反復誦讀,直至背誦。

  四、課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1. 閱讀一篇描寫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詩歌。

  2. 搜集蘇軾、劉禹錫的詩歌,舉行朗讀比賽。

  參考資料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被貶至嶺南的惠州(今廣東惠陽)和極遠的儋州(今海南儋縣)。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四大家”之一,詩詞成就也很高。他的詩風流暢自然,姿態橫生,既奔放又曠達,藝術手法變化多樣。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是蘇軾在西湖上飲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寫成的。在詩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們稱之為西子湖。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中進士,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王叔文失敗,他受到牽連,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縣)司馬,后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有《劉夢得文集》等。其詩涉獵題材廣泛,所作政治諷刺詩,辛辣尖銳;所作懷古詩,沉郁蒼涼,語淺意深;所作仿民歌詩,清新爽朗,別開生面。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7

  第13課《古詩兩首》作業設計目標1、正確書寫本課4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詞語。2、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中一首詩描述的景象。3、通過誦讀《古詩兩首》,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和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受到美的熏陶。經典作業設計案例作業設計設計意圖難易程度填字游戲。 向遠處看——(   )望向四周看——(   )望往將來看——(   )望希望落空——(   )望抬頭向上看——(   )望目不轉睛地看——(   )望從高處向遠處看——(   )望到長輩或親友處問候——(   )望幫助學生積累帶有“望”字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的不同含義。(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有感情地朗讀《望廬山瀑布》,想一想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廬山瀑布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所看到的景象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誦讀古詩來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參照畫出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絕句》,然后再回答問題。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1、詩中描寫色彩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描寫動作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詩中表示數量的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詩描寫了怎樣一種景色?表達詩人什么感情?引導學生感受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幫助學生在體會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華,受到美的熏陶。(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 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 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 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 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有、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帶領學生感悟古詩中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1、用幻燈片出示2首古詩。

  2、學生配詩畫。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師:學習了前面幾篇課文,和你的所見所感,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師: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講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

  認讀生字“古、詩、首”。

  4、指名讀古詩名(題目)。

  比較“春”和“村”的發音。

  二、自學生字、自讀古詩

  1、生自由讀詩:

  師:一邊讀古詩,一邊把生字多讀幾遍。

  2、指名讀生字,檢查自學情況:

  師:要來讀一讀嗎?一定要讀準字音。

  ⑴ 區別平、翹舌音:詩、首、處──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聞:門+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詩: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頭擴詞:

  古(  )(  )(  )  聲(  )(  )(  )

  多(  )(  )(  )  處(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讀生字。

  三、書寫指導

  1、引導生觀察書寫、掌握要領。

  2、師范寫,生觀察:

  “古”字橫要長而凸。

  “多”要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

  “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把捺拖長。

  “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的垂直且稍長。

  四、課外作業

  查找有關詩人、古詩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欣賞導入

  1、生看課文插圖,聽師配樂朗誦: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愿意聽老師先來讀一讀嗎?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那你們也想來讀嗎?

  二、朗讀、體會、理解古詩

  1、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要想讀好這兩首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還要讀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復多讀幾遍,因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達很豐富的意思。最后,還要看誰的想象力豐富,一邊讀詩,一邊能在大腦里作畫!

  2、生自愿匯報讀。

  3、生賽讀(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競賽)。

  4、背誦古詩:

  師:一不留神,老師發現有好多同學在熟讀的基礎上,都可以背誦古詩了,來站起來,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體會:

  師:愿意把你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體會用畫筆畫下來嗎?選擇其中一首作畫。

  間休:在作畫前,我想為大家朗讀一段文字(教材簡說)。

  交流詩畫,展開想象,暢談感受。

  師:誰愿意帶著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來,給大家談談你的感受。

  三、完成“課后練習”

  1、生口頭擴詞:

  師:看看誰的詞匯量大,是我們班的“小詞霸”!

  2、動手實踐:

  師:希望利用周末或課余的時間,同學們回家做一只風箏,要記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參與動手哦!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10

  本課是兩首描寫秋夜景色的古詩。第一首《望洞庭》選擇的是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第二首《峨眉山月歌》描寫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和友人的感情。

  學新詩前我充分利用插圖這個教學資源,讓學生仔細觀察,進行聯想,并談自己的感受。再反復讀詩句,體味優美意境,理解詩意。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比喻寫法。一學生讀完詩后對詩中的“鏡未磨”產生疑問,在他們的印象中,湖面多用銀鏡比喻,為什么用“鏡未磨”?我首先表揚他肯動腦,再簡單介紹古人用的銅鏡,接著讓孩子們看看詩中描寫的是何時的湖面,跟前學過描寫湖面的進行對比,學生明白了。我告訴孩子們,詩人用“鏡未磨”既形象地描述了洞庭湖風平浪靜的景象,又抓住了特點——是在月光下,讓人感受到當時那種朦朦朧朧的美。學生體會到了洞庭湖月光下的別具一格的美,也學習了準確用詞的妙處。

  教學這兩首詩,我一改過去抄抄寫寫的陋習,引導學生讀,品,思,背。大部分學生當堂完成背書的任務。多出來的時間把學生收集到的相關詩文進行整理進行課外閱讀延伸,并以此為契機,決定再次組織詩歌大擂臺。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11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四

  佚名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注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了解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字典,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通過查字典,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隊。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

  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了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并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于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并說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著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可見詩人具有多么強烈的愛國之情啊!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注釋,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九州同無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征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并通過反復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后,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后,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注釋、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詩句的內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卷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癡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后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后,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可以從詩中的“涕淚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后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采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四)教師可檢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 篇12

  教材簡析:

  課文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兩首古詩均是詠物詩。

  《石灰吟》是明代詩人于謙的作品。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形式。詩人托物言志,通過對石頭不畏“千錘萬擊”和“烈火焚燒”,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寫,贊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抒發了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詩的前兩行寫石頭面對各種磨難,毫不畏懼;后兩行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為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節自守的高尚情操。

  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凈雅潔;后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為了讓人夸贊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彌漫在天地之間。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活動設計:

  一、學習《石灰吟》

  (一)、導入板書:石灰   問:見過嗎?它有什么用?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粉刷房子時用的,經它一刷,房子就變得雪白雪白 )

  2、揭題:你知道嗎?明代有位著名詩人叫“于謙”(板書:于謙),他特別喜歡石灰,還特意寫下了一首有關石灰的千古傳誦的古詩(板書:石灰吟)引導讀題,解題:吟——吟誦、贊美,如(游子吟)

  3.簡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詠物詩。作者于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為官清廉,不畏強暴,深受人民愛戴。他曾率領京城軍民擊退外族入侵,后卻因此受屈被殺。他的詩歌多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

  4、過渡質疑:那你知道石灰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值得大詩人于謙去贊美它嗎?讓我們從詩中去尋找答案。

  (二)、初讀指導

  1、出示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請同學們自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注意朗讀詩歌的合理停頓。

  (2)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通過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等方式嘗試著自己讀懂這首詩,實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個問號。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讀,正音。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石灰吟》的大意是: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感情朗讀。

  (三)、想意境,悟詩情。

  1、石灰有什么特點?找出詩句。

  (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贊頌了什么精神?

  (不畏艱險磨難,敢于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和清白高潔的優秀品質。

  3、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由這樣的石灰你會想到什么樣的人?

  (剛強勇敢、勇敢奉獻、勇于犧牲的英雄)

  5.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6、朗讀這首詩該用什么語氣?

  7、背誦詩歌。

  (四)、總結。

  這首詩是只寫石灰嗎?學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詩的3、4句看似寫石灰,實則在寫人,寫人的精神。詩人贊頌的是石灰不怕犧牲,不怕艱險、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二、學習《墨梅》

  (一)導入: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潔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歷代有志之士,謳歌梅禮贊梅,王冕的《墨梅》正是詠梅,贊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們一起來體味這首絕美的詩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

  2、教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指名學生朗讀古詩:要求聲音洪亮,字音讀準。

  其余學生要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進行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隨機解決生字“乾坤(qián kūn)”的字音。

  (三)、賞畫品詩,感悟詩意。

  1、賞畫。組織學生觀察王冕筆下的梅花,并回答問題:圖中梅花有什么特點?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補充;圖中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穎;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花朵只用淡墨輕染,僅花蕊加重筆墨,顯得清新俏麗。整個畫面雖無艷麗的的“好顏色”,但看上去,梅花的“清氣”似從紙中透出。

  2、品詩:

  理解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1)  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句。

  (2)  小組討論學習。

  (3)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指導學生理解: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4)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花樹上,朵朵花都是淡淡的墨痕。)

  (5)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直接描寫墨梅。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6)指導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等,采用各種形式的讀。)

  理解后兩句“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理解: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2)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3)你從“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雖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四)、托物言志,感受人品

  1、天下眾花,詩人為何獨愛梅?詩人想借梅花表達什么呢?

  引出詩人簡介,

  王冕他出生貧寒,自學成材,詩畫皆負盛名。由于王冕的詩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名聲鵲起,在大都期間,士大夫都爭走館下,向他求詩索畫。據記載,他不愿意為達官貴人服務,曾有官員和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被他拒絕。最后,當官員親自下鄉去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后躲了起來,讓官員吃了個閉門羹。他經常譏諷元朝統治者,險些入獄。 “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

  聽完剛才的文字材料,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冕。讀“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

  2、是呀,“畫梅須具梅骨氣,他與梅花一樣清”啊,王冕寫梅花其實就是在寫自己呀,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語言文字,再次用心細細品悟。

  3、表面寫墨梅,其實寫自己,這種手法叫托物言志。作者借墨梅的樸素淡雅清氣襲人來寄托自己淡泊名利堅貞純潔,實在是妙不可言,再讀全詩。

  4、讓我們把冰清玉潔的墨梅,淡泊名利,傲骨錚錚的王冕深深刻在心中。齊背。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華                

  1、其實,在我們學習的課文、古詩中,有很多用這種托物言志的寫法的。你們還知道這樣的古詩嗎?出示幾首托物言志的古詩作為欣賞和積累。教師誦讀。

  《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青松》(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蜂》(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第20課《古詩兩首》課堂作業

  班級               姓名            

  一、組詞。

  錘(      )     硯(     )     乾(       )      焚(       )

  捶(      )     現(     )     朝(       )       林(       )

  二、解釋帶點的詞語,再寫出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若等閑:                                                                     

  句意:                                                                         

  (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滿乾坤:                                                                          

  句意:                                                                           

  三、填空。

  (1)本課的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看起來寫的是            ,實際上是在贊頌         的一種精神。

  (2)默寫《石灰吟》:                ,              。               ,          。這首詩的作者是         ,         朝人,這是一首詠物詩,借吟              來抒發自己                                                                      。

  四、課外閱讀。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謠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1)王安石是              代詩人。

  (2)這首詩的大意是:那墻角處有         梅花,在           的冬天         開放。

  望去,好象是壓在枝條上的        ,但詩人知道       ,因為有           

  從那兒飄過來。短短的20個字,既寫出了梅花純潔的               和襲人的          ,

  又表達了作者對梅花                     的倔強風骨的贊頌之情。

  (3)梅花是堅貞高潔的象征,古人贊美梅花的詩很多,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梅花的詩詞?選一首默寫下來。

  五、拓展提升。

  1、古人喜歡吟詩作賦。如果你在下列情形下,會即興吟出你學過的哪一句詩呢?

  過春節時:                                                                         

  中秋時:                                                                         

  送友人時:                                                                      

  思念家鄉時:                                                                   

  表明自己志趣高潔時:                                                              

  2、寫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語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3、根據要求寫句子。

  (1)老人悠然地說:“按說,我早該退休了,可我實在是舍不得離開這里。”

  改為陳述句:                                                                

  (2)老大爺掃天游峰。

  擴句:                                                                       

  (3)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

  縮句:                                                                          

  (4)我們家里沒有什么非常名貴的花。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

  用關聯詞語連接:                                                                    

  (5)讀者在這篇小說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修改符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6)煙臺的海,壯觀而有詩意,誰都說它美。

  改成反問句:

《古詩兩首》問題探討(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4、古詩兩首 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教學重點、難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第一課時一、談話激趣、導入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2.古代的人啊...

  • 《古詩兩首》快樂練習:課堂達標(精選12篇)

    a級基礎知識達標(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一、我會寫(看拼音,寫詞語)(18分)mèng hào ránguǎng língcí biéjūn zǐ二、我來當翻譯(寫出詩句意思)(16分)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古詩兩首》教材解讀(精選17篇)

    《春雨》原名為《春夜喜雨》,全詩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是描繪春夜喜雨,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適時,好在潤物。...

  • 5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保塔實驗學校 王曉琛【教學目標】1、認識“枯”等7個生字,會寫“未”等9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池上》《小兒垂釣》(通用12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中國語文教學點擊數:74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池上》《小兒垂釣》一、教材分析:《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均傳神地刻畫出天真可愛的鄉村兒童形象,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 《古詩兩首》背景資料(精選17篇)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出身于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恒產的書香之家,自幼苦學。年輕時隱居讀書于鹿門山。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游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 《古詩兩首》快樂練習:同步訓練(精選14篇)

    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在學習時可邊理解詩句的意思,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 第13課《古詩兩首》作業設計(通用15篇)

    第13課《古詩兩首》作業設計目標1、正確書寫本課4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詞語。2、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其中一首詩描述的景象。3、通過誦讀《古詩兩首》,感受廬山瀑布的壯觀和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受到美的熏陶。...

  • 古詩兩首(《石灰吟》《墨梅》)解難答疑(通用15篇)

    張慶主編關于《墨梅》一詩改動的答復cjfcy51256:您發的帖子已拜讀。關于新版五年級教科書《墨梅》一詩的文字改動,現作說明如下:《墨梅》一詩,是一首題畫詩。...

  • 《古詩兩首》語文教案(通用16篇)

    【教材簡析】本單元選取的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都是引導學生在感受愛、表達愛、奉獻愛的過程中體會愛的重要性,把握正確的生活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 古詩兩首(《池上》《小兒垂釣》)(通用14篇)

    設計意圖:小學古詩教學要眼于培養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強調以讀為本,通過組織生動活潑、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感悟形象,體驗情感,體會情感,體會用意。...

  • 《古詩兩首》教學目標和課文簡說(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 4、古詩兩首(通用17篇)

    12月5日上午,南京市鼓樓、玄武、下關、棲霞四城區小學語文聯片教研活動在下關區天妃宮小學舉行。 本次活動,四個城區共有4位教師進行語文同題異構課堂教學展示和研討活動。...

  • 《古詩兩首》公開課教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詩意,能用自身的話說出 兩首詩的意思。3、能說出課后練習3中帶點詞和 詩句的意思,想象并說出《游園不值》這首詩描繪的景象。...

  • 古詩兩首:《小池》、《所見》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3.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感悟、自主識字。...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寂寞影院 | 久久重口味视频 | 亚洲一级影片在线观看 | 永久免费品色堂 | 久久国产亚洲AV无码 | 国产成人剧情AV果冻传媒 |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 孩交精品乱子片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 蜜臀av正在 | 国产伊人av | 中文av在线免费观看 | 做爰全过程免费120秒 | 国产一级义婬片AAA毛片久久 | 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A片 国产精品黄网在线播放 | 亚洲成网 | 亚洲精品福利网 | 爽到高潮漏水大喷视频 | av中文字幕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 欧美一级做a | 永久免费国产 | 日韩爆操 | 国产黄a三级一国产小仙女视频 | 女性特级bbbb大片 | 在线观看所有av | 日本在线播放一二三区 | 国产精品美女视频免费观看软件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韩国18禁男男黄网站 | 日本久久综合视频 | 最新中文字幕日本 | 成人va视频 | 欧美a区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天天干少妇| 亚洲一区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a | www.亚洲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