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精選17篇)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
【教學實錄】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有時云霧彌漫了整個山谷,這時的云霧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樣,而有時云霧又好像一塊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給擋住了。
師:你說得真好,畫得就更好了。(同學們鼓掌)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云霧。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
【評析】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云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學生不僅鍛煉了動口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為了展現云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云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2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練習用“秀麗”、“流連忘返”“造句。
3、學習二三節,體會總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導入 :
見過山嗎?凡是山都會有什么?
2、這些,廬山都有,可它為什么 與其他山不一樣,顯得很神秘呢?(“山,多幻變,敢把天刺穿。”)
抓“變幻無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稱之為“變幻無常”
二、抓抒情句導讀全文
出示:云霧籠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
流連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連忘返?
作者流連在何處,流連著何物?相信你讀了全文會明白的。
三、自讀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連在何處?(山上、山道、山腰)
流連著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學第二節
(1)、你最喜歡讀哪一句?讀中議
(2)還有什么姿態?
(3)句子與句子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第三節
(1)它的第一句與其它幾句也是總分結構,全節都是圍繞“瞬息萬變:”來寫。
(2)理解“瞬息萬變:”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萬變:”
(4)還有什么變化?
4、學習中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小結。
1、齊讀最后一節。
2、作者忘記了回家,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毛澤東詩詞欣賞
毛澤東 《七絕》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廬山概況
廬山,是我國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正瀕而側影著千頃闊湖,山青水秀景色泛勝。由長江、廬山、鄱陽湖相夾地帶,才會形成襟江帶湖、江環湖繞,山光水色、嵐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恰到好處。也正因是如此,廬山才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廬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經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后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
廬山地形走向,東西伸張,南北收縮,像片枇杷樹葉。東臨高壟,西接賽陽,南瀕黃龍山麓,北靠蓮花。其長約29公里,寬約15公里,周圍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廬山所處在亞熱帶地方,土質潮濕肥沃,氣候濕潤,有利各種植物發育。因此,在這廣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長植物3000多種。概括說來,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亞熱帶竹林,有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溫帶落葉闊葉林,有寒帶針葉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時夾雜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蔥蔥,好個植物薈萃之所以成為勝地,也與植被的功績分不開。如此茂林修竹,不愧為幽雅翠境。
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攝氏度,最低在-16.8攝氏度,全年平均為15攝氏度,可見廬山氣溫適度。一至于四季,按季節平均計算差異也較正常:春季是11.5攝氏度,夏季為22.6攝氏度,秋季則為17.4攝氏度,冬季常在1攝氏度左右。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于興云作雨。所以,廬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廬山云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更奇異的是廬山云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廬山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在雨量豐沛條件下,有多達90多座峰嶺的廬山,因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的巧琢,有的峰嶺夾峙峽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構成眾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斷,形成數量眾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為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3
師:課后小練筆要求我們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大家回想一下,哪處景物給你印象最深刻?
(生沉思,似乎一時不能確定。)
師:小朋友,去過哪些風景名勝呢?
生:我去過沙家浜。
生:我去過暨陽湖。
(有的還七嘴八舌地說什么時候和誰一起去的,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接二連三地說出了在沙家浜、暨陽湖看到的美景!)
師:那好,大家仿照課文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描述在沙家浜或暨陽湖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盡量用上 “秀麗”、“流連忘返”。
(教室里筆尖飛舞;不一會兒,同學們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佳作。)
楊棟:暨陽湖的景色十分秀麗。那兒有青山、綠水,有竹林、亭子,有游船、小橋……真讓人留連忘返!
楊凱譯:沙家浜是個景色秀麗的地方。站在大橋上往下看,清澈透明的河面上,幾只小木船在河中蕩漾,鸕鶿在船頭悠閑地梳理著羽毛;革命紀念館前兩門“退休”的大炮仿佛是守衛的士兵;更讓人流連忘返的是影視城的風味小吃,那海棠糕、臭豆腐、酒釀餅、糖炒栗子……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
…… ……
反思:
語文課程回歸生活,不僅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堂學習與課外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實現語文與生活的綜合一體化。 這一教例的小練筆”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教師巧妙地將素材定位于學生熟悉的家鄉風景名勝,找準了課文內容與生活的相似點。此時,學生有話可說、易于動筆,有情可訴、樂于表達。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4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廬山的云霧》的第一自然段。今天老師來檢查一下同學們學的怎么樣?
(課件出示):廬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給它( )。
師:這一段先總寫了作者對廬山總的感受。廬山的云霧有哪些特點呢?下面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廬山的云霧。(課件出示)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請大家看課文。
二、精讀課文,入境悟情
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課文。
師:指名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1)中心句是哪一句,用——畫出。(2)這段話寫出了云霧的什么特點?
生:中心句是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師:云霧的特點是什么?
生:云霧的特點是千姿百態。
師:作者為了介紹云霧千姿百態,又是怎樣具體描寫?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來。
師:你畫出了哪些句子,讀一讀,好嗎?
師:作者介紹了哪些位置的云霧,它們各是什么樣子?
生:山頭上的云霧,像白色的絨帽
半山的云霧,像一條條玉帶
山谷中的云霧,像茫茫的大海
遮擋山峰的云霧,像巨大的天幕
師:為什么云霧有時像絨帽,有時像玉帶,有時像大海,有時像天幕?
生:因為云霧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態也不同。
師:作者在寫這幾處云霧時,是用什么方法來寫的?
生:打比方。
師:打比方就是把( )比作( )。
課件出示: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把( )比作( )
指名回答。
師:除了打比方外,還用了什么方法?
生:擬人。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因為只有人才會戴帽子,系帶子。
師:你們再想一想,云霧還可能有哪些姿態?
生:答
師:你們真會思考。云霧這么多的樣子,真是——(生齊說)
師小結:作者為了說明云霧的特點,先總寫“云霧千姿百態”,再分寫“山頭、半山、山谷、山峰與山峰間”的云霧。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總分關系。
師:誰能把這一段讀好!自己先試一試。
生:練讀。
指名朗讀。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仿佛看到了這些云霧,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錄音,邊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樣的云霧?
生:聽錄音、想象。
師:誰來把看到的云霧畫下來。指名學生上黑板畫,其余學生自己畫。展評學生的畫。
師 :畫的真美。你們能根據這些畫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嗎?
生試背。
討論學法。
課件出示: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的特點——理清總分關系——感受云霧景象——練習背誦
學生齊讀學法。
三、請同學們運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學生自學,分小組討論。
四、檢查自學情況,討論交流。
師:云霧還有什么特點?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寫云霧瞬息萬變的?
生:讀句子。
師:瞬息萬變是什么意思?
生:瞬息萬變:短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師: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云霧變化快而多?
生:瞬息萬變,轉眼間,還沒完全看清楚。
師:誰來讀一讀這一段,要讀出云霧變化的快而多。指名讀。
師: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
生:答。
師:那位同學愿意來背一下第三自然段?指名背。
師:正因為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無數游人流連忘返。
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流連忘返是什么意思?
升:流連忘返:留戀不止,舍不得離去。
師:為什么廬山會讓人流連忘返呢?指名復述課文。
五、拓寬思路,延伸課堂
小練筆: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令人心曠神怡。老師想到黃山也是旅游勝地,黃山的松樹被稱為“黃山四絕”之一。請同學們仿照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寫出黃山松的千姿百態。
課件出示:黃山松
黃山松( )。它們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狀如( ),有的形似( )……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 ),更加( )。
板書: 廬山的云霧 多 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4自然段,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嘗試背誦課文。
2初步認識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寫法。
3憑借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
難點: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錄音機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5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廬山的云霧》,知道了廬山云霧的變幻無常,很神奇,廬山的云霧到底神奇在何處?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初步體會特點
1.請同學們拿起課文紙,輕輕地讀課文,找找哪些段落描寫了廬山的云霧。
2.默讀2、3自然段,找出能概括廬山云霧特點的詞語。
3.指名說,齊讀。(板書: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廬山的云霧到底什么樣,能給人如此奇妙的感覺?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是圍繞著哪句話來寫的?用———畫出來。 生讀,師巡)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變成紅色) (板書:千姿百態)
2、“ 千姿百態”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樣子
3、廬山的云霧都有哪些樣子呢? 一生回答后,老師再與學生接讀這幾個比喻句:師說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4、仔細觀察圖片,思考:哪一幅圖對應書上哪一句話,說說你的依據。
A: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
①山頭的云霧
②“籠罩”,像籠子似的罩在上面
③白色絨帽
B: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
①半山的云霧
② 纏繞:條狀物回旋地束縛在別的物體上
③一條條玉帶
C: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
①山谷
② 彌漫:充滿,布滿
③茫茫的大海
D: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①山峰
② 遮擋:遮蔽攔擋
③巨大的天幕
5、齊讀這一段話
師述:大家看,這一段中,作者第一句先總寫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第一句是這一段的中心句。后四句再詳細介紹廬山的云霧是怎樣千姿百態的!這種寫作方法叫做總分寫法。
其次,作者在寫每一種云霧又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把云霧寫得既生動又具體。再看,這四句話,雖然都寫云霧,但寫法又是不一樣的。
同學們,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試著來用一用這些寫作方法。
6、出示填空,試著背誦
廬山的云霧( )。
那些( )在( )的云霧,就像是( );
那些( )在( )的云霧,又像是( )。
云霧( )山谷,它是( );
云霧( )山峰,它又是( )。
總結:本段圍繞中心句,從四個方位展示了廬山云霧的不同姿態,突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這是廬山云霧的一種靜態美。(板書)
過度:廬山的云霧不僅千姿百態,而且瞬息萬變。
四、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三節,找出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用橫線劃出來。指讀,齊讀。
2、瞬息萬變是什么意思?瞬:一眨眼 息:一呼吸
3、理解“變化之快”,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理解“變化之多”,變成了哪些事物?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它僅僅只變了書上的這幾種嗎?你從哪看出來的?想象一下,廬山云霧還會有怎樣的變化?
理解“變化之大”,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5、怎樣才能讀出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能表現云霧變化快的詞句可以讀得重一些,快一些。
6、指名讀。評價。
7、齊讀。
小結:這一段和第二小節一樣,也是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這是廬山云霧的動態美。(板書)
五、學習第四自然段。
播放畫面 這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深深吸引了游人,游人都不想回家了。這就是流連忘返
你曾經在哪玩得不想回家呢?用上“流連忘返”造一個句子。
同學們,這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廬山云霧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出示第一節)當你
廬山的美遠不止那變幻無常的云霧,引讀: 景色秀麗的廬山
同學們請看:播放畫面:
六、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從古至今,有許多詩人,都被廬山的美景所深深吸引,從而留下了傳世佳作。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最著名的兩首。
(出示、齊讀古詩。)
師:你喜歡廬山嗎?為什么?
其實,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到處都是美麗的風光。我們應為生在這美麗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廬山,陶醉其中吧,齊讀全文。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6
教學要求
(1)認識課文后的12個生字及8個二類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部分詞語,學習“秀”,“幻”“增”,“添”這四個生字。
(2)正確較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認識總分段結構,感情朗讀第1小節,背誦第1小節。
教學重點與難點:
感情朗讀第一小節,背誦第一小節,學會課文后的生字詞,理解部分的詞語。
體會遺詞造句的優美,體會廬山云霧的奇幻,神秘。
教學準備:錄相、錄音、詞卡
教學過程 :
一、揭題
你們聽說過廬山嗎?它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地處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莊之美稱,說起廬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望廬山瀑布》(師背)知道它贊美什么?其實,廬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霧,廬山的去霧有什么特點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七課,板書:廬山的去霧(讀題)
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廬山的風景、激情
[播放錄相] [導語 ]你們看,這就是廬山![放課文錄音]學生邊看過聽。
結束提問:廬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自由發言]
三、預習課文
要求:(1)讀準課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組成的詞語。
(2)把課文讀正確,通順。
四、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情況
A、通過預習,你學到了哪些新的字詞?(生答師出示)
B、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詞語?
(2)檢查朗讀情況
四小節由四個同學朗讀。要求:其余同學認真聽,注意有沒有添字、漏字、讀破句,并作記號。
(3)學生齊讀課文:思考: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4)讀后提問,并相應板書:景色秀麗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五、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過渡語:廬山的景色是這樣的美麗,我們如何把看到的描寫出來呢?我們試說第一處風景。
出示風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師簡單的描述一下,提問:如果不看圖只聽老師的描述,你覺得廬山的風景美嗎?
(3)默讀課文第一小節,學習課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劃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與后幾句是什么關系?
檢查默讀情況:
A、這一小節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是什么關系?
B、課文中哪些詞兒你不理解?(生提出問題,集體解答)
C、圖文對照,哪幾句話描寫了圖上的景物,找出來,讀讀,你們喜歡這風景嗎?請一同學試讀出喜歡的語氣。
D、指導朗讀。(方法:生讀,生評,不當處師范讀,聽錄音讀。培養語感)
廬山內“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霧”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師范讀,讓生感受語氣的變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霧,我們在山上漫步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找出描寫自己游玩時感覺的句子讀讀。
師引讀,廬山的云霧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問:你真的能摸到云霧嗎?從哪個詞兒中可以看出?
從哪個詞兒中可以看出霧多?
師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較:漫步山道,感覺真是舒服極了。
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提問:哪句句式好?為什么?
描寫出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E、播放騰云駕霧片斷。體會飄飄欲仙的感覺。
F、實時指導朗讀,讀出飄飄欲仙之感。方法:看錄相、聽錄音、找感覺,學一學。
G、試背:方法:引讀、引背、試背相結合。
H、請一同學用優美動聽的語言把我們今天學的內容介紹給在座的每一個同學聽聽。
五、復習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七課廬山的云霧,了解到廬山景色秀麗、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還學到了幾個新的詞語。(出示詞語朗讀)
六、作業 :
1、描紅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四字觀察其在田格中的間架結構。并抄寫。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7
【教學目標】了解廬山云霧的特點及成因,了解有關云霧的知識。
體味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形象性。
培養學生關注和了解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準確、形象的語言。
【教學難點】廬山云霧形成的有關知識。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放映幻燈,欣賞廬山的優美風景,導入新課:
廬山是我國也是世界級名山之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小學時我們就學過一首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相信同學們一定還能熟練地背誦出來。廬山不僅有噴雪如雷的銀泉飛瀑,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還有俊奇巧妙的園林建筑,而它最吸引人的還是那瞬息萬變的云海奇觀。廬山的云霧像蒼茫的海,像薄薄的紗,把廬山裝點得虛無縹緲,如人間仙境。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不但可以帶你領略廬山云霧的奇妙美麗,而且向你揭示了廬山云霧形成的原因。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之后,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二、師生共同探究課文:
㈠ 初讀課文,了解廬山云霧的奇妙美麗,品味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① 找出描繪廬山及廬山云霧的語段:
廬山:平地拔起、雄偉壯麗、高聳入云、重巒疊嶂、雄奇挺秀;
廬山云霧:紅綠相間、絢麗奪目、隱沒于一片云海之中,云霧飄蕩、飄然而過、一股云流、一瀉千米,傾注到深谷中……
② 找出使用的比喻句,體會其作用:
也有像波濤起伏的連屏;山峰如翡翠,屋頂似珊瑚;濃云如煙霧;淡云似的薄紗;好像一條瀑布……
使用比喻的修辭,使對廬山及廬山云霧的描述更形象,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③ 朗讀蘇軾贊美廬山的詩,思考:
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原因有二:一是廬山山勢險峻,層出不窮;
二是由于廬山在一年當中的大部分日子里都被云霧掩蔽。
㈡再讀課文,梳理有關廬山云霧的科學知識:
① 一般云霧的成因:
是由低層大氣里的水汽凝結而成的。
② 霧的種類:
暖霧、冷霧、冰霧。
③ 一般山區云霧多的原因:
山下氣溫比山上高,往山坡上升的空氣濕度很快飽和,多余的水汽就凝結在灰塵上形成了霧。
④ 一般云霧的危害:
阻礙廢氣的排散,造成空氣污染;影響交通安全。
⑤ 除霧的方法:
撒播干冰,噴灑液態丙烷,使用噴氣引擎,播撒氯化鈣。
㈢三讀課文,找出文中使用的主要的說明方法,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性:
① 列數字:
每年平均霧天是一百九十五天,尤其以5月份霧天最多,平均有二十一天。
用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廬山霧多的特點。
② 下定義:
氣溫高于零攝氏度的叫做暖霧,氣溫低于零攝氏度的叫做冰霧。
用簡潔明確的語言揭示了暖霧和冷霧的本質特征。
③ 分類別:
把霧分成暖霧、冷霧兩種,條理清晰。
④ 舉例子:
比如城市的工廠區也往往多霧,在沒有風的天氣里,城市里的霧常常經久地彌漫在空中,市工廠排出的廢氣由于霧的阻礙,散布在低層大氣中造成空氣污染,影響人體健康。
具體地說明了霧的危害。
㈣四讀課文,看文章段與段之間是怎樣銜接過渡的:
找出文中設問的句子,思考其作用:
① 廬山為什么多霧?廬山的云霧又為什么那樣變化莫測、景色迷離呢?
② 一般山區霧都比較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③ 云霧既然能給游覽勝地增添優美的景色,為什么還要進行驅散云霧的研究呢?
這些設問句都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使文章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
三、師生共同總結歸納:
課文主要介紹了廬山云霧的神姿仙態和它的成因,簡單介紹了一般云霧的種類、危害、除霧的方法,把描寫景物和說明事理有機結合,語言形象而準確。大自然真是一本值得認真品讀的大書,既有如畫的風景給我們美的享受,又有無窮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
四、作業:
在我們北方,冬天常常會出現大霧天氣,根據你平實的經驗積累,用一段話把你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聯想寫下來,注意語言的形象性和準確性。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8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會聽寫主要字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段落或句子,體會廬山云霧神秘和優美。
3.能給課文分段,認識過渡句的有關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過渡句的有關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可用錄像、音樂和老師聲情并茂的解說創設情境)
2.揭示課題。
(一要讓學生讀好課題;二要讓學生理解課題的重點在于云霧)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思考:廬山云霧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邊讀邊自學生字新詞,過一會兒聽寫。
3.反饋檢查
(第1題,學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沒有地方吸引我,老師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讓學生說一說從哪里看出來的,以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加強學生對全文的感知。)
(第2題,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聽寫,一方面是檢查自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學生重現課文所描寫的畫面。例如可這樣進行聽寫:廬山云霧的變化非常快,課文用了一個什么詞?霧來時,風起云涌;霧去時,飄飄悠悠。霧濃時,像什么(帷幕)遮住了萬般秀色?霧稀時,又像給山川披上了一層什么樣(飄逸)的外衣?)
(三)再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直接描寫云霧優美的是哪幾個小節?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然后再進行課堂交流)
2.課堂交流,理清課文層次。
(3、4、5節描寫云霧的優美,那么,第1、2節呢?第6節呢?嘗試給課文分段)
3.回顧分段,體會過渡句的作用。
(1)剛才,我們采用的是抓重點段的方法分段,你還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嗎?
(如:自然段歸并法等,要引導學生講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并且,要引導學生理解運用過渡句也可以分段,過渡句是:的確,廬山云霧,瞬息萬變,趣味無窮。這神奇的廬山云霧是哪兒來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確第二句的問句理解承上和啟下。)
(2)說明過渡句的兩個作用:一是連接上下文,承上啟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層次。
(四)精讀課文
1.自由朗讀第二段(3、4、5節),你最喜歡學習哪一節?
(主要目的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2.根據學生的喜好,組織學生自學。(不同的學生可以學習不同的小節)
自學思考題:
(1)想想這一節寫了什么?
(2)劃出自己最喜歡的描寫云霧的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并有感情的朗讀。
(3)*仔細體會,你所劃出的句子為什么會寫的那么好?(有興趣的同學做)
3.課堂交流。
(1)朗讀句子,教師適時指導。
(2)教師適當點撥句子的寫法。
(五)作業
1.抄寫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2、4節。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9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憑借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有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有關廬山的古詩,有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相機引出課題,并結合課文第一句話指云霧是廬山眾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導學生初讀課文,隨作者去登廬山,看看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的意思;結合學生以往看《西游記》等動畫的經驗,體會“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意思;利用圖片,想象“云遮霧繞”、“茫茫的大海”的景象。
學習中抓住重點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悟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深入體悟廬山云霧的體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感情的教育,首先應該使學生體會的廬山的美,廬山的云遮霧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在課前,布置學生用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可以是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關廬山的古詩,還可以是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理解詞語時可借助學生的已知經驗,再適當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鳳凰語文網 點擊數:122
《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
知識拓展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中國著名風景游覽區及避暑勝地。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北近長江,東濱鄱陽湖,交通便利。它屬中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以春溫、夏涼、秋爽、冬寒為特點,森林蔭郁,植物豐富。年均溫度較近在咫尺的九江市低5.6℃,7月均溫低7.0℃。故當江南暮春時期,廬山卻正當桃李始華之際;長江中下游盛夏酷暑時,廬山卻溫和如春。山上云霧縹緲,年平均霧日191天。3—5月多為霧月,月均霧日多達20天;7月霧日較少也達13天。廬山山體主要由砂巖構成,山勢雄偉,加以降水豐富,故多瀑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優美明快的語言,比喻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別采用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二自然段按山頭—山腰—山谷—山峰的順序,以豐富的想象、恰當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飄浮于廬山不同方位的云霧的獨特姿態。第三自然段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以“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著力刻畫出云霧變化之多;用“剛剛還……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等詞句,強調廬山云霧的變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廬山云霧“瞬息萬變”。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
全文層次分明,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文章語言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教學建議
1.讀書指導
(1)初讀感知
課前可引導學生從多種途徑搜集有關廬山風景的資料,為學習課文、深化體驗作準備。
初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理解部分詞語。在初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精讀感悟。
學習本文,重點引導學生圍繞“廬山云霧的特點”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美;通過邊讀邊思,體會第二、三自然段是運用怎樣的方法寫出廬山云霧的奇麗的。師生可共同搜集一些有關廬山云霧的圖片資料,通過看圖,想象,朗讀,以及讓學生自己練說等方式,幫助學生形象地感受云霧的美。
學習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等詞句,指導學生看圖,讀文,想象,讓學生仿佛置身與其中,體會廬山云霧無處不在又要變幻無常,飄忽不定的神秘感。
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默讀,明白這段用先總后分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然后,放手讓學生選擇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云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
學習第三自然段,也可以引導學生從“剛剛還……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等語句以及文中的省略號,感悟 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一方面體會廬山云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豐富。省略號處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云霧還會在瞬間由什么變成什么。
2.積累內化
本文語言優美,教師要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以第二自然段為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觀察順序,弄清表達方式。
3.遷移運用
(1)“流連往返”一詞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結合前文的學習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想什么地方曾讓你流連往返,久久不愿離去,用“流連往返”說句子。
(2)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4.實踐活動
(1) 搜集有關廬山的圖片資料,古今詩文,在班中辦展覽會。
(2) 課外做小導游,向自己身邊的人介紹廬山的云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第二、三段的寫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揭題
1.同學們,你們去過廬山嗎?
2.簡介“廬山”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廬山最神奇的就要數廬山的云霧了,那么,“廬山的云霧”到底神奇在哪里?有什么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課。(齊讀課題)
二、 初讀課文
1.自由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檢查
(1)出示詞語
變幻無常 增添 千姿百態 籠罩 系在
遮擋 一瀉千里 流連往返 幽谷 游覽
彌漫 天幕 瞬息萬變 馬蹄
(2)指名讀,齊讀
3.自讀課文,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詞,討論交流。
幽谷:幽深的山谷
彌漫:充滿,布滿
瞬息萬變:短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流連往返:留戀不止,舍不得離去
瀑布:從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遠看好象掛著的白布。
溪流:從山里流出來的小股水流
變幻無常:形容變化速度非常快,沒有規律
漫步:沒有目的而悠閑地走
籠罩:像籠子似的罩在上面
一瀉千里:指江河水流迅速,也用來形容文章奔放
千姿百態:形容形狀非常多
4.全文共有幾自然段?開火車讀,思考:每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
5.討論交流
第一自然段: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第二自然段:寫廬山云霧千姿百態。
第三自然段:寫廬山云霧變化得快。
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廬山云霧流連往返。
6.默讀課文,說說課文描寫了廬山云霧什么特點?
三、 指導書寫生字
四、 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聽寫詞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 精讀課文
(一)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1.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些什么?
2.導讀
廬山的景色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給它 。先總體概括了作者對廬山的感受。
3.在山上游覽、漫步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4.此時此刻,仿佛你已經升上了云端,駕起了云霧,在天上行走,進入了仙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尋找“騰云駕霧”的感覺。
5.有感情地指導朗讀,試著背誦。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這一節有幾句話?
2.自瀆第二小節,這段話寫了云霧有什么特點?找出中心句,用“ ”畫出。
3.為了介紹云霧千姿百態,作者又是怎樣具體來進行描寫的?(四個不同地點的云霧,運用了比喻、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云霧的不同姿態)是啊,廬山云霧真美!
4.小結:作者為了說明廬山云霧的特點,先總寫“云霧千姿百態”而后再從“山頭、半山、山谷、山峰與山峰之間”四個不同地點的云霧進行具體地描寫,我們稱這種構段 方式為“總----分”關系。
5.有感情地指導朗讀,練習背誦課文
6.討論學法:
出示: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特點—理清總分關系—感受云霧景象—有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三)運用學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四)檢查自學情況,討論交流。
廬山的云霧一會兒時間就千變萬化,一會兒一個樣,“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剛剛還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瞬間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贊美了廬山的云霧變化之快。
過度:正因為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所以令無數游人流連往返。
(五)齊讀最后1自然段。
為什么廬山會讓人流連往返呢?(學生復述課文內容)
三、 總結全文
1.配樂朗誦
2.練習背誦
四、 布置作業
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提供 高子陽
轉載自鳳凰語文網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1
教材分析
《廬山的云霧》是小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2篇課文,整個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古詩兩首》《廬山的云霧》《錫林郭勒大草原》和《趙州橋》。《廬山的云霧》是這個單元的精讀課文,本課文通過對廬山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云霧的描寫,贊美了廬山秀麗的景色,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喜愛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基礎知識和能力屬于中上水平。根據中年級的學生還處于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我在設計教學時主要以直觀性、多樣性為主,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以及圖片欣賞的輔助作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課文知識、培養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抓住重點句讀懂段的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遣詞造句的優美,體會廬山云霧的奇幻神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聽說你們荔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們能不能給老師介紹介紹啊?(學生發言)
2、謝謝同學們,那今天哪,老師也帶大家去旅游,去看看我們美麗廬山的云霧。(引出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1)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然后說說這段主要描寫了幾幅圖。
2、學生舉手回答(共有四幅圖,1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2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3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4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3、通過指名朗讀,全班齊讀等方式,重點把握“籠罩、纏繞、彌漫、遮擋等詞語,幫助學生理解這四幅圖
4學會用比喻句“……像…….”說話
5、學生畫圖,鞏固課文內容
6、指出省略號的作用
7、幻燈片展示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的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
8、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初步認識“總——分”的段式。板書:千姿百態
(2)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默讀第三自然段,按照第三段尋找中心句的方法,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廬山的雨霧瞬息萬變)板書:瞬息萬變
2、指名回答“瞬息萬變”的意思
3、齊讀課文內容,體會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
4、理解“一瀉千里”的意思
5、指導朗讀,注意“一縷輕煙”讀的時候要輕一些,“一瀉千里”要讀出氣勢
6、指名朗讀第三段。
7、欣賞廬山云霧的圖片
8、這么美得風景,你想回去嗎?
9、齊讀最后一段
10、學習詞語“流連忘返”
四、總結
五、作業布置
完成14課的課堂作業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千姿百態”“瞬息萬變”“流連忘返”等四字詞語表達的意思,積累詞語,會用“流連忘返”造句。
2.默讀課文,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詞)讀懂每一段的內容。學習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總分構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清楚、具體地描寫一處景物。
3.反復朗讀課文,展開想象,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生動比喻等語言表達的意思,認識排比句,體會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美,感受課文中蘊含的語言美、畫面美,激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課文,展開想象,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生動比喻等語言表達的意思,認識排比句,體會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美,感受課文中蘊含的語言美、畫面美,激起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難點:
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詞)讀懂每一段的內容,學習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總分構段方式。能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清楚、具體地描寫一處景物。
前置學習活動:
1.通過自主預習課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通過自主預習課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大致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4.查找相當廬山的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認知——自讀美文,整體把握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說到旅游,老師要給大家推薦一個不能不去地方:廬山。(板書)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廬山在我國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風景如畫。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廬山去欣賞廬山的云霧。
2.齊讀課題,從題目看,這篇課文重點寫什么?
(二)強化初讀 整體感知
1.出示詞語,檢查預習。
變幻無常 騰云駕霧 四蹄生風 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云遮霧罩 一瀉千里 流連忘返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并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是圍繞哪個詞語來寫的。(第一自然段總寫了廬山的云霧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別寫了廬山云霧的特點,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人們對廬山的云霧流連忘返。)
(2)課文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哪些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3)小結:全篇總分總的寫法。
環節二、實踐——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三)圍繞“神秘色彩”,總體介紹廬山云霧。
1.這篇課文很美,好多同學雖然沒有去過廬山,但是讀了課文,也覺得那里的云霧非常美,有的同學還想去那里旅游。置身于廬山的云霧之中,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出示,齊讀填空。
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 、 的感覺。
“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是怎樣一種感覺呢?假如我們來到了廬山,看一看,你身邊是什么?你頭上是什么?你腳下是什么?(都是云霧)伸手摸一摸,你覺得在電視里看到過的誰也是這樣子的?(孫悟空、神仙等)說說這兩個詞語表達的意思?
2.這一段話通過人們置身于廬山云霧之中“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寫出了廬山神秘的色彩,如同仙境一般,你能讀出這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嗎?指名讀,齊讀。
(四)圍繞“千姿百態”,感受比喻之妙。
1.默讀第二段,畫出中心句,寫了云霧的哪些姿態?(交流:籠罩在山頭;纏繞在半山;彌漫山谷;遮擋山峰)
2.飄浮在山間的云霧時刻都在變化,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云霧的姿態?指名朗讀課文,看看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
(1)作者在這里采用了比喻的寫法,分別是怎樣打比方的?
籠罩山頭 → (白色絨帽)
纏繞半山 → (條條玉帶)
彌漫山谷 → (茫茫大海)
遮擋山峰 → (巨大天幕)
(2)再指名朗讀課文,注意邊聽邊想象,你能借助作者的想象把云霧的姿態展現在眼前嗎?說說作者的比喻好在哪里?
交流,預設指導
——“白色的絨帽”為什么要寫清是“白色”的絨帽?(體會云霧的顏色)比作“絨帽”和“帽子”有什么不同?(體會云霧飄飄的感覺)讀讀這句話,把云霧的特點從“白”“絨”就體現出來了,要讀好。
——比作“一條條玉帶”,和“一條條帶子”相比,你覺得好在哪里?(引導抓住“一條條”體會云霧多;“玉”字寫出晶瑩剔透的美)讀讀這句話,多美的玉帶,要讀出這種美。
——比作“茫茫的大海”讓你感覺彌漫山谷的云霧怎么樣?(看不見遠方,到處都是,如同大海無邊無際),怎樣讀出這種感覺?
——“天幕”什么意思?大不大?“巨大的天幕”讓你想到了怎樣的景象?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3.同樣是云霧,作者為什么一會兒把它比作帽子,一會兒比作玉帶…… 是因為云霧的位置不同,作者看到的云霧的形態也不一樣,這就是“千姿百態”。試著讀出這種變化。
4.作者看到這千姿百態的云霧,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形象的比喻把廬山的云霧描寫的如此傳神。看著這些云霧讓我們也展開豐富的想象,那么廬山的云霧還可能像什么呢?練習說話。
課件出示幾張廬山云霧圖。
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______ 。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_____。云霧彌漫山谷,它是______;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_______。
所以作者說:“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第一句話-——齊讀)。我們再來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邊讀邊想象畫面。配樂朗讀,也可以嘗試根據提示背誦。
5.總結第二自然段學法。
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特點——理清總分關系——感受云霧現象——練習背誦課文(以讀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五)自主感悟“瞬息萬變”,學習寫具體。
1.自學第三自然段。學生自學后交流學習收獲。
2.交流匯報
(1)“瞬息萬變”怎樣理解?從哪些詞語能感受到廬山的云霧變化得非常快?交流,教師相機板書
剛剛還是…… 轉眼間……
明明是…… 還沒等……
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出云霧的“瞬息萬變”。
(2)作者在這里又把云霧的姿態做了哪些比方,找出來。(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讀讀課文,從這些詞語中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幅畫面,你最喜歡哪個比方?說一說。
交流,指導預設
——“一縷輕煙”你能讀出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嗎?那輕到“隨風飄蕩”你能讀出來嗎?這樣的云霧在你身邊、腳下、頭頂,有沒有仙境的感覺?讀出這種感覺?
——“九天銀河”懂嗎?廬山的瀑布李白是怎樣寫的?(疑是銀河落九天)“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給你怎樣的感覺?(很壯觀)你能讀好嗎?
——“四蹄生風的白馬”是什么樣的?跑的快到什么程度?(理解“生風”)說明了什么?(云霧變化快)
——比喻成一座“冰山”你覺得形象在哪里?連起來讀一讀,把變化的快表現出來、
——這段話末尾的省略號說明了什么?請看著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想像云霧還會變成什么?(學生交流,練說句子)
(3)練有感情朗讀背誦。
(六)抓“流連忘返”,升華感情
1.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給秀麗的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你們還愿意離開嗎?是啊,真舍不得離去,真令人—— “流連忘返” !齊讀 。
2.你能用“流連忘返”說個句子嗎。
3.此時此刻相信同學們一定被廬山的云霧給深深地吸引了,我們真是流連忘返,再一次美美地朗讀一下課文吧,試著背誦下來。
環節三、總結——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七)拓展應用,讀寫訓練。
1.交流二、三自然段寫法。(師總結:這兩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著相似之處,段落開頭都用中心句總括了廬山云霧的特點,然后圍繞中心句再作具體描述,這樣寫,能抓住特點把事物描述具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具體描寫出我們的家鄉、學校某一處景物特點。
先回顧這一處景物的特點,用一句話寫出來。
再思考圍繞這句話,你要寫清楚哪些景物,把這個特點寫具體,還能試著打個比方就更生動。
嘗試寫話,評議修改。
3.推薦閱讀:作家老舍先生的《廬山云霧》,欣賞不同作者筆下的廬山云霧的不同風姿。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3
目標點擊: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一、讀拼音,寫詞語。
zēng tiān lǒng zhào pù bù lú shān
( ) ( ) ( ) ( )
sì hū qiān zī bǎi tài hun xī wàn biàn
( ) ( ) ( )
二、請先將詞語補充完整,再選擇2---3個詞語練起了寫一段話。
變( )無( ) 騰( )( )霧 千( )百( )
( )遮霧( ) 瞬( )( )變 ( )( )千里
( )蹄( )( )流連( )( )
三、近反義詞大聯歡。
神秘——( ) 增添——( )秀麗——( )
遮擋——( ) 巨大——( ) 變幻無常——( )
千姿百態——( ) 纏繞——( )
四、閱讀大舞臺。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哪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大海,它是茫茫的山谷;云霧遮擋山峰,它有2是巨大的天幕。
1、這段話有____ 句,圍繞 這個詞來寫的。
2、用橫線畫出中心句。
3、這段話多處運用了 的手法,將廬山的云霧比作
和 .
4、這段話的構段方式是 結構.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教師之家網 點擊數:90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第一范文.com】
師: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正是有了千姿百態的云霧。它都有哪些姿態呢?請學生自讀第二小節,用筆在紙上把云霧的姿態畫出來。
生:(邊讀課文邊畫。由于學生的繪畫水平的不同,所展現的云霧也有所不同。)
師:(教師巡視,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畫出云霧的一種姿態。)
(黑板上的學生和下面的同學都在繪畫。)
師:你們都畫了什么呀?(教師指著黑板上同學所畫的內容)
生1:我畫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霧。這些云霧就好像一條條的玉帶,系在了山腰間。
生2:我畫的是山頂上的云霧。這些山頂上的云霧好像一頂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頂白色的小絨帽,所以我把云霧畫成了帽子的形狀。
生3:我畫的也是山頂上的云霧。
師:同學們,他們畫的好嗎?
生1:他們畫得都很好,看著他們的畫,我仿佛就看到了廬山的云霧。
(三位同學都露出了笑臉。)
生2:老師,我覺得半山腰的云霧還要再畫上面一些,那樣就更準確了。
(老師點頭同意,并請那位同學上來修改。)
生3:老師,書中還寫了兩種云霧的姿態,他們沒有畫出來。
師:你讀書真仔細,老師就請你來畫。
生:上黑板快速的繪畫。(這位同學的繪畫水平較好。)
師:請你向大家作一個介紹。
生:有時云霧彌漫了整個山谷,這時的云霧就好像茫茫的大海一樣,而有時云霧又好像一塊巨大的幕布,把山峰都給擋住了。
師:你說得真好,畫得就更好了。(同學們鼓掌)讓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云霧。
(生讀課文)
師:我們看了四種云霧的姿態,其實它的姿態不至四種,作者只選了四種典型姿態向大家作了介紹,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
生:(學生積極舉手)
師:選了四名同學上黑板畫,其他同學在下面畫。
生:動手畫。
師生共同點評所畫的內容,想象合理就行。
………
【評析】
《綱要》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在這部分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使他們懂得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云霧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學生不僅鍛煉了動口能力,也鍛煉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為了展現云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云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著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彌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第一范文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轉載自教師之家網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5
教學目的
1 學習課文,認識總分段式,學習第三、四自然段的寫法
2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廬山的云霧》(齊讀課題)廬山的云霧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回答
板書: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你們喜歡云霧的哪個特點,下面請小朋友分組去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特點來讀。
二、學習
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回答
1)學習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讀
師:為什么云霧“有時像絨帽,有時又像玉帶,有時又像大海,有時像天幕”學生再讀
指名回答:云霧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態也不同
師:你們還能怎么來形容云霧?
生:可以說像穿上了迷你裙
生:像撐了一把大傘
師:你們形容得真好,你們誰能把這一自然段讀好。
指名讀是身失聲、師生評價
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也看到了這些云霧,老師也想讀一讀
教師范讀。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樣的云霧(像白色絨帽,像玉帶,像茫茫的大海,像巨大的天幕)誰來畫畫這些云霧?誰來畫山頭的云霧?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彌漫在山谷的云霧?遮擋在山峰的云霧?指名學生上黑板畫畫,其余學生分組畫畫,師巡視。展評學生的畫。
師:畫的真美,你們能根據這些畫把這一自然段背出來嗎?學生試背指名背誦
2)師:云霧還有什么特點?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
師:誰來讀這一自然段?
指名讀
師:你覺得云霧怎么樣?
生:云霧變化速度非常快
師:你怎么知道?從哪些詞語中知道它變化快?
生:瞬息萬變,轉眼間,還沒完全看清楚
師:誰能把再讀這一自然段
指名讀
師:讀得真好,為什么這些地方讀得較慢?誰再來試試?
師:有誰能向他挑戰,讀得更好?
師:你能想象一下,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
廬山給云霧籠罩著,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給廬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你們還愿意離開嗎?是啊,真舍不得離去,真令人(學生說出)“流連忘返”
誰能讀好最后一句話
齊讀課文
小練筆:廬山的云霧變幻無常,令人心曠神怡。老師想到我們的蘇州園林也堪稱一絕。教師范文
學生試練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6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廬山,一同去領略廬山云霧的神奇魅力!
1、廬山的云霧到底美在哪里?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景色秀麗的廬山,有……
師:是呀,廬山的景色多么秀麗啊!廬山都有什么景色?
師:是呀,廬山有高山,幽谷,瀑布,溪流,云霧。
2、誰愿意讀這句話,讀出廬山的景色秀麗。
3、在這么多美麗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歡什么?你從哪個字看出來的?
生:云霧。從“尤其”可以知道。(回答完整)
師:是呀,一個“尤其”寫出了作者對云霧的情有獨鐘。同學們,從這句話中,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變幻無常、神秘
師:是呀,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誰還想來讀這句話,讀出作者對廬山云霧的喜愛。我們一起讀。
4、同學們,從這一自然段中,你們還讀出了什么?
生: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師: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是怎樣的?是呀,多么神奇、多么奇妙的感覺啊,誰想讀好這兩個詞?誰想讀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兩句話的?
5、廬山的云霧舉世聞名,正是有了這變幻無常的云霧,廬山才更有了神秘的色彩,這云霧多神奇美麗呀!(板書神奇美麗)
廬山的云霧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點?自由地朗讀課文2、3自然段。
二、整體感知“神奇”:
師:那么廬山的云霧究竟有多神奇,它有什么特點?
生: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板書)
生: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板書)
師:你們是從哪里找到廬山云霧這兩個特點的?
生: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像這樣能夠概括一個自然段意思的句子叫中心句。圍繞一個中心去寫,這樣的構段方式就叫——總分(板書)
三、品“千姿百態”:
1、(理解千姿百態)那同學們,你喜歡千姿百態的云霧嗎?那我們趕緊睜大眼睛,去欣賞那美麗的云霧吧。
預設:1欣賞了云霧,你有什么感受?云霧真美啊!姿態真多啊!各種各樣,各不相同。
預設:2欣賞了云霧,你又有什么感受?云霧千姿百態。云霧姿態各種各樣,各不相同,這就是千姿百態,誰想讀一讀這個詞語?你能給它找個孿生兄弟嗎?——姿態萬千(同學們的詞匯真豐富)
《廬山的云霧》片斷賞析 篇17
一、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
2、理解“流連忘返”、“飄飄欲仙”、“瞬息萬變”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流連忘返”、“秀麗”造句。
3、繼續學習總分段式,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4、閱讀感悟,抓住語言文字,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課文優美的文字,體會2、3自然段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寫出廬山云霧的美的。
三、教學準備:
投影、錄音
(一)談話導入:
1、出示照片: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說到旅游,你們不能不去一個地方:廬山。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廬山在我國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風景如畫。有同學去過或者在電視雜志上看過有關廬山的介紹了嗎?那就簡單講講廬山最有名的景點或者景致。
結合談話看照片(例如廬山瀑布、五老峰)
2、其實,廬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霧了,今天我們就讓我們在文字創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書:廬山的云霧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指導正確朗讀課文。
1、自學課文,要求:
A、讀準生字音,將課文讀正確。
B、用“------?”劃出文中的新詞,查詞典或者聯系上下文理解這些詞語。
2、檢查自學情況:
A、指名讀生字卡片、詞語卡片,及時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態(zi tai)遮擋(zhe dang)
B、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隨機糾正字音,結合理解詞語。
①第一節:
這小節有好幾個成語,你通過自學,懂得了哪個成語的意思?
變幻無常:變化沒有一定的規律,形容云霧變化多、姿態萬千。
飄飄欲仙:看到美麗的云霧內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騰云駕霧:原來指仙人能借助云霧飛行,這里指看到美麗的云霧,心里很舒暢。
②第二節:
絨帽(rong)纏繞(chan rao)
系ji系鞋帶
xi關系
這小節中,你有不理解的詞語嗎?請同學來幫幫忙。
彌漫:(霧氣)布滿、充滿。
纏繞:環繞。
千姿百態:姿態萬千,各種各樣。
③第三小節:
這小節也有好幾個成語,你理解了嗎?讓同學也來享受你學習的成果。
瞬息萬變:形容變化極快。
一瀉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風:形容馬跑得非常迅速。
④第四小節:
云遮霧照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理解“云遮霧罩”、“流連忘返”。
(三)同桌互讀,把課文讀流利。
默讀,理清文章脈絡。
幾遍讀下來,廬山云霧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課文用四個小節來介紹廬山的云霧,每小結分別寫了什么?
1、總學了廬山云霧的多和美。
2、廬山云霧千姿百態。
3、廬山云霧瞬息萬變。
4、人們對廬山的云霧流連忘返。
四、教學結束:
作業:
1、抄寫詞語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語,并解釋。
3、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