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認識垂線(第2課時)
畫垂線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學生學會了畫平行線之后不是十分熟練的情況下,學生借助量角器,方格紙也許會方便些,但是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要防止學生手忙腳亂,和畫平行線相混淆.強調(1)放直尺/(2)放三角板(3)移動(4)畫線(5)標注垂足.與畫平行線的方法正好相反.
練習畫垂線的時候,教師從多種角度,采用多種方法訓練學生,尤其是那些已知直線放置的位置不是十分常見.
課后反思:
畫垂直線也是這單元教學的難點,不少學生在作圖時看上去好象所畫的圖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沒有真正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所以在作圖時,我加強對操作練習的指導與監控。
第一,充分利用直觀的、動態的光盤中的演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在演示、模仿中學習畫垂線。
第二,讓學生上臺操作,結合學生演示進一步說明操作方法。
第三,做前兩道時讓學生擺好畫中的三角板讓老師看一看擺放是否正確。
第四,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指導與檢查。
課后反思:
與上節課相比,本節課要稍稍難一些,在討論書本上兩組抽象出的直線關系時,學生對于他們的特點:相交成直角學生似乎很困難發現。而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有助于多媒體課件,學生也掌握得不錯,學生有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垂線的,也有只用一把三角板畫垂線的。總體情況要比我課前預料得要好。
在練習中,課堂里出現的問題,又重復出現。學生在判斷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還是互相垂直的,錯誤率較高,學生只關注是否相交與否了,所以將一般的相交情況也看成是互相垂直。說明學生對于互相垂直的概念沒有真正掌握。
教后反思:
認識垂直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的相交與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怎樣畫垂線。
經過課前思考后,我從學生熟悉的馬路導入,引出兩種相交,自然地使學生在比較中初步感知垂直這種特殊的相交。在教學垂直這部分概念時,我主要通過學生自學,我覺得這樣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又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接著我通過三角尺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并讓學生在一組判斷題中總結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么,這樣使知識得到升華。讓學生舉生活中垂直的例子進一步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在教學畫垂線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創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充分給學生機會展示各類方法。在過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教學中,同樣放手讓學生先自己想辦法,或是看書,然后再通過老師演示——總結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規范在層層深入的練習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提高。也讓所學知識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升華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學得沒負擔,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全課我用的最多的是同桌合作交流與自由探索,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實踐也證明,在自由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中,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我在本節課的實施中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試圖以學生的個性思維,自我感悟為前提多次設計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學生和諧有效地互動,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感情。
但細節方面還是有許多問題,特別是紀律有些差,學生雖然情緒很高,但也帶來課堂比較亂,需要改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