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快捷的物流運輸—解決問題》信息窗中第二個紅點問題,即構建相遇問題的數學模型,并借此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相遇問題牽扯到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其中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學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創設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數學模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情境中,御用模擬演示和畫線段圖等方法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系,初步構建相遇問題的數學模型。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 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重點】
用畫線段圖的策略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構建其數學模型。
【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構建數學模型“速度和×時間=總路程”和“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個能在一條線上自由活動的小人。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復習舊知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劉老師家住哪兒嗎?悄悄告訴你們吧,劉老師家離著人民公園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們來看。
ppt出示:劉老師從家出發步行去人民公園,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到達。
根據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ppt出示:劉老師家距離人民公園有多遠?
你會解決嗎?
ppt:60×5=300(米)
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過這個小例題,我們總結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在這個關系式的基礎上來研究點新問題,好不好?
二、 合作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初步感知相遇問題
ppt出示例題: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家出發相對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鐘走60米,李老師騎自行車,每分鐘騎行140米,5分鐘后他倆在人民公園相遇。小明家和李老師家相距多少米?
同學們自己讀題。在這個題目中有沒有你不太理解的詞,將它找出來。你覺得這幾個詞(同時、相對而行、相遇、相距)是什么意思?
預設:讓學生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來解釋這幾個詞的含義。
把這幾個關鍵詞搞明白了,大家再來讀這個題。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學的行程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今天研究的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而且是怎么運動的?(同時出發、相對運動、最后相遇)我們就把這類問題稱作“相遇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此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表演,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同時、相對、相遇。
2、合作演繹相遇問題
現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這個題目表演出來嗎?用2只筆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桌子的兩端出發相對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點別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