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精選4篇)
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快捷的物流運輸—解決問題》信息窗中第二個紅點問題,即構建相遇問題的數學模型,并借此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相遇問題牽扯到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其中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學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創設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數學模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情境中,御用模擬演示和畫線段圖等方法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系,初步構建相遇問題的數學模型。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 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重點】
用畫線段圖的策略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構建其數學模型。
【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構建數學模型“速度和×時間=總路程”和“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個能在一條線上自由活動的小人。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復習舊知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劉老師家住哪兒嗎?悄悄告訴你們吧,劉老師家離著人民公園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們來看。
ppt出示:劉老師從家出發步行去人民公園,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到達。
根據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ppt出示:劉老師家距離人民公園有多遠?
你會解決嗎?
ppt:60×5=300(米)
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過這個小例題,我們總結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在這個關系式的基礎上來研究點新問題,好不好?
二、 合作探究,構建數學模型
1、初步感知相遇問題
ppt出示例題: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家出發相對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鐘走60米,李老師騎自行車,每分鐘騎行140米,5分鐘后他倆在人民公園相遇。小明家和李老師家相距多少米?
同學們自己讀題。在這個題目中有沒有你不太理解的詞,將它找出來。你覺得這幾個詞(同時、相對而行、相遇、相距)是什么意思?
預設:讓學生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來解釋這幾個詞的含義。
把這幾個關鍵詞搞明白了,大家再來讀這個題。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學的行程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今天研究的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而且是怎么運動的?(同時出發、相對運動、最后相遇)我們就把這類問題稱作“相遇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此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表演,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同時、相對、相遇。
2、合作演繹相遇問題
現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這個題目表演出來嗎?用2只筆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桌子的兩端出發相對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點別動了。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詢問不同的小組)你們相遇在哪里?相遇點離誰家比較近?為什么?
預設:出現相遇點在中間和相遇點不在中間兩種情況。
【設計意圖】
通過同桌兩人的模擬表演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過程和基本特征,同時學生們也在“相遇點在哪兒”的討論和交流中進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點不可能在中間,而是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從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3、理解速度和
老師制作了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小人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臺來慢放一遍剛才的相遇過程,生邊操作老師邊提問:
一分鐘后他倆分別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兩分鐘后他倆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呢?
【設計意圖】
通過兩個可活動的小人一分鐘、一分鐘地走,幫助學生理解“單位時間內他倆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時能夠直觀地看到相遇點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
4、畫線段圖
你能根據剛才的演繹把相遇過程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及問題在線段圖中表示出來嗎?
投影學生作品,點評。你能看明白他的線段圖嗎?還有哪些補充和改正的?
學生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線段圖。
師出示課件演示畫線段圖的過程。
5、自主解決問題
你會解決這個問題了嗎?自己動手試試。做的快的同學你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兩種方法都做出來的同學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爭取一會兒發言時讓大家都能聽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書2種方法,點評。
回顧這兩種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相遇問題的?
小結:方法1: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6、體會線段圖的好處
對比題目文字和線段圖,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線段圖能夠使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更直觀,便于我們理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像這樣把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的思想就是數學上非常重要的“數形結合思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還會用到。
三、 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4小時后相遇。甲車的速度是110千米/時,乙車的速度是100千米/時。求甲、乙兩地間的路程。(先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解答)
2、
數學 6制4上 打樣_頁面_087
兩隊分別從兩頭同時施工,4個月開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 (只列式不計算)
3、兩人同時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時后兩人共同錄完。請問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計算)數學 6制4上 打樣_頁面_087
剛才這些問題也不是相遇問題呀,為什么你還用這種方法呢?
小結:他們的題型都跟相遇問題差不多,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樣的。
四、 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篇2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及趣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多媒體CAI、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關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二、引入
過去,我們研究的是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 、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三、新授
1、教學準備題
(1) 點擊課件中準備題 出示題目
(2) 學生理解題意。
(3) 找出出發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 間間
(4)點擊熱鍵 和 強調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
(5) 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演示會出現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 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 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換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8)引導學生討論:出發三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這時,張華走了幾分鐘?李誠呢?他們倆人共走了幾分鐘?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有什么關系?
(9)小結:出發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 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 4分鐘后兩人怎樣?
c、 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關系?
(4) 學生試做。
(5) 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 學生看書、質疑。
(7) 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兩人同時從兩地走來,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鐘,兩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無法確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五、聰明題。
小華和小明相向而行,小華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鐘后,小明才開始出發,他每分鐘走25米,5分鐘后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及趣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多媒體cai、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抵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抵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聯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二、引入
過去,我們研究的是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 、時間與路程之間的聯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聯系。
三、新授
1、教學準備題
(1) 點擊課件中準備題 出示題目
(2) 學生理解題意。
(3) 找出出發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 間間
(4)點擊熱鍵 和 強調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
(5) 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演示會出現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 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 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流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8)引導學生討論:出發三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這時,張華走了幾分鐘?李誠呢?他們倆人共走了幾分鐘?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有什么聯系?
(9)小結:出發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 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 4分鐘后兩人怎樣?
c、 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聯系?
(4) 學生試做。
(5) 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 學生看書、質疑。
(7) 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兩人同時從兩地走來,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鐘,兩地相距多少米?
(1)XX米 (2)1000米 (3)無法確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五、聰明題。
小華和小明相向而行,小華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鐘后,小明才開始出發,他每分鐘走25米,5分鐘后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及趣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多媒體CAI、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關系式: 速度×時間=路程
二、引入
過去,我們研究的是一個物體運動時速度 、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三、新授
1、教學準備題
(1) 點擊課件中準備題 出示題目
(2) 學生理解題意。
(3) 找出出發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 間間
(4)點擊熱鍵 和 強調出發時間和運動方向。
(5) 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演示會出現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 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 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換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8)引導學生討論:出發三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這時,張華走了幾分鐘?李誠呢?他們倆人共走了幾分鐘?兩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有什么關系?
(9)小結:出發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 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 4分鐘后兩人怎樣?
c、 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關系?
(4) 學生試做。
(5) 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 學生看書、質疑。
(7) 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兩人同時從兩地走來,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鐘,兩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無法確定。
四、全課總結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五、聰明題。
小華和小明相向而行,小華以每分鐘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鐘后,小明才開始出發,他每分鐘走25米,5分鐘后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