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通用5篇)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江蘇教育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0-12頁。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點: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教學難點:認識一升。課前準備:飲料小包裝2瓶、大包裝8瓶,,一小瓶滿瓶飲料,大瓶一個(少量飲料),咖啡壺2個,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容器一個,量杯一個,師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個,實物投影,課件。教學過程:一、教學“容量”。1、教學容量。(1)創設情境“領飲料”,明確:能裝的多也可以說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提問:這些飲料放在一起,我們能一眼就比較出容量的大小,老師手上有2個容器,你能看出誰的容量大嗎?(猜)小組討論驗證方法。匯報。師實驗驗證猜想。鞏固練習:1、比較下面三個容器的容量,哪個的容量最大?哪個的容量最小?生猜測后,師驗證(書上操作過程)。生進行推理,得出:第2個容器容量最大,第3個容器的容量最小。2、比較下面三個容器的容量,你發現了什么? 師提供操作步驟圖片,生根據圖片合理推理。 得出:第一個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個容器和第三個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結:(略)。(3)小游戲:猜大小。生猜大小。師出示兩個容器,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分析猜測錯誤的原因。小結:要想準確的測量和計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統一的容量單位。二、教學容量單位升。1、生活中的升。(1)知識基礎:你知道哪些容量單位?你在哪里見過容量單位升?(2)師出示圖片: 找容量單位升(l)。(3)小結: 人們在計量象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時,通常是用升作單位的,升可以用符號l來表示。2、認識一升:(1)量一量:每條邊的長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容量是多少?指出:國際上規定,每條邊的長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體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2)感受一升。 (3)記憶:你有什么好方法來記住一升呢? (4)鞏固練習。a、1升。估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小組活動,進一步認識一升。 b、了解生活中常見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劃其大小。三、全課總結:誰來說說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四、判斷練習。 生用手勢表示對錯,并闡述理由。設計意圖:1、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的實際意義。通過觀察不同包裝的飲料、冷水壺 ,讓學生比較它們所盛的水的多少,體會容量含義;通過“猜大小”游戲活動讓學生體會采用統一的容量單位的必要性;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常見液體容器的觀察、比較以及操作,讓學生感受1升的實際意義。2、注意培養學生對容量的初步估計能力。在學生認識1升以后,安排了豐富的估計容量的活動,既能加強對1升的認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2
,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幾種常見的容器加深對1升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形成1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大小不同的茶杯、水壺、標有容量的飲料瓶、罐,容量是1升的正方體容器和量杯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容量”。
1、(1)老師取兩個大小明顯有區別的容器,問:這兩個容器,哪個可以裝得更多?
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學生用“容量”來說一說,指出:這個容器所能裝的液體的多少,可稱之為“容量”。
(2)拿兩個差不多大的容器,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容量比較大。
當有分歧的時候,讓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可裝水倒一倒)
實驗,(略)得出結論。
想象一下,如果反過來倒水,會出現什么情況?說明了什么?
完成書上的練習(1)和(2)
分別讓學生把圖的意思說一說,再得出某個結論。
(3)議一議:小紅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壺可以裝滿后可以倒4杯。你認為哪家的水壺更大?為什么?
在學生說理的基礎上,得出:要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因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來比是不合適的。
二、認識“1升”
說說你通過昨天的預習,知道關于“升”的哪些知識?
1、計量液體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單位
2、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正好可以裝1升水
拿出該正方體,從里面量它的棱長。問: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滿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學生帶來的常見的容器來認識1升:
(1)請學生把從家里帶來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別指名問一問: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別請這部分學生舉起該容器,其他同學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約是幾升。
可結合2.5升的可樂瓶,請學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
老師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實驗得出:1升多一點)
想象:以它為參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畫一下,像電飯鍋大約有2個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臉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臉大約要用幾升水呢?(實驗得出:2升)
以這一臉盆為參照,估計一下,邊上的這桶水大約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這桶純凈水有多少升呢?(18.9升)這桶水你拎得動么?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1、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感受,體會容量的含義
2、讓學生觀察幾種常用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里常用“升”作為容量的單位。
3、通過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實際意義;然后通過進一步的操作、觀察
,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幾種常見的容器加深對1升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形成1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大小不同的茶杯、水壺、標有容量的飲料瓶、罐,容量是1升的正方體容器和量杯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容量”。
1、(1)老師取兩個大小明顯有區別的容器,問:這兩個容器,哪個可以裝得更多?
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學生用“容量”來說一說,指出:這個容器所能裝的液體的多少,可稱之為“容量”。
(2)拿兩個差不多大的容器,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容量比較大。
當有分歧的時候,讓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可裝水倒一倒)
實驗,(略)得出結論。
想象一下,如果反過來倒水,會出現什么情況?說明了什么?
完成書上的練習(1)和(2)
分別讓學生把圖的意思說一說,再得出某個結論。
(3)議一議:小紅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壺可以裝滿后可以倒4杯。你認為哪家的水壺更大?為什么?
在學生說理的基礎上,得出:要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因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來比是不合適的。
二、認識“1升”
說說你通過昨天的預習,知道關于“升”的哪些知識?
1、計量液體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單位
2、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正好可以裝1升水
拿出該正方體,從里面量它的棱長。問: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滿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學生帶來的常見的容器來認識1升:
(1)請學生把從家里帶來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別指名問一問: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別請這部分學生舉起該容器,其他同學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約是幾升。
可結合2.5升的可樂瓶,請學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
老師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實驗得出:1升多一點)
想象:以它為參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畫一下,像電飯鍋大約有2個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臉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臉大約要用幾升水呢?(實驗得出:2升)
以這一臉盆為參照,估計一下,邊上的這桶水大約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這桶純凈水有多少升呢?(18.9升)這桶水你拎得動么?
《認識容量和升》的教學反思
教學《升和毫升》,考慮到學生平時很少關注這方面的知識,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之前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盡可能地創設學生熟悉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容量單位時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1、課前準備充分。我準備了大小杯子若干個,1升的量筒、棱長1分米的小正方體等等,每一小組也都有水杯、水槽、飲料瓶以及相應的水等,準備好一切教學用具。
2、教學中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實踐性以及教育性。在教師做了實驗讓學生初步感知1升的水究竟有多少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探究和感知1升究竟是多少,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實踐能力。
3、通過告訴學生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每20分鐘浪費1升的水,推出1小時、1天、1年所浪費的水,以及這樣的水可以提供給多少人飲用,從而教育學生要節約用水。最后還送給孩子們一句話:請節約每一升水!
4、注重學生的估計能力。不管是教師自己演示還是學生的操作中,都要注重讓學生先估計然后在操作,這樣也培養了孩子們的估計能力。因為估計能力是我們新課標中所重視的一個能力的培養。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4
《認識容量和升》這堂課是開學到現在我準備時間最長的一節課,而且沒有把握。為什么呢?因為像這種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的數學課教學形式在以往的老教材中幾乎沒有,而且幫助學生建立升的較為正確的空間觀念的難度比較大。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這些內容在老教材中中非常薄弱的,以致于部分學生到了高年級對于自己計算出來的容積也不知它的實際大小有多少,譬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積是8升,也不知道是錯誤的。新舊教材的比較,讓我感覺到新教材的先進之處。所以,我渴望上出這節課的特點,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深入鉆研教參、教材,上網看教學設計,精心編制教案,準備了大量教具和學具。我利用兩天的時間向自然蔣老師和初中的物理老師分別借來的水槽、一升的燒杯、250毫升、500毫升的燒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從家里帶來的大小不同的碗、湯勺、飲料瓶、等生活中常見的容器。
我是怎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容量概念的呢?我拿出一個熱水瓶和一個水壺(水壺的體積要比熱水瓶小很多),先讓學生猜測誰的容量大,學生的意見分三種:熱水瓶的容量大、水壺的容量大、一樣大。我把滿滿的一熱水瓶的水緩緩地倒入水壺,最后正好全部到入水壺——學生驚呼,它們的容量一樣大。我趁熱打鐵,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么大的熱水瓶,它的容量竟然會和這個小小的水壺的容量一樣大。在學生解釋后,我及時小結:容量是指容器內部可容納液體的大小。我想,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建立的容量的概念是比較到位的。
我又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升的空間觀念的呢?我在課上分成了四個步驟:首先出現1升的標準件:棱長為1分米的塑料正方體盒子,讓學生倒滿黃色的水,讓學生記憶長寬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讓學生觀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然后我先后把1升水倒入圓柱形的可樂瓶,到入玻璃水壺、倒入臉盆,讓學生觀察形狀不同的1升水,記住它的大小;再次,我讓學生把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倒入飯碗里,看看可以倒幾碗;再次,我讓學生猜猜熱水瓶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升,然后用1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熱水瓶,最后學生發現熱水瓶的容量大約是2升,又猜猜臉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這時學生發現臉盆的容量大約是4升,等等。在第二個操作環節中,我補充了小孩一天需要3升水。在每一個步驟的結束時分,我都讓學生回顧1升的大小,加強對標準件的認識。 由于學生對1升的感知較為充分,所以學生在回答p12第四題以及我的補充題時,正確率非常高。
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憑空瞬時就能產生的,我認為學生空間觀念需要經過憑借實物到空間想象的兩個階段,而且前一階段是長久和最具實效的——即使成人,在表述體積和容積有時也不得不借用實物。所以,我課前準備一大桌子幾十件的瓶瓶罐罐、盆盆壺壺,絕不是自尋麻煩,沒事找事。這節課的既定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常見的容器的容量都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學生對身邊的常見容器容量的了解和熟悉,又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升的表象。
這節課還是留下的一些遺憾:其一,由于學生寄宿在校,不能讓每個學生自己帶來生活中的容器,每人自己的操作少,沒能讓每個學習小組的同學都能操作。
《認識容量和升》教學設計 篇5
師:(出示量筒等)看了這些東西,你認為我們今天學什么呢?
生:升,毫升
師:那你對升和毫升有哪些認識呢?
生:它是一個單位
生:用字母表示是l
生:一瓶橙汁是2升
生:1升=1000毫升
生:牛奶,飲料,油外面的標簽上都有幾升或幾毫升
師:通常計量水、油、飲料等液體的多少,我們用升或毫升作單位(板書)
師: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是計量液體時用的,其他是不可以的。
師:你能舉例說明嗎?
生:餅干,蛋糕,大米等
師:這些通常用什么作單位?
生: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師:計量的是它們的重量(生接口說)
師:那升和毫升計量的又是什么呢?重量嗎?
生:不是
師:其實升和毫升計量的是液體的容量。(板書:容量)
師:那什么是容量呢?
生:就是可以放多少水
師:也就是說如果給你這樣的兩個杯子(一大一小),如果注滿水,那么大杯的水比小杯多(生接口說),在數學上,我們可以說大杯的容量比較大,小杯的容量比較小。
師:你能從生活中常見的容器中舉例來比較容量的大小嗎?
評析: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升和毫升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義,再通過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容量的認識。這樣的導入,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逐步上升為數學的概念,然后再回到實際中加以理解,這同時也是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