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第七冊語文園地一習作指導
一、習作要求:四年級第七冊語文園地一習作,要求學生練習寫一處自己所見的大自然的奇妙景觀。它可以是秀麗、險峻的山川;可以是清澈、潺潺的流水;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溶洞;可以是與眾不同的植物;也可以是各具特點的花鳥蟲魚……
二、設計思路:
1、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的要求,看似本次習作有許多的可寫材料,學生寫起來沒什么難處,實際上并非如此,主要有以下因素:
其一,對生活的積蓄。在我們這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多的學校,學生利用暑假外出旅游的機會非常少,即使有,學生也是走馬觀花,沒留下什么印象,要讓他們通過回憶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形成一篇完整的習作,是非常難的。
其二,對寫法的指導。根據中年級習作訓練的要求,本次正是由段到篇的過渡。教師對習作的寫法指導,屬于“扶著走”的階段,模仿性學習需要一個范例,選擇一個學生熟悉的素材范例,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寫法指導就成了“空中樓閣”。
其三,對習慣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在學生的可操作中,習作離不開對語言的積累,對生活的觀察、思維和想象。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的最有效的途徑。
2、教學策略。
“以學定教”是我們教學最主要的策略。根據學情分析,我在這節課中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選擇學生熟悉的景物做指導素材。用數碼相機在校園選擇幾種不同的植物作為拍攝對象,分別為:四季竹、香樟、塔柏、龍爪槐和桂花樹。以四季竹為重點,抓了一叢竹子,新生的竹筍,新竹拔節和伸出墻外四幅畫面,從整體到部分表現四季竹的不同姿態,顯現中秋的四季竹的獨特之處;香樟選擇的是三棵樹的不同姿態,像綠絨大傘的,兩株并生的和三個杈的;塔柏、龍爪槐主要選擇樹形的奇特,桂花樹則從花香的濃郁表現特點。最后,添了一幅從墻縫里長出的小樹,讓學生感受植物頑強的生命力。
第二,建立學生觀察、想象的平臺。把拍攝的圖片做成ppt課件,在課堂上演示,集中指導,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在方法運用上,以四季竹為訓練重點,先總后分,從不同的角度訓練學生抓事物的特點,采用觀察、描述、比較、設疑、想象等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在方法表述上,采用模仿與句式訓練相結合,師生互動,學習把細致的觀察和合理的想象,通過規范的語言進行恰當地表述。
第三,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學生習作中所謂“表達的欲望”,包含對事物本身產生的興趣、了解程度及認同度。借助校園中學生熟悉的景物,學生認同度高,認同感強,興趣濃厚,有話可說。
三、教學反思。
2008年9月17日下午,為語文教師上了這節習作指導課,旨在給教師在習作指導方面一些啟示。從這堂課中,給教師主要傳遞以下信息:
1、落實課程標準要從實際出發。
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準理念編排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表達,習作練習與單元訓練緊密結合,是單元教學的延伸與拓展。由于編者立足于全國的高度,各地學情不同,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情設計教案。
本次習作學寫景物,表現出景物的奇特之處,如果教師讓學生去自由發揮,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的習作言之無物,失去了習作訓練的初衷,加深了學生對習作的畏難情緒。因為習作是對生活積蓄的客觀反應。在我們這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多的學校,學生利用暑假外出旅游的機會非常少,即使有,學生也是走馬觀花,沒留下什么印象,要讓他們通過回憶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形成一篇完整的習作,是非常難的。從學生普遍熟悉的景物入手,就能很好地規避學生習作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