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設計者:李明偉
設計者單位:通榆縣第二小學一、教材概述《桂林山水》是長春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桂林山、漓江水的美麗景色,如詩如畫。整篇文章構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詩句,以“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開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尾,首尾照應,結構渾然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受。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運用了對比、排比、比喻等表達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語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學們去積累,去運用 二、學習目標分析《桂林山水》這篇文章所在的第7板塊以“山水風情”為專題組織教學,本組課文旨在通過自然景觀的奇幻美麗的描寫,引領學生感受山水風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段閱讀提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因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壯美的情感。 根據本單元內容專題及閱讀要求,聯系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等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難點是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排比、比喻等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我班這些孩子興趣廣泛,尤其對新生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課堂上能夠積極發言,表現自己,但學習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有條理的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課件,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結合本課特點,我采用以下教法;1、以讀代講,以講促讀。《桂林山水》是寫景的抒情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語言優美,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創設朗讀情境,讓學生充分的讀,多種形式的讀,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2、情景教學。我把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變成具體形象、多彩的畫面,并配以和諧的音樂旋律,讓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形象逼真地展示出來,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情境。這種情境,不但使學生獲得了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還使學生對所學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進入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掌握教材內容的動力準備狀態,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