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鶯的歌聲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勇敢機智的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課文的順序,體會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夜駕”怎樣幫助游擊隊殲滅法國兵的。
2.體會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1.寫有自學題的小黑板。
2.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簡介背景
1.板書:夜茸的歌聲。
“夜駕”指誰?故事發生在什么時候?
2.介紹背景。
二、自學理解課文,重點地方反復朗讀。
1.默讀。
出示自學題: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小孩回答法國兵的話,想想是什么意思?說明什么?
(3)在給敵人帶路時,小孩有哪些言行?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4)游擊隊員是怎么知道敵人情況的?說明什么?
(5)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寫了夜營的歌聲,說說開頭和結尾有什么聯系?
2.討論。
(1)課文主要講了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被游擊隊員稱作夜芬的孩子,巧妙地和敵人周旋,用口哨伴鳥鳴,為游擊隊員傳遞信息,打擊敵人的故事。
(2)小孩對法國兵說,這里有麻雀、烏鴉等,夜營只有他一個。用這些話來戲弄敵人,說明他是個沉著機智的孩子。
他說,大家喊野獸來了。說明小孩很憎恨法國強盜,野獸指的是法國兵,他這樣痛罵敵人,法國兵也只能無可奈何,表現了小孩很機靈。
“怎么不認識!”小孩很有信心地回答,為的是把敵人穩住,好放心地讓他帶路。
(3)在帶路時,他有時學夜營唱,有時學社陽剛,是為了讓法國兵知道,這是自己的習慣愛好,用來麻痹敵人,以后他用鳥聲與游擊隊聯系時就不會引起懷疑了。
小孩邊走邊打路旁樹枝,拾球果踢,回答問話就打岔說別的,也都是為了讓法國兵認為他貪玩而不加警惕,從而順利地跟著自己走進游擊隊的埋伏圈里。
小結:這些言行都說明了小孩非常機智勇敢。
(4)游擊隊員聽到夜鶯的叫聲,知道小孩已把敵人帶來,通過有節奏的夜鶯歌聲知道了鬼子人數是32個,而兩聲杜鵑叫是報告有兩挺機關槍。說明了孩子和游擊隊員常常聯系,他們對通過暗號聯系已非常熟悉。小夜鶯為了自己祖國以特有的方式參加了對敵斗爭,表現了他的愛國精神。
(5)課文開頭和結尾前后照應,聯系緊密。前邊提到了打破夏日的沉寂,孩子坐在河岸邊不知削什么;結尾處寫“孩子又穿著綠上衣坐在河邊削東西,嘴邊飛出宛轉的夜鶯歌聲”。這樣的照應顯得文章結構嚴謹,表現了孩子多次執行任務,更加突出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