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春天》教學案例分析
4 月9日,在惠豐小學聽了城區教學能手擂臺賽中選拔出來的四名月冠軍的賽講課,感受頗深。其中郭燕老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青春有活力,課堂語言親切自然,再加上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更增添了她語言的表現力,板書設計精巧,書寫規范,加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不但使教學的直觀性得以加強,也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與學生真誠的交流與溝通,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觸摸春天》是一篇抒情散文,真切地描寫了一個盲童在花叢中用手、用心靈來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文章語言簡潔,意境雋美,蘊含著深刻道理的文章。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品詞析句,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人生的真諦 : 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
郭燕老師在講授中,緊緊抓住課文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和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吟詠,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課文的人文意韻,使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要珍惜生命。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上作一簡要評析:
一、設置情境,導入課文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鄙鷦印Ⅴr活的體驗性活動極富感染力,能夠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在上課前,郭老師安排了一次讓學生的體驗性活動,借助身邊的道具紅領巾來幫忙,讓學生蒙住眼睛,然后讓學生在本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再讓學生談在本上寫下名字的感受,讓學生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難。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加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讓學生初讀課文,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指導學生用一句完整的話概括。
這樣安排,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既是閱讀理解的起點,也是閱讀理解的歸宿。
三、品析語言,探究體悟,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初步感知課文后,教師用學生身邊的一個例子“你抓過蝴蝶嗎?”引導學生實實在在接觸文本,體驗盲童抓蝴蝶的困難,盲童竟然抓住了,真是一個奇跡。老師讓學生邊讀邊畫出安靜創造了哪些奇跡?的句子。引導學生圍繞“安靜創造了哪些奇跡”這個問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抓住課文中最為關鍵的詞句和段落,作細致的咀嚼、推敲,體會文本的內涵,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引導學生誦讀、配樂讀,帶領學生以讀悟情,以讀生思,在讀中感受,讓學生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畫面。
四、總結收獲,升華情感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边@是作者眼前這動人的一幕所抒發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在理解這句話時,由于學生閱歷淺,對那些身殘志堅,創造生命奇跡的人不太了解。這時,教師適時補充海倫. 凱勒,生活在黑暗中,幽閉于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畢業于哈佛大學,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千手觀音》一群聾啞人優美的舞姿。讓學生感受到他們都是殘疾人,都是熱愛生活的人。配樂聆聽海倫 . 凱樂的獨白,是學生真切感受除文中主人公安靜外,另一個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孩子們又一次達到了情感高潮,為體會: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做了很好的鋪墊。從而讓學生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意味和道理。
語文教學“以讀為本”在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基礎上體會文本中蘊含的道理,雖然本節課有意識做到了這一點。但學生的朗讀并不十分出色。沒有通過朗讀來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指導朗讀時可以適當的加以范讀。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上課時還應把握細節,一些細節上的東西沒有很好的處理,也會影響整堂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