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氣》教學雜談
5月17日下午,語文片教研活動在求是星洲小學拉開了帷幕。空中飄灑著蒙蒙細雨,似乎注定這次的教研將充滿精致優美的體悟。
宗璞的《綠》是一篇細膩又不失力度的美文。文三嘉綠苑小學的徐晨璽老師用充滿感情的朗讀把孩子們帶進了西湖濃濃的綠意中。教學過程中,徐老師深入挖掘教材,引發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感悟。同時仔細地揣摩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對文章主旨有了更深的體認。綠的靈動的美感和茁壯的生命力充滿了人文關懷。
而求是(星洲)小學的施青芳老師在執教《花的勇氣》一文時則充分展現了其精湛的教學藝術。唯美的畫面,富有渲染力的語言,恰倒好處的評價,水到渠成的指導,一切都充滿了和諧的美感。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和作者一起落寞,一起驚訝,一起失望,一起感嘆,每一次的朗讀都激起了強烈的情感波動。而在最后,孩子們走出情境,體會到了“花的勇氣”之所在。在這堂課上,學生對于文本的學習經歷了“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過程。王國維先生說“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因此,這堂課也就隨之擁有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的韻味。
在另一個會場上,來自求是小學的蔡慧敏老師和來自文三嘉綠苑小學的白琴亞老師給大家帶來的兩堂語文課同樣充滿人情感悟。你有通過“一面五星紅旗”表達的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我有借助“一碗餛飩”和“媽媽的帳單”感悟的對母親的濃濃的情,兩位老師憑著他們深厚的語文功底,帶著孩子在語文這個充滿語言魅力和真情感悟的課堂上,通過對文本的層層剖析,一步步感悟文字背后的深情,在感受文字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對愛國和母愛的深刻理解。
課后,聽課的老師們對這幾堂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怎樣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上好一堂平平常常的語文課,怎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增強對語文的感悟,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幾堂課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借鑒的平臺。而特級教師唐淑華老師結合課例提出了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并重的思考,讓每一位在場的老師在受益非淺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地進行貫徹和實踐。
【河南省唐山市豐南區柳樹鎮戟門小學 呂秀紅】
〖文新課程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使用輔導〗
本冊中有許多原高年級的課文被安排進來,如:《桂林山水》、《小珊迪》、《趵突泉》、《黃繼光》、《可愛的草塘》等,有的還成為了選讀文章。此外,還新選進了許多文章,如《麥哨》、《自然之道》、《花的勇氣》等。為此,可能讓老師們覺得教材難度大了。其實換個角度想,課文只是學習的載體,媒介,教學應依據學生的水平和需要而定位,這些課文在教學處理上也要符合四年級閱讀教學要求,注意不拔高使用,根據單元學習重點合理把握。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實驗小學 劉秀梅】
〖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錘定音的絕對權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或學習中出現的某種情況,給予示范,或予以點撥,或組織討論、辯論,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感悟語文內容,突破學習上的難點。如《花的勇氣》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作者的心情為什么由“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呢?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認真體會課文哪些詞句詞表現作者的心情,讀完之后組內交流。”(學生或默讀或朗讀或勾畫)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后,在小組內交流,“我認為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很失望,我愿意為大家讀一讀”。學生動情地朗讀:“四月的維也納可真乏味!綠色到處泛濫,見不到花兒,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 學生各抒已見,把體會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來共同體會、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逐步轉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只是課堂上的事,應該是學生終身的事。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立足于現在,立足于課堂,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由課堂向課后拓展,由課堂向課外發送,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最佳學習方式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