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2份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3、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二、初讀課文,談談收獲。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中寫列寧兩次走小路的段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讀完)
2、談收獲:你讀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個學生)
三、精讀課文,讀悟探究。
1、追問提出“路很險”的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適當地補充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引導學生讀好第10、14段,通過讀悟出險,表現出險。
(四人小組交流讀,比較讀,評價讀等)
3、齊讀第10、14、17段。(適當鼓勵學生)
4、列寧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過指導讀第25段,品“毅然決然”。
(2)男生讀第25段。
5、列寧這次登山有什么收獲?
(借助課件,范讀,指導學生讀好第18、28段)
四、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欣賞到壯麗的日出,體會到做人的方法,這些是列寧的收獲,也是我們的收獲,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把它記在心里,帶到生活當中去。
案例背景: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僅僅*傳統教學中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術中網絡知識以其廣博,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樣性與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人與人、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的靈活性,加之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將最能展現現代小學語文教學廣闊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謂“一拍即合”,勢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講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本文通過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列寧果斷地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小路的危險,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文章巧用對比贊頌品格,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和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說明列寧的無所畏懼和意志堅定。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㈡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讀書中,質疑解疑,知識的呈現隨著解疑完成。
2. 創設情境,使學生與文章人物形成共鳴,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加深感悟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