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詞
1.同學們,這個學期,我們學過一首詞,叫——(齊答)《憶江南》。
請大家一起背誦《憶江南》。詞有什么特點呢?
2.這節課我們再學一首詞《漁歌子》,請位同學來讀讀題目,強調子讀第三聲。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介紹張志和。(板書:漁歌子 張志和)
二、指導朗讀,初步感知
1.“漁歌子”是詞牌名,看到這個題目,你能猜一猜這首詞寫了些什么嗎?
2.詞的詞牌名與內容一般沒有關聯,但有些卻有聯系,如張志和的《漁歌子》就是描寫漁翁的生活,《憶江南》回憶了江南的美景。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這首詞,把生字讀正確,把詩讀通順。
3.(課件出示《漁歌子》。)誰來讀一讀《漁歌子》?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字音讀準了沒有。
讀準“西塞山”的“塞” “白鷺、鱖魚、箬笠、蓑衣”四個詞語。
4.齊讀這首詩。
5.誰再來讀一讀《漁歌子》?你來讀,其他同學仔細聽,他在讀詞時,句子中間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6.這就叫有板有眼。古詩詞特別講究音律和節奏,讀的時候要有板有眼,像詞人一樣讀。來,我們一起讀。
三、想象畫面,深入感悟
1.有那么一點詞人的感覺了!這首詞很優美,用古人的話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漁歌子》描繪的景象到底是怎樣的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詞,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
2.指名說。
預設: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鷺在飛翔。桃花開了,小河的流水里鱖魚長得肥美。一個人戴著箬笠,披著蓑衣,在斜風細雨中釣魚,不需要回家。
3.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在書上圈一圈。
4.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象?從什么地方看出來?
預設:是春天,我從“桃花流水”看出來的。
5.對。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么美的畫面,這么美的詞,最適合用美讀了。你能朗誦一下嗎?
6.面對此情此景,詞人會說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預設:他會說,“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好,你就是詞人,陶醉地讀。(生1讀。)
預設:他可能會說,“這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簡直是世外桃源啊!”(掌聲)
師:你詞匯豐富,知識豐富,還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嘗試讀出這種感覺吧!(生2讀。)
預設: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悅的、心曠神怡、悠閑自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7.來,我們不看書,一起來吟誦。你就是詞人,面對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鷺展翅飛翔,身旁桃花爛漫、流水潺潺、斜風細雨,把身心放到詞中間,讀!
四、質疑問難,提升情感
1.《漁歌子》讀到這里,你還有什么疑問嗎?(生默讀,思考。)
預設:為什么漁夫在斜風細雨中“不須歸”呢?
2.詞人張志和年少得志,曾經是朝廷命官,后來因得罪權貴被貶官,他干脆辭官不做,隱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賞為樂,以釣魚為趣,過起了天大地大四處是我家的游歷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五、拓展另一首漁歌子
松江蟹舍主人歡,
菰(ɡū)飲莼(chún)羹(gēng)亦共餐。
楓葉落,荻(dí)花干,
醉宿漁舟不覺寒。
從這首歌詞中讀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