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韻味地朗讀《漁歌子》。
2、想像詞中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3、借助拓展延伸,進一步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學會詞的吟誦,根據詞所描繪的畫面,想象意境。
教學難點讀出詞的韻味,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1、學生課前收集了解有關唐代詩人張志和的資料。2、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結合課件,欣賞歌曲《漁歌子》。
2、啟發談話:在這首歌曲中,蘊含著一首流傳千古的詞,這首詞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3、出示課題,強調“漁歌子”是詞牌名及讀法。
二、初讀《漁歌子》。
1、自由讀,
(要求:a、注意每個字的讀音。b、多讀幾遍,讀通順。)
2、指名展示讀(糾正讀音,強調節奏、韻律)。
3、師生配合讀。
4、齊讀。
三、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讀了這首詞,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用筆圈出)
2、如果讓你用彩筆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會用上哪些顏色呢?
3、學生匯報,老師隨機簡筆畫板書。
4、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漁歌子》
5、用自己喜歡的詞語描繪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順序用幾句話描述畫面上的景物。
7、借助課件讓學生欣賞詞中美景。
小結:是的,置身在這美景中,也難怪詞人張志和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到——西塞山前白鷺飛……(學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1、如果你是這位漁翁,在這美景中,你舍得離開嗎?是的,張志和也不愿意離開這兒。可他的哥哥張松齡卻擔心弟弟常年在外不歸家,也寫了一首詞勸張志和盡快回家。
2、補充《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1)哪兩句是勸弟弟回家的?
(2)師生互動對讀《漁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3、討論:張志和為何不歸?感受作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順勢引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2)拓展延伸:補充張志和棄官歸隱資料。進一步理解詞人“不須歸”的深意。
五、想像畫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張志和不僅喜歡這里美麗的風景,更留戀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讓我們閉上眼睛,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閑自在的生活。(課件播放詞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2、你可以搖頭晃腦的吟誦,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還可以用歌聲唱出來……
3、同學們,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去哪座山?(西塞山)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千古詞人?(張志和)想起張志和,你一定會吟誦他的?(漁歌子)
學生吟誦《漁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