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這首詞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張志和、積累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教師準備:課件(包括詞語、音樂、畫面、自然界的聲音、古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識詞,了解詞牌:
師:(板書“漁”)會讀這個字嗎?齊讀。是什么意思?(捕魚)
師:(加上“歌”),漁歌是什么意思?(捕魚人的歌謠),“漁歌子” 呢?你會想到什么?
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張志和的詞《漁歌子》,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
二、初讀詞,讀得有點“詞”味
1. 初讀:
我們先來看幾個詞語;鷺(讀、出示圖片了解白鷺),鱖(讀、出示圖片了解鱖魚),箬笠(讀、出示圖片認識箬笠),蓑(讀、出示圖片認識蓑衣)。
師:誰來把這首詞完整地讀一讀(生舉手)
師:為了讀的更好,我建議大家別忙著舉手,先看看注釋認真的讀一讀,有時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讀會讀得更出色。(生朗讀)
2.指名讀:師:看你讀得這么有神,請你來試試好嗎?(指名朗讀)
師:會思考的人才是智者,聽了他的讀你有什么意見嗎?(指名評價)
3.教師范讀
師:聽了大伙這么一讀,我也想讀了。(教師范讀)
(指名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總結方法:停頓、韻律、感情)(指名試讀)
三、想象美景,品出詞中畫
1.老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畫面
師介紹: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2.讀出詞中畫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說畫面)
3.師生共同展示畫面,理解詞義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樣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翠的西塞山、碧綠的西塞山);
白鷺,想象一下白鷺飛翔的樣子?誰能說說?(展翅飛翔)
桃花,桃花開的時候,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呢?(火紅一片,蜜蜂在花間飛舞);
流水,誰能說說流水?(清澈、緩緩地流著,又肥又大的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桃花開的時候,溪水漲起,所以人們又稱這時的溪水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動的溪水中,魚兒喜歡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說:
(1)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生總結:(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西塞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粉紅的花朵引來成群的蜜蜂在花間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