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教學反思
亮點三:縱橫千里,詩猶未盡。
課伊始,我鋪陳引入,從回味現代迷人的田園風光到欣賞古代鄉村四月,我充分進行資源整合,采用一詩帶多詩,用舊知引新知,適時拓展了相關的綠樹成蔭的詩句、雨景的詩句、田園的詩句,增加了信息量,使課堂更有厚度!學生在詩歌的王國里縱橫千里,領略詩的魅力。這首古詩雖學完,但意境未盡,所以我巧設“古今對照”的小練筆,讓學生把對自然的感悟用現代文來抒寫,為學生描繪詩情畫意般的景色打下基礎,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再次讓學生享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實現語文學科本位的回歸。
綜上所述,我在課堂上始終倡導有效的教學,力求教學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在有限的時間讓學生扎實地獲得大量的知識,并形成能力,為今后學生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是一門追求完美的藝術。我對學生的調控還有待加強。今后,我會不斷總結,縱使“為伊消得人憔悴”,我也“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謝大家!
《鄉村四月》教學反思
小學古詩,乍一看,十分簡單,只是二十多個字而已,但,就因為它是語言的精華,知識、情感的蘊釀非常豐厚,而這些,都得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鐘去挖掘、去體會,和文本產生共鳴,老師想把這個橋搭好,不下功夫是達不到目標的。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著重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是一幅色彩明麗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詩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學一首詩,如果僅僅只是了解大意,一節課下來效果應該是非常令人滿意的,但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僅僅是停留在這一層,詩中的美景美人得靠同學們自己去體會。如何讓同學們悟到詩中的美,就需要老師利用多方教學資源來做好引導。課中,以畫為線索,導出詩中靜的顏色,動的鳥聲、春雨和農民忙種,明確詩人的贊美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時時以學生們的現實生活為基礎,讓思維飛向課堂外的田野,乘機訓練學生的口頭作文。總結升華文本時,以此時的農民在想些什么來引出時間對農民朋友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升華至對我們大家的意義。課上完了,問了問學生,他們回答我說知道哪是寫景哪是寫人,我不禁長吁了一口氣,最基礎性的目標總算達到了,至少這四十分鐘里他們不是一無所獲。
但課中仍存在不少瑕疵:首先是情境的創設缺少詩的意境美。在學生們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時,如果適時播放一點輕音樂,加上老師滿懷深情的誦讀,我想,他們的語詞一定更加的淋漓盡致。其次是知識面的擴充不夠。對于作者,僅僅只是停留在程序上的介紹,學生們的印象不深。在這首詩的學習過程中,也缺少對同學們積累古詩的引導,沒有起到“一節課的結束是課外閱讀的開始”的作用。另外,也使我意識到,教師語言的行云流水并不代表入情入境,我的課堂用語少了那份詩歌所應具備的“款款深情”,有時覺得它只是一個過程,毫無美感和凝練可言,現在想來,這樣的“橋”又怎能使學生走向美的享受呢?的確,頗感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