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
傳統的字詞教學老師總是一塊黑板掛出來,學生個別讀,齊讀就完事了.學習學得沒味道,不用心,等于沒學.我們不妨也變變方法,教學《個鐵球同時著地》中的 12個生字詞的時候,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第一組詞響亮,準確地讀出來,你敢挑戰嗎 能將四組詞語都響亮,準確地讀出來嗎 誰來挑戰改變傳統單一的一個個認讀生字的方法,根據學生愛挑戰,不服輸的心理設計此環節,使"讀"充滿了誘惑.2.兩人互讀,幫同學糾正錯誤.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讀詞的機會,得到識字的機會. 3.對于一些表達情感的字詞,讓學生有感情地讀. 4.拿起你的筆將你覺得難寫的字動手寫一寫. 過去,老師總是不放心學生,喜歡給予學生提醒,這個字同學要注意了,不能怎樣怎樣寫,而應該怎樣寫,這樣的指導往往效果相反,上課越是強調的字,學生偏偏多寫錯的.老師的提醒加深了孩子對錯誤寫法的印象,犯錯的幾率當然高了.將老師說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靜靜地動手寫一寫,效果會更好.
(三)過渡鋪墊的藝術
教學過程是由一個個的教學環節組成的,一個個環節好比是一粒粒珍珠,而過渡性語言則是連貫珍珠之間的紅線,缺少這條紅線,再好的珍珠也組成不了美麗的項鏈.在第一課時,這種過渡鋪墊更多地體現在與第二課時的有效銜接上.
1.鋪情感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習時有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大腦的工作,能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更好發揮.因此,要使學生更深入地走進課文,必須做好情感,心理上的準備.要激發學生的欲望,需要,使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對下一課時的學習產生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亢奮狀態.只有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心理需要,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成功.
例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為了讓學生更深入體會到當時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我補充了亞里士多德的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他的偉大.正因為亞里士多德這么偉大,所以,人們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然后,我抓住了文章的四個重點句子:(1)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2)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 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3)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4)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然后我再抓住"信奉"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進行反復朗讀體會,從而讓學生深深地領悟到在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把亞里斯多德的話當作真理,因為他是兩千年前的大哲學家.那時,伽利略僅僅是一名數學教授,他和亞里士多德的聲望懸殊太大了.此時,我又補充了時布魯諾因堅持真理"日心說"被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的資料.這時,學生更加認識到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敢于破除迷信的精神是多么可貴.最后,我再補充了一個想象性的寫話練習:作為一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質疑權威,不僅要面對人們的嘲笑和譏諷,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風險.且不說試驗能否成功,就憑他這樣的做法,你想對他說什么請你挑選其中的一個角色寫一寫.旁觀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親戚朋友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對者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