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5、教師小結:是的,這是一個動人、美麗的故事。
【設計意圖: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自由讀文,初步感受故事動人。同時也推動自己情感的提升,展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誰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來展示學生初讀的成果,進而引出研讀專題。】
三、建立專題,感受“動人”
1、師:那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請再讀課文,用橫線劃出,用序號標出,并想一想動人在哪?劃好地請先自己小聲讀一讀,體會它的動人。
2、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作批注。
3、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找到幾處說幾處。
4、學生匯報自己找到的地方。(生自由說)
5、師:看來文中處處動人,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不過光說動人還不行,說話得有根據,接下來我們就選其中自認為最動人的地方去研究研究,可根據以下學習步驟: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展示——朗讀深化,并注意結合當時的情境去體會。
【設計意圖:在閱讀中引導探究學習,“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哪里看出它的動人?”“選擇一處研讀,為什么動人?”確立研讀專題后,開展板塊式研究性閱讀。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從體驗到構建,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了學生探究創新的能力。】
6、生自主探究,同學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師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研讀是學生獨立研究教材的學習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感悟,必然會有些不同,帶有濃重的個性化的傾向,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每一個學生具體的閱讀,有著各自注重的焦點,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等有關。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里,對同一課文的感悟也會有差異。在研讀的過程中出現學生獨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師要珍視、尊重并大加鼓勵的,正是學生這種不同的閱讀感悟。這種個性差異的閱讀感悟,對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個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認識和理解,如學生的讀,學生的對“動人”點的選擇。當然,同時教師也注意了正解價值觀的導向。】
7、師:好,你們是真正的從內心讀出了你們的感受,現在我們能否概括一下“動人”在哪?(生1:遠嫁他鄉。生2:樂意遠嫁他鄉。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樂意遠嫁他鄉”)
師:還“動人”在哪里?(生1: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生2:為西藏傳播文明。)
師:還動人在哪呢?(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帶的是金銀財寶,她卻帶著……生2:文成公主帶著這些東西,為的是西藏的發展和建設。)
8、師補充,生交流。
【設計意圖:在研讀這種課堂模式中,學生的課堂交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研讀成果,并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展現課堂交流的真實性,交流時,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教師,敢于標新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