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松贊干布聽了文成公主的話以后,非常佩服公主的學識,于是派人在市中心修建大昭寺,并且以大昭寺為中心來修建街道民房。當大昭寺修好之后,文成公主又在寺前親手植了一棵柳樹,至今猶存,人們稱之為“唐柳”或“公主柳”。
后來,松贊干布的兒子可黎可足又效法父親,前來中原求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許給他,并立碑會盟,表示漢藏兩族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由于會盟的是唐穆宗與可黎可足,他倆的關系又是舅甥關系,因此這塊碑又叫“甥舅會盟碑”。碑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世代友好的盟勢以及會盟使臣的姓名及職位。雖經1000多年的風雨,碑文仍然清晰可辨,這是漢藏人民友好關系的歷史見證。
文成公主的到來,促進了藏漢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西藏的面貌大為改觀,藏漢和親名留青史,它的“見證”——布達拉宮歷經千載仍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上。
(三)東教場辨認公主──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在西藏拉薩市的布達拉宮里,有一幅《東教場辨認公主》的壁畫。壁畫描繪的是一則古老而又美麗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說的:唐太宗在位的時候;好幾個少數民族的首領都要求和唐朝通婚。他們派出的求婚使臣聚集在長安,恭候著皇帝的圣旨。唐太宗決定把才貌雙全的文成公主嫁出去。但是答應嫁給誰呢?唐太宗采取了智慧比試的方法,決定擇優許婚。
吐蕃王松贊干布派到長安的求婚使者是他的宰相祿東贊。祿東贊已經順利通過了四次比試。第一試,用一根絲線穿過九曲明珠。第二試,從一百匹公馬和一百匹母馬中辨認出它們的母子關系。第三試,一天之內吃完一百壇酒、一百只羊,再揉出一百張羊皮。第四試,晚上入宮出宮不迷路。第五試,這是最后的,也是最困難的一次,要求婚使者到東教場去,在三百位美女當中辨認出文成公主來。這三百名美女身上的服裝,頭上的發式,身體的高矮都一模一樣。其他民族的使臣都失敗了,聰明過人的祿東贊卻得到了漢族老大娘的指點,說公主的兩眉之間有一粒紅痣,他就很順利地認出了公主。唐太宗非常高興,決定把文成公主嫁給祿東贊的君主,二十五歲的吐蕃王松贊干布。壁畫畫面上,可以看到東教場的西邊站著一排美女,其中右起第四人是文成公主。身穿民族服裝的祿東贊正在細細辨認。
“東教場辨認公主”,是一個長期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但是文成公主經祿東贊求婚成功,嫁給了松贊干布卻是歷史的事實。
松贊干布(617—650年)是吐蕃一位杰出的贊普(國王的意思)。七世紀初期,他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他仰慕唐朝的文化,迎娶大唐公主,正是為了更好地吸收先進的唐文化。
公元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的嫁妝準備就緒,唐太宗特派禮部尚書(禮部的最高長官。禮部是隋唐時的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享、貢舉等職,以后歷代相沿)江夏王李道宗,陪送公主入吐蕃。隨公主人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輕美貌能紡織善刺繡的侍女,一個樂隊,還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有的乘車,有的騎馬,簇擁在公主的前后左右。為了公主的安全,還派出了一支衣甲鮮麗的衛隊,為公主的儀仗增添了威武尊嚴。隨行的還有成隊的騾馬、駱駝,運載著豐富而華貴的嫁妝:有各種傢具、器皿、珠寶飾物和綢緞綾羅,這些東西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強大;還有經史、詩文,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歷法等各種書籍,這些書都是中原文化的精華。此外,還有谷物的種子,農業和手工業的工具,這些都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發展。公主信佛,還帶去了佛經和一尊釋迦牟尼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