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感悟 尊重個性《三月桃花水》研究教學設計與評析
生1:讀第四自然段。
師:為什么這么讀?
生2:因為水浪聲催促村民們開犁播種,就是說農民是充滿希望地播種,希望能夠取得豐收。
生3讀第三四自然段。
師:你為什么這么處理?你們覺得他這樣處理好在哪里?
生3:我覺得水浪聲一個接著一個拍打過來,因為讀得急促些。
生4:我覺得桃花水好像在和麥苗談心,談心這個詞處理得很好,因為這是麥苗心靈的感受,是桃花水和麥苗心與心的交融,要讀得深情一些。
師小結:多棒啊,在朗讀中你們體會出了桃花水急促地流淌,溫柔的耳語,多么富有變化的情感(以讀為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需要,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回歸與超越文本,這樣既讓學生有充分的讀的機會,又利于加深學生們對文本中字詞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感悟與積累,從而更具有“語文意味”,還能進行必要的“價值引導”,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語文的“文道統一”。同時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評價他人的朗讀,借助課文的例子和聯系現實生活,調動自己的所有感官進行想象,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中表達自己的見解,體現了“理解與感悟本自讀書來” ,教師加以適時的鼓勵。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感悟豐滿起來,對文章的感悟更具有個性化,語言文字的玩味更加突顯出“以人為本”、“以讀為本”。)
[總評]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讀書、寫字、練筆活動擠進課堂,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課堂,做到還語文以本色,這是我們提出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舉措。高老師在課堂上配樂示范朗讀,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引導學生讀書,讀書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想象讀、默讀、范讀、評后讀等等。
高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體現了閱讀的層次性。首先,老師配樂示范朗讀課文,讓學生與前文對比感知:聽了《三月桃花水》,和《春潮》比較一下,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這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其次,老師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想桃花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語言文字的感悟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靜思默想”,用心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學生個體默讀思考的方式,高老師第二次讓學生感知文本。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充分讀書,邊讀邊理解感悟桃花水聲的特點,并要求在書上圈點批劃,把自己的體會批注在書上。在交流的過程中,高老師很尊重學生個體獨特的感受,她讓學生反復品味重點語段,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自己的體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在這里迸發。學生阮雯動情地說:“我特別喜歡‘有一千朵櫻花,點點灑上了河面’的畫面,讀了句子,我覺得每一朵櫻花就像一個美麗的舞蹈演員,我仿佛看見一支舞蹈隊在水面上跳著優美的舞蹈。”學生如果沒有潛心讀書,是不可能有這種深刻的感悟的!這樣,高老師指導學生的閱讀,遵循了“初步感知——整體感知——精讀品味——整體回顧”的閱讀規律,體現了閱讀的遞進性,有較強的層次感。
在課堂上,高老師還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同學的朗讀發言情況。在評價時,首先應該肯定別人的優點,然后再結合自己的體悟,說說自己不一樣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感悟,重視自己的理解”,老師只不過在其中時而糾偏,時而點撥,時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