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說課稿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同時為下文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教師邊指圖邊感情引入:是的,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齊讀第六自然段,讓生質(zhì)疑。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這個詞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③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過渡,引出上文:
師: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聯(lián)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個問題:(幻燈片出示三個問題)
(1)、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
(2)、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3)、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設計意圖:讀書最大的收獲在于:從讀書中提出疑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習第一、二段(第1—5自然段)。
(一)品讀第一段。
1、默讀第一自然段,看看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用“──”劃句子。
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1)“他們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簡短的語句,形象地描畫出挑山工挑著重物上山的樣子。(登山姿勢的特點)
(2)“他們走的路線......扁擔換一次肩。”(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
(學生上講臺畫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并讓學生上講臺用線示意:理解折尺形線路圖。依據(jù)課文說理由。)
2、老師小結(jié):邊讀文字邊想象,動手畫圖,也是一種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圖說話(挑山工登山的特點)。
4、引讀: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
5、從哪兒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讀第二自然段,邊聽邊想,交流。
6、師:對此,我覺得很奇怪。我的疑團是怎樣解開的?課文講了我和一個挑山工4次相遇,經(jīng)過了解,終于解開了不解之謎。
(二)品讀第二段。
1、快速默讀,我和挑山工在哪4個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現(xiàn)我們和挑山工速度變化的句子,用“──” 劃出。
師小結(jié):這幾次相遇,每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超過了挑山工,但結(jié)果又總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們前面去了?這使我感到很驚異,所以走過去跟他交談,挑山工的哪些話解開了我的疑團,用“~~”劃出。
3、匯報后,抓住以下問題,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小組討論、教師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