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番茄太陽》這篇文章以作者的親身經歷,采用順序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明明是一個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她只有五歲,長得十分漂亮,她是一個盲童。雖然她身有殘疾看不到太陽,但是她的生活依然每天充滿陽光。“每天明明咯咯的笑聲銀鈴樣清脆,一串一串地追著人走。”當她聽到“我”是一個拄著拐杖的殘疾人時,小女孩深表同情。"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小女孩身上活潑、樂觀、堅強的性格以及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品質深深打動了作者,也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這篇課文以明明的笑貫穿全文,因此我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明明的笑來感悟課文內容。我設置三個環節,第一回環,感悟笑容純美。我讓學生找出描寫明明笑的語句,并提問“看看你能從明明的笑中品評出什么來?”學生讀句體會,能感受到明明的純真,覺得明明的笑臉就像“番茄太陽”。第二回環,再悟笑中樂觀。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明明的外貌的語句,讓學生體會明明的樂觀。第三回環,領悟笑中溫暖。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心情變化的句子,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明明的善良,她有一顆感恩的心。我一步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他們了解到明明是一個怎樣的女孩。
“番茄太陽”在這篇課文中,不光指明明,捐獻眼角膜的人、爸爸媽媽、作者都是“番茄太陽”。其實所有心中有愛、無私奉獻的人都是“番茄太陽”。
但我在課堂中有個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老師本身不敢大膽示范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于永正老師在西安上課時就是以他的范讀語驚四座,掌聲雷動。據介紹,他曾把課文讀過五十多遍,他說備課時沒有別的,就是不斷地讀書,一直讀到令自己感動為止。我就做不到這一點,對自己沒有提出這樣高的要求,只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準確,不鬧笑話就行了。這篇課文不大好讀,語言直白,很容易落入平淡,這是我事先沒有料到的。我原以為只要學生理解了,被感動了,自然能做到情動而辭發,讀得動情就不難了。因此備課時在朗讀指導上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回顧起來,我在課堂中真正花力氣指導朗讀的只有幾個句子而已,而且學生訓練得也不夠,指名朗讀不多,反復練習品味不足,把朗讀訓練變成一個走過場的環節。這是今后上課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番茄太陽”教學反思
初次讀到這個題目,我覺得很奇怪,讀讀課文,還是有點不明,很是手足無措?第二次再讀全文,才略有所悟。數次的讀、細細咀嚼到最后的教,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了!
明明的愛心溫暖了作者,溫暖了我,學生能否也感受到這份溫暖呢?
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三次“番茄太陽”展開,讓學生從品味中感受明明那一顆富有童真的愛心。
我首先讓學生劃出文中出現的三處“番茄太陽”。這個難度不高,學生不會有畏難情緒。接著讓學生來體會這些句子中“番茄太陽”的含義,并嘗試在自己的書上寫一寫,這是個高難度的學習任務。我設置這個環節,不是想故意刁難學生,而是想給學生創造一個自己閱讀文本,自己理解文本的機會。三句中,相對容易的第一、第二句中的“番茄太陽”的含義,學生如果能靜心閱讀文本是能夠體會到的,只是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雖然難度較大,但我不能越俎代庖,剝奪學生思考的機會。學生的思考可能是正確的,那么他們收獲的就是思考的喜悅,如果有偏差,那么,就會在討論中撥正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