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的故事教學反思
國標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
16、天鵝的故事(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富民縣永定小學 張祖娣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緊張地上完了《天鵝的故事》第一課時。回顧這個我期待了幾天的既漫長又短暫的四十分鐘,我有許多的感慨。
首先,一堂好課離不開一個好的導入。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雖然占的時間不長,但卻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很積極,學習效果就會很好。這節(jié)課上,我先讓學生看圖片后用兩個字的詞語描述自己印象中的天鵝,再告訴學生天鵝還有另外一面,這節(jié)課要來重新認識天鵝的美麗,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后面初步感知天鵝的精神——用四字詞語描述課文中的天鵝做了鋪墊,使一堂課能夠前后照應。
其次,第一課時不要急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第一課時應以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為主,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感知課文的中心。《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對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指出了“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要求。對于每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來說,一課時就達到這些要求是不現(xiàn)實的,至少得用兩課時才能完成。我聽過一些第一課時的課,有些教師為了實現(xiàn)課堂大容量這一定位,第一課時就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繁瑣的分析,從表面上看學生第一課時就熱熱鬧鬧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但是一節(jié)課結(jié)束,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對課文的理解仍然是“皮爛骨頭生”。這樣一來,不上第二課時吧,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上第二課時吧,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興趣,怎么“揉”都不起作用,事倍功半。所以,第一課時應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在讀準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重點句段,理解詞語意思,了解課文大意,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一分段,概括段意,初步感知課文的中心。至于精讀理解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等可在第二課時重點解決。這一點,在這一節(jié)課上,我做到了。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了生字詞后讀了重點句子、重點自然段。在讀重點句子和重點自然段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用結(jié)合上下文和語言環(huán)境理解、查一查詞典選擇解釋、找一找近反義詞等的方法理解了新詞,不僅為學生第二課時的精讀課文掃除了“攔路虎”,還教會了學生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讀完重點段后學生基本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我再讓學生說一說課文大意,理一理文章的脈絡,說一說文中天鵝的精神。這節(jié)課,我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后,在教學設計中,要推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預設一些措施,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的出現(xiàn)教師預想到的困難時,及時采取措施給予學生幫助。由于《天鵝的故事》這篇課文比較特殊,本來是一篇敘事的課文,可在敘事的過程中又涉及到另一個故事,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時,可能會很難表述清楚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所以,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著用自己的話去敘述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但是,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表述正如我所料,不夠準確,不夠全面,所以我就又用讓學生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表述清楚課文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