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教學設計
“種田織布。”
“你喜歡什么?”
“勤勞刻苦。”
在一問一答中,布谷鳥的叫聲是那樣入耳、那樣生動,似乎有一種向上的力量蘊含在其中。
喜鵲的“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又讓人覺得在告訴人們“喜事到家,喜事到家”這樣的叫聲,這樣的聯想,不僅讓生活充滿了樂趣,更使人們的內心始終有一種溫暖感,誰不愿意有喜事降臨呢?
綜觀課文寫的和布谷鳥、喜鵲的對話,文字上讀來充滿著一種暖意,帶給人一股力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利用聯想,充分表達孩子美好的愿望;二借助諧音,“布谷布谷”、“種田織布”、“勤勞刻苦”;“喳喳喳喳”、“喜事到家”讀來朗朗上口;三是從鳥兒自身的特點出發,“布谷鳥”鳥名本身就含有“催人播谷”的意思,喜鵲同樣如此。
啟發三,鳥語引發的升華。
“我”從各種不同的鳥語中,編織故事,引起思考,并由此拓寬視野,從“鳥語”到“鳥影”,“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里,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鳥兒帶給“我”的豈止是樂趣,豈止是孩童般的聯想,更多的是從鳥兒那里獲得了對自己人格、品德的良好影響。
《鳥語》一文,雖然文章語言優美,故事也比較生動,但就課文本身來說,還有很多瑕疵,筆者認為,本文最大的問題是人文性過于集中,且無端上升,說教的痕跡過重,作為教材,老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這一問題,盡量挖掘語言因素,讀中感受,悟中明理,練中提高,還語文教學的質樸與自然。
還是《鳥語》(隨手記)
上《鳥語》,我把這節課定位于家常課,既讓教師能“觀”,又使老師能“摩”,因此,研讀課文時刻意把自己當作學生,邊讀邊想:孩子們讀課文后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備課時又時刻關照自己:我是一位四年級教師,我應如何上這篇課文?于是,盡量去掉一些花架子,自然地導入,恰如其分地指導,一度想課件都省略不用。
公開課也好,家常課也罷,這一節一節的課,累積起來,似乎有很多問題要自我叩問:在閱讀課上,孩子們需要什么?我們給了孩子什么?那些是真正能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哪些是真正有思考價值的,那些又是花架子,沒有用的東西(有人稱為非語文)?
常常說學生讀得懂的不要講,常常說要講學生有“惑”的關鍵處,但真正實施起來,確實不那么容易。課文是學生讀得懂的,內容是學生了解和熟悉的,那么老師講什么?怎么講?有些內容學生是否真懂?因此“學情”永遠是個繞不過的彎,想起一篇文章,題目叫《讓我們和學生靠得更近》,只有心中永遠裝著學生,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才不會是空中樓閣。什么是好課,其中有一條標準一定是貼近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課后,有部分青年教師寫了聽課筆記,這里遴選幾段:
——課文中著重寫了“我”與布谷鳥和喜鵲的對話。在學習這兩部分知識時,謝老師出示了這樣的練習:“布谷鳥 的叫聲,仿佛在告訴人們 。”以這個簡單的句式為扶手,讓學生嘗試自己去體會布谷鳥的語言。在充分朗讀“我”與布谷鳥的對話后,學生對布谷鳥的語言特點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完成這個練習,對于學生來說便是“跳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了。在學習畫眉、黃鶯、百靈的叫聲時,又是以“ ,仿佛在告訴人們 ”來輔助教學,讓問題變得更有層次,課堂的學習也更有效果。整節課以一個類型的問題設計貫穿,看似簡單,卻加強了課堂的有效性,這也啟示著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多琢磨問題的設計。(穆老師)